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台灣大學李賢中教授來我院講授“思想單位”方法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4-07

本網訊(通訊員:呂威、黃甯園)2019年4月2日至3日,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哲學系專職教授李賢中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舉行了題為“中國哲學方法與‘思想單位’”系列講座。此次講座共分為兩場,我院相關研究方向的老師以及院内外50餘名碩士生、本科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第一場講座主題是“從名辨觀點與‘思想單位’看儒墨的論辯”,由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

李教授首先以《莊子·天下》篇中的名辨觀點“指不至,至不絕”講起,指出名辨觀點發展到公孫龍則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說明認識的永無止境和不斷發展。

接着,李教授從名辨的角度具體對儒家和墨家的仁愛和兼愛觀點進行比較,指出儒墨兩家愛的施展範圍、動力來源、方法與評價以及要求都不相同,并以此為契機,提出了他的“思想單位”方法論,來對先秦儒墨倫理結構進行解析。他認為,人類的對世界的認知可分為實在界、表達界和思想界,三者各不相同又互有重合。這三者進入到人的認知領域則對應為認知境遇、思維情景和思想單位。而思想單位正是處理哲學問題所依賴的基本單位。思想單位的形成過程包括情境構作、情境處理、情境融合三個階段,其内涵要件則包括五個問題,即“有什麼”、“是什麼”、“為什麼”、“會怎樣”、“要怎樣”。對應而言,前兩個問題屬于情境構作層,後三個問題屬于情境處理層,到情境融合層則追求前後問答的一緻性與相容性。

随後,李教授以孟子和荀子為例說明人性論的思想單位,以孔孟和墨子為例說明倫理原則的思想單位,并通過對比舉例發現,各家在這五個問題方面均采取了不同的視角,他指出,“名”(即名稱)具有指涉性、約定性、界定性和互動性、增長性和含糊性。因此,從名辨的角度觀察各家論辯,我們了解到,各家學派的學說和主張都有兩個面向,一是“至不絕”的“至”,二是“指不至”的“至”,表明認識的困難和永恒。正是這種不絕和不至,也是今日研究者可以進一步推進發展的潛力所在。

第二場講座4月3日晚上7點開始,主題是“從‘思想單位’論創造性诠釋方法”。講座由中國哲學教研室儲昭華教授主持。

講座開始,李賢中教授以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為引子,指出哲學的發展包括文本意義的理解、理論建構、比較與評價及創造性思考四個方面。接着,李教授分析了傅偉勳的“五謂”诠釋法,即實謂(原典實際說什麼)、意謂(作者想表達什麼)、蘊謂(原作者可能要說什麼)、當謂(原思想家本來應當說什麼)、創謂(原作者現在會說什麼)。針對香港中文大學劉昌元教授提出“兩謂”即意謂和蘊謂就夠,李教授也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其它三謂亦屬于诠釋範圍。

李教授從他所創造的“思想單位”出發,指出所謂創造性诠釋,包括賦予原有概念新的意義、對原文處理問題提出不同答案、從原文诠釋脈絡找出新問題以及诠釋成果需具有一緻性。而創造性诠釋之所以可能的要素,是以思想單位中的情境構作(“有”之擴充、“是”之深化)和情境處理(因果關系推廣、預期轉變、“意向”差異)為解析參照。随後李教授分别以《易經》、《墨子》、《孟子》為例,對上述問題進行具體诠釋。最後,李教授總結指出,在創造性诠釋過程中,從“意謂”開始,經“蘊謂”、“當謂”乃至“創謂”,都必須運用“理論重構”的方法,理論由各個思想單位構成,各個思想單位有其本身的結構,即:情境構作、情境處理和情境融合三層次。思想單位亦包括關聯性問題群,即有什麼、是什麼、為什麼,會怎樣、要怎樣等等。

李賢中教授浸潤先秦名辨、墨家和中國哲學方法論多年,創造性提出“思想單位”研究方法,已成一家之言。此次系列講座由吳根友院長主導邀請,為武大學子帶來與以往不同的哲學研究方法,使得大家耳目一新,對思想的展開過程和創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兩場講座都設置有交流互動環節,來自不同學院的聽衆針對方法論诠釋的有效性、形而上學的創新、哲學與信仰之關系等問題向李教授或請教或質疑或贊賞,李教授都予以耐心回答。

(圖片提供:呂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