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哲學系黃裕生教授來我院講自由的原理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3-19
本網訊(通訊員:牛堯)3月17日,應我院邀請,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哲學系黃裕生教授來院訪問交流。下午14:30,黃教授在哲學院107大報告廳為哲院師生做了題為“自由的原理”的精彩講座。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副主任潘磊主持。我院的蘇德超老師、楊雲飛老師、蕭詩美老師、計算機學院的蔡恒進老師以及來自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和100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黃教授首先從問題的來源講起。在人類的社會生活與認知當中,有一些所謂的“源初詞”,它們是理解世界和人的基礎概念,曆史就是以這些基礎概念為路标展開的。黃教授認為,“自由”隐藏在這些源初詞背後,一旦被發現,就爆發出重大的影響力,堪稱“概念核彈”。正如核武器的發明和應用永久地改變了人類社會一樣,“自由”的發現也徹底改變了人類曆史的進程。
黃教授指出,“自由”最早作為“自由意志”被提出,目的是為了回應惡之難題的挑戰。但是,随着思想的發展,“自由”超出了基督教神學的範疇,帶來了實踐領域的變革。自啟蒙運動以來,對人的身份的認識發生了劇烈變革,逐步确立了人—神、人—人之間都是自由關系的新觀念,并在此觀念的基礎上,逐步确立了“所有權”思想。而“所有權”的确立,正是現代國家、現代社會的建構與組織原則。可以說,“自由”的發現與發揮,是現代社會得以确立和發展的重大因素之一。
在康德看來,自由是人類一切倫理行為的基礎,擁有絕對的自動性和自主性,無需任何外在的條件,能夠突破因果鍊條的束縛。這就使得作為自由存在者的我們能夠跳出唯一性,永遠處于開放性之中,永遠面臨選擇。從這種康德式的自由理念出發,黃教授試圖推演出關于自由的原理體系。黃教授認為,自由使得自由的存在者能夠開創可能性而處于可能性之中,拒絕必然的唯一性和封閉性,使得自主性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跳出動物性的本能,而不僅存在于“當前”。這就使得我們成為了真正“曆史性”的存在,處于本源的整體性,即時間性和曆史性之中;對于自由的存在者而言,不存在一切已完成了的東西。于是,自由使得自由的存在者作為未完成者而永遠擁有額外的可能性,得以超出自我、超越自然,突破自然本能,從而擁有自主的生活,而不僅僅是自然的展開。同時,由于自由使得自由的存在者有自己、從而擁有了自己的生活,因而自由使得我們對生活的籌劃成為可能。這又進一步地使得自由的存在者有了自己從而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識。在這個過程之中,自由的存在者發現了絕對的他者。自由的存在者們存在于相互性之中,相互對視、相互期待、相互理解,從而為進入合作并建構共同體提供了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自由使得自由的存在者存在于倫理關系、社會關系之中。自由确立了個體先于整體,權利優先于責任等現代原則,從而使得自由主義的政治原則得以可能。與此同時,自由還使得愛得以可能,進而使得團結成為可能,最終使得共同體成為可能。
講座的最後,beat365体育官网的楊雲飛副教授、蘇德超教授,計算機學院的蔡恒進教授先後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精彩點評及回應。老師和同學們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黃教授一一給出了回答。
(圖片:陳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