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自由大學Hans Feger教授來我院講授“公共領域與共通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3-25
本網訊(通訊員:汪虹宇)3月21日,德國柏林自由大學Hans Feger(高級講師,北京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應我院鄭澤綿副教授邀請,到院訪問交流。下午3時,Hans Feger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會議室做了題為“公共領域與共通感”的海外專家講座。本次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主持。我院相關研究方向的教師,以及30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在開場白中,Feger教授回顧了自己與中國大學20餘年的不解之緣,表達了自己促進中西哲學交流的美好願望,并介紹了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中國大學交流的悠久傳統。在他的報告中,他詳細介紹了他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工作者創建的“德中校友專業網絡”(德國聯邦教育部支持)。這個網絡為組織合作會議、讨論組和講座提供了便利。他的目标是建立一個平台,促進那些與中國相關的人文研究項目的合作,特别是加強在德國研究中國的學者與曾在德國讀書的華人校友之間的聯系,盡可能系統地充分利用現存的中德之間的合作和聯系。
Feger教授的專題講座從澄清“啟蒙”的概念開始。他指出,啟蒙有兩種理解方式:外部強加的啟蒙和自我啟蒙。第一種啟蒙是自相矛盾的,其乞靈于啟蒙恰恰要克服的狀态(依賴性與外部強制性);隻有第二種啟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蒙。康德最先認識到這一點,他将啟蒙界定為“人從他自己招緻的不成熟狀态中擺脫出來”,而其著名的口号“勇于求知!認識你自己!”也表明啟蒙的核心不在于獲取知識,而在于解放自己。Feger教授認為澄清啟蒙的真正意涵,對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啟蒙運動有着重要的啟發意義。
不過,啟蒙概念的反思性轉向,也帶來了兩難處境,因為行動者既是啟蒙者又是被啟蒙者。這一兩難處境,将我們引向對公共領域之重要性的讨論。公共領域是啟蒙的必要條件,為了擺脫人自己招緻的不成熟狀态,需要有“在各方面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Feger教授指出,公共領域最初是以非政治的形式發展的,人們交流的是非政治問題(私人事件、感覺和道德态度等),這種非政治公共領域的基礎是共同體的歸屬感或共通感;後來人們逐漸開始讨論政治問題(國家與社會),由此,公共的政治空間得以出現。
公共領域的基礎并不是理性、概念或良好的論證;而是共同體中每個人的感覺(feeling),以及通過公開辯論與判斷力而形成的共通感(common sense)。如此理解的政治是一種判斷力的政治,而非獨立意志的政治;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也不取決于真假标準,而在于普遍可接受性。Feger教授同意阿倫特的觀點,認為公共領域的缺失會導緻現代政治的災難。
最後Feger教授總結說:啟蒙并不始于獲取知識,而是始于“勇敢”(自我批判);啟蒙最大的障礙也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公共領域中的人們的沉默。
在自由讨論階段,Feger教授與我院師生就民族國家的界限與公共領域的建構、政治權威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共通感、以及共通感與情感、理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讨論。
(圖片提供:陳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