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複旦大學白彤東教授來我院作講座“經學還是子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01-03

2017年12月29日,複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教授應邀在我院小報告廳開展了題為“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複興之路的一些思考”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講師主持,吳根友教授點評,我校及武漢地區其它高校的師生共同聆聽了本場講座。白教授的報告受到熱烈歡迎,現場座無虛席。

白教授的講座分四個部分。一是從對近百年來儒家研究的評價入手。他認為近代是以一種“偏食”的方式建構儒家哲學,一是沿着“整理國故”的路線,将儒學作為一個死物件,一是以德國古典哲學及當代歐陸哲學為典範,忽視或者否認儒學的自立、自為的政治向度、以及傳統中國政治的正面意義,前者如胡适、傅斯年,後者如馮友蘭、熊十力及其後從港台引回的新儒學等。他指出,儒學的全面複興必須對其政治層面有獨立的認可。而“政治儒學”内部,也有諸多差異,而經學、康有為路線成為主流,這值得質疑。二是梳理經學發展傳統,讨論今天“政治儒學”複興選擇今文經學的緣由。白教授指出,“經”是指儒家經典,其要講義理,意在緻用。因而從康有為到蔣慶及其後續的經學僅是今文經學,是經學的分支。古文經學因相對更重視訓诂、有否定儒家經典傾向、強調對原初儒學的整全理解,從而與托古改制、保皇者、革命者遠離,今文經學對微言大義的腔調則成為他們的首選。三是對“政治儒學”将今文經學作為儒家正統的部分觀點進行批評。白教授指出,首先,今文經學的正統性難以保持,因為今文經學的解釋是靠經師口傳,很難保證經義不變。并且漢代之後,今文經學師承關系被打斷,更難以保證經義的原義。其次,在學理上今文經學作為儒學正統難以被人接受。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說等并非先秦儒學主流觀念,後來興起的谶緯學更被許多儒者摒棄。最後,今文經學通過政治或社會影響成為正統也被曆史證明是不成功的。其四,儒學的複興,發揚其普世價值,需要走子學路向。白教授認為,此處所說子學,是指站在儒家立場上,回應諸子挑戰的儒學,其與現在所說的儒家(政治)儒學意思相同。其沒有儒家獨尊的背景,但占據儒家立場。與經學不同,子學路向不排他性獨尊,而是對儒家經典的不同選擇持相對寬容态度,其論證方式是“因為它是(我們共認的)好的,并且是儒家的,所以儒家是好的”。政治儒學的子學路向面對競争對象的開放,既面對中國傳統諸流派,也面對西方思想不同流派。子學路向也可以将春秋公羊學包容進來。其所面對的另一重要問題是所能提供的思想的獨特性及其意義。以往的研究糾纏于四書與五經之間,或太過重視四書傳統,或否定以四書出發闡發儒學的合法性,從而忽略了儒學的獨特性與政治正當性,應在防止微言大義的随意性基礎上,盡量參考不同儒家經典。

吳根友教授對講座進行了點評。吳教授首先指出白教授所使用的“子學”概念需要進一步澄清,肯定了白彤東教授對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關系的考察,認為今古文經學的辯證張力是傳統經學發展的常态。吳教授也讨論了白教授講座中所提到的“六經皆史”的問題,指出章學誠的“史”的意義特殊性,具有倫理、價值、判斷的意思,最後吳教授指出今天的儒學研究亦要在中西古今的比較下展開。随後進入提問環節,現場幾位師生分别就“接着講”與“照着講”的問題、儒學價值的普遍性問題、儒學複興與中國崛起的關系問題等與白彤東教授展開讨論。最後,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白彤東教授的講座針對當下儒學研究現狀展開反思,既對港台新儒家及其後續發展過于重視心性而忽略儒家政治哲學資源展開批評,也反思了“政治儒學”内部過于看重今文經學傳統來闡發儒學的進路,從而提出子學路向的儒學複興,觀點和論證具有現實性、批判性和開放性,也是其積極參與當下諸子百家争鳴的體現。(文/圖:呂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