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香港浸會大學Stephen R. Palmquist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5-06

本網訊(通訊員:龐夢琪)2019年5月2日,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宗教和哲學系教授Stephen R. Palmquist應邀做客我院。下午3:00,Stephen R. Palmquist教授在哲學院B214會議室為大家帶來題為“雨果《悲慘世界》中的邪惡與救贖:冉 · 阿讓的贖罪是康德完美人性原型的例證”的講座。講座由Samuel Kahn教授主持。我院30餘名師生參加了此次交流活動。

(Samuel Kahn教授)

畢業于牛津大學的Stephen R.教授在“康德與宗教哲學”領域建樹頗深,共發表出版物200餘篇。基于多年的研究心得,Stephen R.教授就“冉 · 阿讓的贖罪與康德完美人性原型”這一議題展開報告。

8E5F2420B7B8083EAEF5D3B004F8DABD

(Stephen R. Palmquist教授)

“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中,是什麼讓冉阿讓的故事如此鼓舞人心?”講座伊始,Stephen R.教授開門見山地引入問題,他提出,盡管冉阿讓顯然是一個典型的英雄,但很少有人會把他與完美聯系起來。冉阿讓的道德發展的故事與康德關于救贖者在任何真正的宗教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論産生了鮮明的共鳴。他接着闡釋到,康德的“完美人性的原型”是一種理想,如果我們要成功地将自己從道德發展早期階段的自我認同特征中拉出來,那麼每個人都應該尋求例證。任何人在走上真正的善路之前,都必須經曆一次徹底的轉變。但是,賦予一個人堅持這條路的“實踐信念”并不是對一個宗教英雄的理論信仰,相反,它是一種内心深處的信念,這個轉變讓我們成為一個新的道德人。康德認為,“完美”被恰當地理解為主觀上擁有這種信念的狀态,而不是客觀上總是“做正确的事”。最後,Stephen R.教授強調,冉阿讓的故事與康德的贖罪理論在細節上是一緻的:稱某人為“完美”并不是對人的客觀狀态的要求,因此不能用對文化規範的服從來衡量;相反,它需要對一個建立了堅定信念的人的性格進行評估。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