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師生參加第十一屆“南北五校哲學博士生論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12-26
本網訊(通訊員:王天雨)2018年12月22日至23日,我院李志教授、楊雲飛副教授、廖璨璨副教授帶領陳傑、吳治蘋、冷蓉、劉海成、王天雨、莊嚴、陳亮升、牛堯8位博士生參加了在中山大學錫昌堂舉行的第十一屆“南北五校哲學博士生論壇”。此次論壇由中山大學哲學系、複旦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体育官网、北京大學哲學系及台灣政治大學哲學系五所高校聯合主辦,中山大學哲學系承辦。會議由中山大學劉偉老師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上,李志老師表達了對主辦方的感謝,表示“南北五校哲學博士生論壇”是不同學校、不同特色的展示,希望參會的學生珍惜此次機會,凝練問題,開拓視野,積極交流,在展示過程中體現出不同學院的傳授風格。
在論壇會議中,五校學生依次發言,點評老師集中評論,同時留有時間自由讨論。期間或妙語連珠,或循循善誘,也不乏針鋒相對的景象。我院8名博士生就自己提交的論文做出了發言。
陳傑同學主要讨論如何理解康德對根本惡論題的論證。文章主要介紹了英語學界的幾種理解路徑,并作了簡要評析,認為經驗性路徑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先驗路徑更符合康德文本,而且從這種路徑出發來理解根本惡論題,該論題也不存在内在不一緻的問題。
吳治蘋同學作了題為《阿爾都塞對<矛盾論>思想的重構與發展》的報告,她認為阿爾都塞并非誤讀了《矛盾論》,而是面對不同的曆史形勢和理論問題對《矛盾論》思想進行了理論重構,并從四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分析。複旦大學王春明老師做點評,他指出在肯定論文邏輯結構及論證思路的基礎上,還可以在“結構主義方法”的闡述上進一步明确和深化,并圍繞“共時性、曆時性和錯時性”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冷蓉同學作了題為《<資本論>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勞動思想的理論推進》的報告。北京大學楊學功教授肯定了論文的細緻分析和論證,認為論文達到了回應“斷裂論”的目的。同時,楊教授從倫理學的維度就馬克思思想中的“隐形斷裂”這一問題發表了見解。
劉海成同學通過劉宗周《陽明傳信錄》文本分析了宗周對陽明思想的理解和诠釋,進一步對《傳信錄》是否“求真”問題作出探讨。中山大學賴區平老師就陽明與宗周的關系分享了看法,并對論文的結構安排、觀點論證等具體問題提出寶貴意見。
王天雨同學介紹了唐君毅對《莊子》的儒家化解讀。依次對唐君毅所诠釋的“生命”、“心知”以及兩者關系進行了闡述。中山大學楊海文老師做出點評,對莊子所代表的境界層次提出疑問,啟發之後的思考。
莊嚴同學的報告論文以《論“可見者之肉身”對存在狀态的揭示》為題,從“可見者之肉身”這一理論表述入手,對梅洛-龐蒂晚期的本體論(存在論)思想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梳理與論述。複旦大學的王維嘉老師對該報告的選題作出了肯定,并對論文結構、核心觀點和具體問題等提出了問題和建議。複旦大學的王春明老師對文中個别語詞的翻譯問題進行了補充提問。
陳亮升同學在報告中指出,對休谟在《道德原則研究》一書結論中所論及的“滑頭”,不應理解為對休谟正義理論的一項嚴重挑戰,對“滑頭”更準确的理解應當為休谟揭示的暗藏在人們正義實踐路上的一處陷阱。
牛堯同學的報告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二難困境論證”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回應。
23日上午,在會議的閉幕式上,楊雲飛老師總結到:哲學的生命在于對話,會議的主體是學生,所有參會的學生都各有突出的優點,這樣的論壇将會讓每一位與會的博士生受益匪淺。
閉幕式的最後,中山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劉偉感謝了本次與會同學的積極參與,他認為這是論壇能夠舉行的内在動力,同時向老師們的精彩點評和會務組的辛勤付出表達了感謝。本次論壇在五校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據悉,“南北五校”哲學博士生論壇自開辦以來,一直是兩岸相關高校哲學學子翹首以盼的學術盛事,是五校博士生展示學術成果、促進學術交流、激發學術創新的跨二級學科交流平台,對五校師生進一步加深了解、增進友誼、拓寬視野、共享智慧,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