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國社科院劉未沫博士來院作報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4-01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2019年3月28日上午,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劉未沫老師在BEAT365唯一官网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為beat365体育官网的研究生和部分院系的本科生作了題為《數的宇宙生成論——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于陳起>與柏拉圖<蒂邁歐>比較研究》的報告,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蘇德超教授主持講座。

IMG_5699.jpg

劉老師介紹了在中西宇宙論比較研究的一般看法,以及她的研究對這一看法的修正。學界一般的看法是,認為中西方對宇宙的理解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認識方式,即中國宇宙論擅長對行星不規則運動的運行狀态進行代數計算式的描述,而西方宇宙論則擅長以構建幾何模型的方式尋找行星不規則運動背後的原理。劉老師則通過對早期中國和古希臘宇宙論的兩個代表性文本的解讀,對這個對立性的看法進行修正。她認為中國宇宙論不缺乏幾何模型,西方宇宙論也不缺乏代數計算,更為重要的是,中西方在宇宙生成論中的構建方式面臨着相同的問題——都需要對可見的時間周期性(日、月、星與四季變化的周期性)進行解釋——也采取了相似的解釋模式,即一種以數為基本原則的生成論解釋宇宙運行的傳統。在此深入考察基礎上,我們才能獲得更加可信的關于中西宇宙論特質的理解。劉老師認為,早期中國與希臘雖然有非常相似的宇宙論傳統,但其構造知識體系的框架卻不同,一方與曆法結合,一方則與形而上學結合,這種框架的不同造成了二者的異質性及之後不同取向的發展道路。

IMG_5698.jpg

劉老師選擇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于陳起》作為中國早期數的宇宙論之代表文本,一方面是由于在漢以前關于數為什麼重要及有益的讨論,這個對話是最長且最詳細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該文本所代表的傳統後來可以見于《周髀算經》《淮南子》《史記·律曆志》等,新近的研究更認為其宇宙模型有考古證據。該文本講述了術數家陳起回答他的學生魯久次的三個問題,劉老師的解讀集中在最重要的第二個問題“天下之物,孰不用數”。劉老師認為這段問答可以用先秦時代的宇宙生成論(或曆法生成論)模式來解釋,隻是插入了音律數之後,又與音律的生成原則相結合,難點便是解釋二者如何結合。

劉老師指出,一方面,《陳起》中的曆法生成論模式符合先秦時期的曆法生成論模式,即從數1(代表混沌階段)首先通過自身裂變産生對立2(裂變階段),也就是天地二分,而天地對應的結構便是《陳起》中第一次出現的三方三圓模型;而2又分化出4,對應4時(定型階段),即“歲”,這樣就與“歲”所劃分為的月(12月,對應地支)、日(一旬10日,對應天幹)一起決定萬物之生滅變化。另一方面,這個曆法生成論又結合了音律的生成萬物的過程,即由數1首先裂變為2(黃鐘之副),而2又繼續分化為12(十二律,黃鐘之副根據生律原則生出六陰律六陽律);黃鐘又以律為嘉量的方式,即作為衡量日常生活食數、裡數和畝數之度量标準的方式,進入到百事經紀中。在這個過程中,劉老師還特别指出值得注意的“三方三圓”模型,是三組外切圓及其内接正方形的嵌套結構,其中三個圓分别對應歲曆生成論傳統中的夏至、春秋分和冬至;同時最近的考古發現認為這種形制被作為理想範型建造了大型有祭天功用的建築。

IMG_5693%202.jpg

為同學們解讀完中國宇宙論後,劉老師又以《蒂邁歐》為參考為同學們解釋了古希臘以數為中心的宇宙生成論。在《蒂邁歐》中,宇宙靈魂即與純律相對應,它從1生成的最簡單的兩個等比數列(1、2、4、8和1、3、9、27),又在這兩個等比數列中插入最簡單的音律比例(純五度和純四度)。宇宙靈魂的同圜與恒星圜對應,而異圜的劃分則是日月星辰的運行軌道,二者形成X形的幾何模型。這是《蒂邁歐》的宇宙生成過程的第一步,即數根據音律比例産生的純律與一維的長度(圜)對應。接下來蒂邁歐又通過數構造出了本原三角形(二維),再由本原三角形構成了正多面體(三維),并将其按照性質分配給不同的元素,由此再生成自然界的萬物。但是在這個圖景中,由于有理念界和現象界的劃分,數始終是超越于萬事萬物之上的,數之間的關系又是更高的理念間關系(辯證法)的“影象”。

通過對兩個具有代表性文本的解讀,劉老師總結說早期中國與古代希臘宇宙論中都包含有代數和幾何,也都強調音律數生成原則與宇宙生成過程結合的相似性,劉老師将其稱為數的宇宙生成論傳統。但是,二者中數之地位不同:《陳起》中數内在于日常生活,而《蒂邁歐》中數則超越于具體事物。這一差異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柏拉圖宇宙生成論的主要工作是解釋哲學家如何能夠藉助理解天的秩序來認識更高的理念世界的絕對秩序,同時以該秩序來理解自然界和人之生命的秩序;而在早期中國宇宙論中,沒有超越于天之外的秩序,聖人賢臣之特質正在于能認識到這些隐含在自然秩序中的音律數和曆法數,并将它們要麼通過度量衡的方式帶入百事經紀,要麼通過具象化的宇宙圖像,帶入與個人生活相關的擇日占蔔或與國家行為相關的祭祀禮儀。

在提問環節,劉老師補充說古代宇宙論都是以人們所觀察的行星運動為基礎,以數為工具構造理論,解釋行星為什麼會如此運動,以及将會如何運動,這與現代宇宙論有共通處。因此,有研究将《蒂邁歐》的宇宙論和當代大爆炸宇宙論進行比較,探讨人類獲得科學知識的性質,理論與觀測之間的關系等。劉老師也提到,我們所認為“科學”的開普勒的行星運動理論也受到《蒂邁歐》的啟發,因此,我們有必要既去了解“科學”知識形成的語境與曆史,也需要理解其與哲學論題之間的關系。

IMG_5697.jpg

(圖片提供:陳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