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英國肯特大學榮休教授肖恩·塞耶斯——馬克思主義與進步概念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10-29


本網訊(通訊員:陳靜 闵婕)2018年10月19日晚間六點半,我院邀請了英國肯特大學榮休教授肖恩·塞耶斯在教三樓103開展了題為“馬克思主義與進步概念”的講座。講座由我院何萍教授主持。

講座開始,何萍老師對肖恩·塞耶斯教授作了介紹,并講解了進步觀在當代研究中的意義,強調以經濟和技術為标準的工業化模式雖然帶來了社會的巨大發展,但生态等一系列後現代問題相繼産生,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進步觀是不是正确?我們究竟應該采取什麼樣的進步觀?當今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所謂的“進步”應該以文化标準。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塞耶斯教授首先提出了兩種進步觀:第一種是一種通常的進步觀,強調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是由于經濟和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第二種是馬克思的進步觀,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積極的進步觀,而是展現了更複雜的内容,其中尤其包含了一種自否定和矛盾性的因素。這種進步觀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共産黨宣言》中資本主義對傳統社會的摧毀過程中。而馬克思對待傳統和現代化的态度也體現在這種進步觀中:即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對傳統社會的摧毀,但這仍然是一種革命性的建設力量。馬克思并沒有對這種摧毀感到遺憾。塞耶斯教授提出,恩格斯早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就已經描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特征。圈地運動打破了田園般的鄉村生活,人們被迫進入工業生活之中,而工業生活卻對人的肉體和精神、道德帶來了摧殘。即使工人的狀況如此不堪,恩格斯依然認為這種生活存在着積極的一面: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得到拓展、人們的意識和生活狀況得到改變等。恩格斯從否定中看到積極,他相信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對人是解放的力量。通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描述,塞耶斯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進步”并不純粹由經濟,技術等因素組成,更重要的是包含着人類價值的實現。雖然馬克思認為工業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積極的,但他并不試圖證明或寬恕它們發生的破壞性方式,而是試圖描述和理解這一點。而這正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即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隻有通過消極,積極才能實現。馬克思在1853年寫的兩篇關于英國在印度統治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類似的主題。英國的入侵摧毀了印度鄉村生産方式,卻最終帶去了民主和平等的觀念。那麼,馬克思是否是用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東方文化?的确,有時馬克思用以描述印度社會的語言是可悲的和不可接受的,然而,這并不應該妨礙我們去了解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一旦要用“進步”的觀點進行文明之間的比較,那麼總會有高低之分。當今,西方文明事實上占據着壓倒性的主導地位,而有些文明則日漸衰退,瀕臨滅絕。這種事實證明,馬克思并不是用一種民族中心的态度來評價文明,而是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中的新舊交替——他所輕視的,隻是前資本主義的鄉村生活方式,而并不局限于東西之别。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馬克思其實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現代主義者。

講座第二部分,塞耶斯教授對中國問題提出了思考。教授在七十年代曾經到訪過中國,當時中國正在經曆文化大革命,經濟落後。然而在經曆了九十年代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經曆了翻天覆地的嶄新變化,一躍進入了世界聚焦的國家之列。教授本人也将這種“進步”和這次的講座内容聯系起來,暢談自己對中國經濟進步所帶來的人民精神面貌和文化思想發展的感悟和切身體會,并承認和贊賞中國的進步。

演講結束後,各位同學對教授所講進行了積極的提問,教授對所提問題進行了詳細講解,與學生們進行了深度的交流與讨論。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圖片提供:李怡 陳靜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