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鄧安慶教授講“國家與正義——黑格爾與現代政治哲學的根本分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10-17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2018年10月14日晚上7點,複旦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鄧安慶教授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做了“國家與正義——黑格爾與現代政治哲學的根本分歧”主題講座。beat365体育官网曾曉平教授擔任評議人,蘇德超教授擔任主持人。吳根友院長出席了本次講座。

01

鄧安慶教授從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在當代政治哲學中的邊緣地位講起,指出該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黑格爾從事哲學著述的年代裡,由于普魯士王國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使得黑格爾面向公衆出版的《法哲學原理》呈現出保守主義的模樣,以至于被定位為普魯士的“國家主義哲學家”,因而黑格爾的國家學說未受到嚴肅對待。其次,在20世紀70年代後随着《正義論》的出版,實踐哲學開始複興,但以羅爾斯為代表的康德主義路徑着眼于契約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黑格爾的國家學說。第三,在中國,由于對黑格爾的接受以馬克思主義為中介,因此對黑格爾的國家學說的讨論夾雜着馬克思對國家的論述,因而對黑格爾的國家概念的獨特性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盡管1973年後黑格爾法哲學課程筆記的陸續出版,社群主義借用黑格爾的思想資源反駁自由主義,使得學界對黑格爾的法哲學有所重視,但黑格爾的國家學說仍處于邊緣地位。

02

鄧安慶教授指出,從近代以來,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就是:國家何為?如何建構人們彼此和平共處的存在形式?而黑格爾的回答是:隻有在國家中,自由和正義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鄧安慶教授從黑格爾的自然法概念入手。黑格爾認為法之為法的合法性基礎就是自然法,并批評近代哲學家對自然法的誤解。自然法中的“自然”有兩重含義,一重含義是本性、本就如此,另一重含義是本質、理性規定。近代哲學對自然法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以霍布斯、盧梭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片面假設自然狀态作為自然法的本性而忽視了它的真正本質,另一種解釋是以康德、費希特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片面強調固化的本質而忽視了它的發生過程。黑格爾則把本性和本質兩種含義統一起來:本質就是本性的完成,是理性規定的本性的實現過程。自然的本性就是自由,因而要自然地實現自由。因此,自然法以人的自由為起點,又在終點落實人的自由。

03

那麼黑格爾又是如何把自由與國家聯系起來了呢?鄧安慶教授指出,這就涉及到了現代性的問題:作為權利的自由如何被保障?黑格爾的回答是靠法律來保障,一方面法律保證個體的自由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法律避免個體陷入雅各賓派的“自由的恐怖”。自然法展開的整個過程的終點就是國家。因此,黑格爾的法哲學以自由為開端,通過自然法逐步展開,最終在國家層面将自由實現出來。

于是,鄧安慶教授接下來為大家逐步分析了自然法的展開。自然法的第一步就是抽象法,即成文法,它要求人們理解并尊重人的本質,即理性,而非諸如社會地位之類的偶性。人的理性體現為法權能力,即對于物品的所有權。因此在這一階段,人的自由意志的實現是靠對外在物品的占有實現的。

但是這種自由的層次還很低,因此抽象法需要從外在物品過渡到人的主觀意志,即個體将自由從物體轉向自身,意識到自己才是自由的,并緻力于這種自由。這一階段就是道德。但在這個階段自由隻局限于個體的意識,要想将自由現實地實現出來,還需要進一步的外化,因此自然法又從道德過渡到倫理。

在倫理中又分為三個階段: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家庭的倫理原則是夫妻之間的愛和父母對子女的愛與責任。由于夫妻之間的愛,夫妻生育子女;由于父母對子女的愛與責任,父母将子女培育成理性存在者。當子女的自由意志從出生下來的自在狀态發展為成年的自為狀态,家庭的使命也就告終了,成長起來的子女在市民社會中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自由。

市民社會的原則是個體間的相互承認,即人們在勞動過程産生的分工導緻人們彼此承認對方的地位。由于人們的勞動需要對方的協助,因此就産生了市民法和同業公會,借助于社會關系來實現自己的自由。然而,由于社會中的兩極分化,這種自由隻能是部分人的自由,而非所有人的自由。因此,國家的必要性就在于通過法律引導人們從市民生活上升到普遍生活。

04

鄧安慶教授最後總結,在自然法的遞進中,自由從物品轉向人們的主觀意識,又從主觀意識外化,經由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自由從自在成長為自為,從片面成長為全面,最終在國家充分地實現出來。因此在黑格爾的國家觀中,國家與個體自由之間并不是自由主義視角下的此消彼長的競争關系,而是共同發展的關系,國家越全面,個體就越自由。當然,具體的民族國家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狹隘性。但鄧安慶教授接着指出,在黑格爾法哲學之後的曆史哲學中,正是通過世界曆史才消除民族國家的狹隘性,最終實現普遍的自由。

05

曾曉平教授在評議中指出,近代哲學中對自然法的理解可分為三派。一派是傳統的自然法派,從自然中尋找自由;另一派則将自然與自由分開;而黑格爾則把自然置于自由之中。曾曉平教授比較了鄧安慶教授與黑格爾研究專家霍耐特在觀點上的區别:第一,在方法上,霍耐特專家從黑格爾的思想出發,而鄧安慶教授則從文本出發;第二,在基礎上,霍耐特專家立足社會,鄧安慶教授立足國家;第三,在主張上,霍耐特專家追求的是社會正義,而鄧安慶教授追求國家正義。這體現了鄧安慶教授對黑格爾解讀的獨特性。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