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第四屆全國近代哲學會議在我院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4-24

本網訊(通訊員:陳傑)2019年4月20日至21日,第四屆全國近代哲學會議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107報告廳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近代哲學中的觀念論及其理論對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同濟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海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首都醫科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江西社會科學院、耶拿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的近40餘位學者和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共六場讨論。4月20日上午、下午,21日上午各進行兩場,每場讨論均有報告人報告、評論人評論、自由讨論三個環節。

第一場讨論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的李淑英老師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孫帥老師的報告題目是:“‘運動’的虛無主義:路德與亞裡士多德”,孫老師的報告試圖解釋馬丁·路德如何利用亞裡士多德的運動學說來改造路德的“因信稱義”學說,孫老師的結論是:在路德看來,運動的實質就是毀滅人類的罪的本性。中國人民大學的聶敏裡老師結合古代神學、基督教神學和近代科學革命之後的三個曆史階段對運動的看法,對孫老師的報告做了進一步補充。

同濟大學吳樹博老師為我們帶來了“論斯賓諾莎信仰觀念及其事功之間的關系”,在報告中吳老師試圖揭示斯賓諾莎哲學與新教精神之間的關系,吳老師認為斯賓諾莎一方面肯定新教的信仰内在化原則,另一方面又否定新教對事功的排斥。中國人民大學的吳功青老師就基于想象的信仰與基于理性的宗教之間的張力,對吳樹博老師的報告做了精彩的評論。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張璐老師在“相對空間與絕對空間——再論萊布尼茨與牛頓的空間觀”報告中梳理了萊布尼茨相對空間觀所依賴的數學方法,和牛頓絕對空間觀所依賴的物理學方法,并認為二者的空間觀在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發展這一點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四川大學的王詠詩老師針對物質與空間的關系,做了精彩的評論。

第二場讨論由江西社會科學院的趙偉老師主持。

BEAT365唯一官网桑靖宇老師的題目是:“略論萊布尼茨的物質觀”,桑老師的報告認為萊布尼茨提出主動力作為物質的形式,被動力作為物質的質料,進而得出物質的活力論,以對抗近代哲學的機械論。評論人山東大學的吳童立老師則就主動力、被動力與原初力、派生力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山東大學董修元老師在“萊布尼茨《<迷途指津>劄記》中的凱拉姆原子論”報告中考察了萊布尼茨在《迷途指津》一書中所作的劄記,該著作集中表述了凱拉姆的原子論(原子-偶性論)觀點,董老師試圖以此來探究萊布尼茨的思想來源。湖北大學的莊威老師在評論中針對萊布尼茨哲學中“沒有廣延的單子何以構成世界”這個論題,對“構成”的含義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國人民大學聶敏裡老師在“古典政治經濟學與自然法傳統”報告中指出,具有整全視野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并不直接起源于古希臘的家政學,而是源于同樣具有整全視野的自然法傳統。海南大學的謝永康老師就古代與近代對所有權的不同态度,做了精彩的評論。

1

第三場讨論由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的韓骁老師主持。

中國政法大學宮睿老師為我們帶來了題為“貝克萊的深度知覺理論”的報告,針對報告中處理貝克萊對距離的解釋,宮老師認為,貝克萊借助“一點論證”得出距離不能被知覺,但貝克萊本人所認同的對距離的“二階理論”解釋也不成立。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施璇老師就貝克萊的“一點論證”與幾何學、光學的關系等問題,做了精彩的評論。

BEAT365唯一官网曾允博士為我們帶來“論同情在休谟倫理學中的根基地位”報告,在報告中,曾允博士認為休谟倫理學以同情為基礎,并就同情如何被辯護、同情與仁愛的關系等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首都醫科大學的寇楠楠老師在評論中就休谟的《人性論》與《道德原則研究》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EAT365唯一官网陳傑博士在“休谟在《人性論》附錄中對其人格同一性理論的反思”的報告中提出,休谟在《人性論》附錄中意識到了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學說陷入循環論證:休谟在《人性論》第一卷中試圖解釋的是我們如何虛構出一個具有同一性的自我觀念,但他的解釋本身就預設了一個具有同一性的自我觀念。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施璇老師就休谟的文本是否支持循環論證的解釋,做了精彩的評論。

第四場讨論由BEAT365唯一官网的曾曉平老師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張雨凝博士在“孟德斯鸠的自然法困難”報告中提出孟德斯鸠并不是通過預設自然權利,而是從人的自然欲求等經驗事實出發,得出自然法。評論人同濟大學的吳樹博老師在評論中指出,孟德斯鸠把牛頓力學研究自然的方法論引入到人類社會曆史領域,因而重視經驗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雷思溫老師在“盧梭論剩餘的自我”的報告中通過對《一個孤獨散步者的夢》的解讀,闡明了盧梭所提出的不能見容于社會、模仿自然狀态的“剩餘的自我”。山東大學的董修元老師就“剩餘的自我”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源于自欺等問題,做了精彩的評論。

4

第五場讨論由湖南大學的謝永康老師主持。

四川大學王詠詩老師在“論康德哲學中時間秩序客觀性的雙重性”報告中認為,康德時間秩序的客觀性既有先驗的觀念性一面,又有經驗的實在性一面,并且物自身的非時空并不意味着物自身不在時空之中,而是意味着物自身的時空因素與人類關于時空構造的二重性無關。評論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張璐老師就康德是否認為其他有限存在者也有時空表象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華中科技大學李揚老師則通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Gegenstad’和‘Objekt’關系辨析”分析康德文本,指出Gegenstad(對象)與Objekt(客體)在含義和用法上是相同的,認為二者有差别的觀點源于将一方的狹義含義與另一方的廣義含義相比較。BEAT365唯一官网周玄毅老師就Gegenstad與Objekt的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做了精彩的評論。

四川大學賀念老師在“康德式哲學與海德格爾哲學中關于‘規範性的來源’問題的争論”的報告中試圖回應海德格爾哲學缺乏規範性和倫理學維度的指責。賀老師認為海德格爾關于良知和本真性的論述能夠解釋規範性的來源,亦即規範性源于對生存狀态的反思。BEAT365唯一官网的潘磊老師就不具備反思能力的人是否具有規範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六場讨論由中國人民大學的吳功青老師主持。

BEAT365唯一官网韋政希博士在“現象學視野下康德《遺著》的雙重激發理論”的報告中試圖借助現象學資源解釋康德的激發問題。韋政希認為康德激發由外在激發和自我激發兩部分組成,前者對應現象學的非意向性激發,後者對應現象學的意向性激發。中國政法大學的宮睿老師就報告的論證細節,進行了精彩的評論。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韓骁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原初自然的曆史化——梅洛-龐蒂對謝林自然哲學的現象學闡釋”,韓骁老師的報告指出梅洛-龐蒂借助對謝林自然哲學的解讀,闡釋了在主客二分之前,還存在主客交錯交織的原初自然化狀态。中國人民大學的雷思溫老師在評論中認為,梅洛-龐蒂的觀點是對笛卡爾以來近代哲學的主客二分預設的沖擊。

耶拿大學博士李逸超通過“黑格爾‘物活論’視域下的絕對觀念論”的報告對比康德的先驗觀念論和黑格爾的絕對觀念論,借助物活論來闡明黑格爾的絕對觀念論。BEAT365唯一官网的張雲濤老師在評論中就黑格爾的物活論與康德哲學之前的物活論之間的區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研讨會後,BEAT365唯一官网的蘇德超老師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并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對與會學者表達了感謝。至此本次會議圓滿落下帷幕。據悉,第五屆全國近代哲學會議将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行。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