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學院林萃青教授來我院舉辦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12-12

本網訊(通訊員:莊嚴)2018年12月11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鄒元江教授邀請,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終身教授、孔子學院院長林萃青(JOSEPH S. C. LAM)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儒家音樂美學的現代音樂學解讀”的專場講座。講座由鄒元江教授主持,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及其他院系的50餘名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講座開始,林教授首先從時代現狀的角度揭示了講座話題對生活現實的關切,他認為,儒家音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漸漸成為現代中國的标簽,成為中國人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對弈中的軟實力和工具,也成為了中國音樂工作者與消費者經常讨論的話題;另一方面,從音樂學研究的角度看,儒家音樂文化及其所傳達出的儒家音樂美學是中國宋代音樂文化的基礎。

接下來,林教授進一步将核心話題界定為“儒家禮樂理論和實踐方法”,選擇這一話題并不意味着一種曆史細節的梳理,而是緻力于讀解儒家禮樂的美學哲理和現代意義,讓其成為承繼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和動力。在此前提下,林教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進一步揭示出了儒家禮樂的現狀:從宏觀的曆史文化角度看,儒家禮樂普遍被看作是中國音樂文明的基礎,也是從孔子時代開始就直接推動中國音樂文化的動力;從音樂作品、演出等微觀現象看,當下的中國音樂創作、演出和聆聽手法與儒家禮樂之間并沒有師徒間口傳心授的承傳關系,文化理想與現實之間産生了巨大的矛盾。林教授認為,字面解讀的曆史回眸隻會促使音樂家“複原”或仿造曆史,制作出被诟病為“假古董”的作品,單純地依據文字的表面意義去推理曆史事實和抽象概念隻能使研究者以曆史回眸的方式認識儒家禮樂的過去,卻不能幫助我們開拓它在現代的承繼和發展。為了給大家提供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林教授選取了孔廟祭祀音樂、當代歌手演唱的作品《關雎》和大型運動會上的仿古音樂表演等三個片段,讓現場師生對當代儒家禮樂的現狀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林教授在批判了曆史性讀解儒家音樂文本的前提下,創造性地讀解了《論語》、《詩經》和《樂記》等經典中的核心觀點。他認為,儒家禮樂不能被标簽化地界定為一種理論教條,而是應當把握理論文本的叙述方式和理論視角背後的轉變,發掘其所面對的當時音樂文化的靈活性與複雜性。林教授指出應當使儒家禮樂文本在現代中國原真重現,也因此将孔子的音樂言論解讀為他面對音樂問題時“随機應變的”(pragmatic)話語。這種話語不是對事實的單純描述,而是具有概括性和寓言性的抽象表達。現代音樂理論與儒家禮樂的核心理念表現出深刻的重疊,它們都認為聲音和非聲音的功能與意義并不獨立,而是根據流動的時空人事而被界定、被商讨的人文現象。同時,林教授創造性地解讀了儒家禮樂中的仁與樂的關系、音樂的演出場合和功能、音樂對身份權利的象征、音樂與性别的關系以及音樂結構的多元性等問題。

在此基礎上,林教授認為,儒家禮樂思想超越了時代、國家、民族和文化的時空界限,是人文生活的商榷話語運作。儒家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文化承繼和發展的基石,更是中國儒家音樂智慧成為全球化世紀音樂的參考理念與實踐經驗的資源和工具。

講座結束後,鄒元江教授做出了簡明扼要的點評和總結,并對林萃青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在現場提問環節中,林教授與現場師生就“儒家禮樂理論和實踐方法”等話題進行了互動交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林萃青教授作為宋代、明代音樂的研究者,一直潛心于對該時期音樂傳統的現代解讀方法建構工作,深入探究其現代意義和有效的承繼與發展模式。他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在場師生對中國音樂史在國際音樂學的地位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這讓師生們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肩負着一份責任與使命。

攝影:崔雅麗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