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聶敏裡教授來我院講授“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4-23
本網訊(通訊員:由煜堃)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聶敏裡教授應邀來我院訪問,并于4月19日上午9點在我院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中西與古今——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論再思考”的講座。講座由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主持,學院40餘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聶教授首先介紹了曆史上三種進行中西文化比較的路徑:中體西用、西體中用與中西互為體用,指出了這三種路徑産生的前提是它們預設了“中西文化是兩種獨立而異質的地方性文化傳統,它們的差異是根本的,而它們的相似或互補之處是局部的和外在的”這個觀點。然而這個前提忽略了文化比較中必不可少的時間參考坐标的因素。因此以上三種路徑在對中西文化比較時沒有把它們各自放入彼此對應的時間序列中比較,這就導緻了這三種路徑其實是在用古代的中國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作比較。他指出,正确的中西文化比較方式應該是把古代西方文化和古代中國文化相比較,現代西方文化和現代中國文化相比較。聶教授認為,相比于中西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差别是古今文化的差别。如果把中西文化放在相同的時間序列中比較,就會發現二者的相同之處多于差異之處。
接着,聶教授介紹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明末清初利瑪窦等傳教士來華開始,到1715年禮儀之争停止。此時西方世界處于15-16世紀文藝複興剛剛結束的時段,因此這一時期的西方文化仍處于古典文化類型。利瑪窦等人譯介的西方哲學經典多是亞裡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著作,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上述觀點。在這一階段的交流中,無論是西方學者還是中國士大夫,他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文化中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而非二者的差異。例如,利瑪窦等人的書信等著述表明,他們認為自己接觸到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諸多相似之處。與此同時,李之藻、徐光啟等人也認為,在西方的科學技術、倫理道德中,同樣能夠發現許多與中國古代文化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既包括基本宇宙觀,同樣也包括倫理道德觀念。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階段從清末西學東漸開始,到上世紀60年代停止。此時西方文化經曆啟蒙運動洗禮後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從保留下來的文獻中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初期入華的西方學者譯介的雖然仍屬于西方古代經典範疇,但随後即逐漸開始介紹西方文化的現代經典。嚴複在1898年至1909年這十餘年間翻譯了大量西方近代哲學著作,這标志着中國知識分子已經開始了解現代西方思想。但是由于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特殊的複雜性,它是伴随着堅船利炮進入中國的,體現了現代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特征,并且是為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建立提供服務的。雙方的文化交流不再像明清之際那樣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而是被自然地置于了民族對抗、民族沖突的模式之中。聶教授說到,中國作為後發的現代化國家的事實,導緻中國在此階段的文化具有防禦性、排外性的特征。此外,二十世紀的西方處于啟蒙主義衰退的時期,西方文化也趨于保守,中國也受其影響而表現為保守主義的文化類型。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這一階段的中西文化交流導緻了“中西文化具有根本差異”的觀點,此時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交流,本身就存在時間上的錯位。
據此,聶教授認為,如果把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古代文化進行比較,或者把中國現代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比較,那麼二者的相似之處必然大于其差異。聶教授選取了天人合一、氣、陰陽三個概念來論證中西古代文化的相似之處。就天人合一的概念而言,西方有亞裡士多德“技術摹仿自然”的思想,中國古代也有“人的作用是在參贊自然完成它自己”的表述。就氣的概念而言,中國古代存在以張載為代表的氣本論思想體系,而以泰勒斯為代表的早期希臘宇宙論中亦有氣本源的學說。對于陰陽的概念,在老子道德經中42章中有“負陰而抱陽”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亦有類似的氣包裹着火的思想。
在講座的最後,面對同學們的熱烈提問,聶敏裡教授對同學們有關保守主義的内涵、中西古代文化相似的必然性、古代概念的範圍、中西文化平衡等問題作出了回答。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