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張錦青教授來我院作報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4-10
本網訊(通訊員:牛堯、劉旭)2019年4月3日—4月4日,應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蘇德超教授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張錦青教授在我院B214報告廳開展系列講座活動。此次講座共分為兩場,我院蘇德超教授、潘磊副教授、鄭澤綿副教授、Samuel Kahn副教授以及30餘名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第一場講座主題是“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形而上學”(The Metaphysics of Wittgenstein’s Tractatus),由外國哲學教研室副主任潘磊老師主持。
張錦青教授
張錦青教授指出邏輯哲學論式本體論(Tractarian ontology)來自維特根斯坦對赫茲(Heinrich Hertz)的一個洞見的普遍化,并讨論了該普遍化的若幹推論。他認為,赫茲關于任何物理理論語言的重要洞見最終可以被表述為:一個充足的(adequate)物理理論語言是對物理世界的完備描述。并且,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洞見進行了普遍化,将其運用于普遍的語言情形之上。維特根斯坦的主要觀點有一個直接推論:可能建立一個充足的符号系統,該系統顯示出(showing)世界可以被該充足系統中的命題完備地描述。
張教授還指出,我們可以從維特根斯坦對赫茲洞見的普遍化中得出五個推論。第一個推論是,可能存在不同的不可辨識物(indiscernibles)。第二個推論是,存在着兩種不同的、對邏輯哲學論式世界的完備描述。從第二個推論可以得出第三個推論,即客體(objects)的跨世界個體化(transworld individuation)是不可能的。第四,邏輯哲學論式的客體服從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也就是一種量子統計。第五,通過将量子粒子視為邏輯哲學論式的客體,邏輯哲學論式本體論提出了一種标記量子粒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這一點也許會對是否将量子粒子視為個體(individuals)這樣一個謎題的解決做出貢獻。
第二場講座4月4日下午3:00開始,講座主題是“對約翰·希克神正論的莊子式批判”,本場講座由中國哲學教研室鄭澤綿副教授主持。
講座開始,張錦青教授說到,約翰·希克(John Hick,1922-2012)曾經提出了一個聖依勒内(St. Irenaeus,c.130-202)式的神正論,亦可稱為靈魂塑造神正論。這樣的神正論在面對惡的問題上堅持捍衛神的全知、全能、全善,并且認為,創世過程的終結是人類向神之子的發展,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采用一種依賴于邪惡的、靈魂塑造的方式,這樣的方式産生了這樣一個世界,其中必須有邪惡和痛苦和依賴于邪惡的價值觀。這樣的一個世界可以被稱為“聖依勒内的世界”。希克認為,真實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聖依勒内式的世界。在此基礎上,靈魂塑造神正論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創造了一個沒有阻止邪惡的存在的聖依勒内式的世界,但因為目的是如此寶貴,其在道德上依然是正當的,且并沒有與他的全善相沖突。
對此,張教授創造性地引用了莊子著名的說法:“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見,莊子分别描述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在其中一個世界裡,有邪惡和痛苦的例子,以及依賴于邪惡的價值觀,包括魚對彼此的愛和關懷,這是一個聖依勒内式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是一個沒有任何邪惡和依賴于邪惡價值的世界,但它有不依賴于邪惡而獨立存在的價值,包括魚在彼此的“遺忘”中獲得的價值,同時用“道”轉化自己,我們可以将此稱之為“莊子式的世界”。其實,“莊子式的世界”可以定義為一個沒有邪惡和依賴于邪惡的價值、但有不依賴于邪惡而獨立存在的價值的世界。根據這一定義,“莊子式的世界”不必是文章中莊子所描述的世界,盡管後者當然是“莊子式的世界”。這樣等于說“莊子式的世界”比“聖依勒内式的世界”好。
張教授說,我們不必接受莊子的所有看法,隻需指出“莊子式的世界”至少在形而上學上是可能的,莊子的論點,以及其他相關的論點,對于“莊子式的世界”的形而上學可能性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張教授用莊子的世界觀和莊子的相關觀點來反對希克的靈魂塑造學說,其主要論點是:希克負有責任去證明“莊子式的世界”在形而上學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證明,現實世界作為一個“聖依勒内式的世界”,比任何“莊子式的世界”都要好。然而,在他的靈魂塑造神正論中,沒有任何資源可以提供任何這樣的論證。據此,張錦青教授認為希克至少沒有成功地論證,也沒有合理地建立他的靈魂塑造神正論。
講座最後,張錦青教授與現場的研究生就講座相關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讨論與互動,如在信仰内外不同情境中的約翰·希克的神正論。
此次學術交流氛圍濃烈,與會師生均表示受益匪淺,大家表達了希望張錦青教授能夠再次來到beat365体育官网為大家帶來精彩講座的願望。
(圖片提供:劉旭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