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馮書怡博士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12-25

本網訊:(通訊員:牛堯)12月24日下午15:00時,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助理教授、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馮書怡在哲學院B214報告廳為哲院師生奉上了一場題為《模态可設想性論證的困難》的講座。我院相關研究方向的朱志方教授、蘇德超教授、楊雲飛副教授、潘磊副教授,以及院内外20餘名碩士生、本科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馮書怡博士講座中

模态知識論是當代哲學中的一個熱門領域。該領域的中心任務之一,是解釋我們如何獲得關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知識。在衆多理論中,大衛·查莫斯(David Chalmers)的可設想性理論最具代表性。該理論的内核是CP論題:對于任一命題p,可設想性蘊涵可能性(conceivability entails possibility)。根據查莫斯的定義,“可設想性”指的是“并非先天為假”,因此,CP論題也可被表述為:對于任一命題p,如果p并非先天為假,那麼p是可能的。

基于上述理論,學界提出了許多可設想性論證,并在哲學問題的讨論中得到了應用。但是,有學者指出,針對這些可設想性論證,我們總是可以構建出一個平行論證。例如,考慮下列可設想性論證:

1.□q是可設想的。

2.可設想性蘊涵可能性。(CP論題)

3.◇□q→□q。(S5系統)

結論:□q。

我們可以針對上述論證構建出一個平行的論證:

1.¬□q是可設想的。

2.可設想性蘊涵可能性。(CP論題)

3.◇¬□q→¬□q。(S5系統)

結論:¬□q。

這似乎意味着CP論題不成立。對此,查莫斯回應說,我們應當把所有形如□q的命題排除在CP論題的論域之外。

馮書怡博士通過詳細的論證指出,查莫斯的回應方式不成功。她的主要理由是,首先,查莫斯提供的論證無法得出“形如□q的命題應被排除在CP的論域之外”的結論;其次,即便排除所有形如□q的命題,仍然可以構造結論相反的平行的可設想性論證。

2ab1a44962fe5c250a69686c7ff09b3

講座現場

在馮書怡博士看來,模态可設想性論證的真正困難在于:對于任何模态可設想性論證以及它的平行論證,我們無法判斷其可靠性(soundness)。通過對比幾種可設想性論證的邏輯結構,馮書怡博士指出,模态可設想性論證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變種可設想性論證,而在變種可設想性論證中,命題p具有如下特征:p使得□p∨□¬p成立。同時,根據CP論題,我們可以得到:對于任一命題p,如果p必然真或必然假,則p先天真或先天假。于是,變種可設想性論證所讨論的命題p實際上是先天命題。

那麼,如果p是先天命題,我們要如何判斷p是否可設想?換言之,我們要如何判斷以“p是可設想的”為前提的可設想性論證的可靠性?根據查莫斯對“可設想性”的定義(“并非先天為假”),我們可以得到:如果p是先天命題,那麼p是可設想的(并非先天為假)當且僅當p先天為真。由此可以得到:我們對“p是可設想的”這個命題持有證據當且僅當我們對“p先天為真”這個命題持有證據。此外,我們對“p先天為真”這個命題持有證據要求我們對“p為真”持有證據,因此,如果p是先天命題,我們對“p是可設想的(并非先天為假)”持有證據就要求我們對“p為真”持有證據。

然而,關于“p為真”,我們沒有證據。這是因為,構造可設想性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判斷p的真值;如果關于“p為真”我們已有證據,可設想性論證就多餘了。這也就意味着,如果p是先天命題,那麼關于“p是可設想的”我們沒有證據,從而也就無法判斷以“p是可設想的”為前提的可設想性論證的可靠性。

馮書怡博士指出,上述結論會對相關領域中對可設想性論證的應用造成打擊:這些論證無法完成人們希望它們完成的任務。例如,一些學者試圖利用變種可設想性論證來支持主張“身體≠心靈”。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判斷這些論證的可靠性,那麼這些論證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朱志方教授進行提問

在互動環節,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其中,朱志方教授不僅就馮書怡博士論證中的幾個關鍵節點提出了問題,還針對同學們的提問,就一些理論背景知識進行了精彩而扼要的講解。面對各種提問,馮書怡博士給出了詳細的回應,展現出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出色的學術素養。最後,講座在大家熱情的掌聲中劃上了完美的句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