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德國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一)“康德與自由問題”學術研讨會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04-24
2018年4月14日和15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古典哲學及其現代效應”青年學者學術團隊和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康德與自由問題”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体育官网振華樓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學報編輯部等高校和學術機構的20餘名青年學者出席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康德與自由問題。與會者圍繞康德的自由觀、現當代哲學對康德自由觀的闡釋與發揮、德國觀念論中的自由問題等論題展開了全面而深刻的研讨。本次會議共收到13篇學術論文,組織了6場次的學術報告、評議和研讨。BEAT365唯一官网蘇德超教授、四川大學熊林教授、北京大學先剛教授、西南政法大學朱學平教授、貴州大學陳豔波教授和雲南大學學報張瑞臣編輯等人主持了會議各場次的讨論。
四川大學王詠詩的“論康德的時空先天性論證”一文出于康德對時空問題的處理所引發的疑難,針對康德先天性論證所隐含的主觀性要求以及曆來的争論做了細緻分析和考辨,從而推演出三種克服疑難的解釋方案和澄清了各思想流向的關系。西北師範大學胡好的“論叔本華對康德因果關系理論的反駁”針對叔本華反駁康德因果關系理論所提出的兩個觀點,即康德無法區分主觀相繼和客觀相繼和因果關系範疇不是客觀相繼的根據,進行了詳細分析和反駁,并通過回到康德哲學達到了捍衛康德因果關系理論的目的。西南政法大學陳進的“康德三重綜合與唯識學心識結構比較”,就世界的構造問題比較了康德在範疇的先驗演繹部分所呈現的三重綜合心識結構與唯識學所開顯的心識結構,展現了這兩種理論的異同和溝通的可能性。
華中科技大學袁輝的“形式還是質料?——康德的義務概念和内在自由”一文通過區分康德内在自由概念的自律和專制兩個層面,論證了定言命令及其對準則的普遍形式的要求是義務的充分和必要标準,而“同時是義務的目的”不是一般義務的标準而是構成德性義務的質料性條件。中國政法大學宮睿的“康德目的王國公式繹解”則圍繞康德的目的王國概念,依次分析和批評了宗教的、政治的與形而上學的三種解讀方式,進而考察了“系統性”在康德哲學中的意義,并在自我與他人、目的與手段、私人目的與客觀目的等幾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多邊模式的構建,廓清目的王國的内在機制,嘗試構建起一種能展現目的王國豐富意蘊的解釋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朱會晖的“康德藝術論中的形式主義與變現論之間的張力”通過反思保羅·蓋耶和肯尼斯·洛傑森等的觀點,提出康德美學既凸顯了審美與藝術的獨立性,又解釋了思想内容對審美愉悅的影響,表明美表現理性理念的根本意義是激發心靈能力的自由協調,這充分體現了康德的啟蒙立場。北京師範大學周黃正蜜的“康德自然概念的辯證法發展”從康德哲學中的自然與自由的對立入手,認為通過第三批判中自然美和自然目的的兩個截點可以展示自然到自由的過渡,以及在此背景下自然概念的辯證發展,在美學圖景中,自然與自由的過渡得以實現。
BEAT365唯一官网楊雲飛的“康德論天賦自由法權”,圍繞康德就天賦自由法權的簡短論述,突破既有研究的論述不足和缺陷,基于統一論的框架,論證了天賦自由法權對康德政治哲學的樞紐地位,乃至于對康德整個實踐哲學的節點意義。四川大學賀年的“對‘人的尊嚴’的追問與保障:從康德到德國憲法精神”一文指出,德國聯邦法庭對人之尊嚴不可侵犯性的這一條權威性解讀,實際是經過了知識分子對康德的尊嚴思想所遺留的難題進行了長期争辯和思想努力後的結果,對人的尊嚴的探讨才得以突破理性中心主義,從而将尊嚴賦予理性的人和非理性的人,以保護所有人的尊嚴。BEAT365唯一官网魏迪的“法權、理性與人性”一文認為康德哲學單純從理性的角度去說明法權關系或國家的建立,這很難解釋在經驗世界中,作為理念的原初契約的現實化與建立國家的動力問題,該文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是,即用人性要求去替換理性要求。
四川大學丁三東的“自由的邏輯:康德背景下的黑格爾邏輯學定位”,在康德先驗邏輯背景下考察黑格爾邏輯學,主張黑格爾提出的辯證邏輯的方案力圖以合乎純粹概念本性的方式完成康德未完成的任務,即從沒有任何前提和預設的初始概念出發,嚴格地演繹出其後的所有概念,而這種以自否定的方式自成的邏輯乃是一種自由的邏輯。陝西師範大學莊振華的“自由、形式與真理——黑格爾與謝林的自由觀淺析”從“自由是否有形式?如果有,自由本身是不是一種自足的目的?”這個問題入手,主張德國觀念論在新的基礎上拓展了康德實踐哲學中的自由學說,在謝林和黑格爾那裡,自由不僅有确定的形式,而且體現出自足的目的。北京大學先剛的“黑格爾哲學視域下的利己主義的合理性”指出,在黑格爾哲學視域下,“合理性”在于合乎“理性”,而“理性”的立場是一個整全的、辯證的立場,因此,最理性的利己主義者在積極“為自己”的同時必定會突破自身的限制,一方面把自己的個别性提升到普遍性,另一方面在普遍性的基礎上張揚自己的個别性,使得利己與利他實現有機的結合,而市民社會和國家都提供了相應的建制來保障這一點。
本次會議采用了工作坊的形式,每位與會者發言後,安排了有針對性的點評環節和時間較為充分的讨論環節。與會者的報告主題集中,觀點前沿,論證充分;各場次讨論熱烈而富有成效。工作坊得到了全體與會者的高度評價,被普遍認為是一次高水準的研讨會。(撰稿:卓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