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卡大學葉坦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5-14
本網訊(通訊員:楊陽、宗妙姗)為了加大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學科對外交流力度,拓展學術視野,5月6-10日,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比較戲劇系教授、孔子學院院長葉坦先生應邀來我院訪問,并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做了3場關于中西方戲劇影視美學的系列講座。講座由美學教研室主任鄒元江教授主持。
5月6日晚,葉教授作了題為《中西方戲劇交流的三個誤區》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中西方戲劇比較中的文化自信問題,并對中國戲曲晚成原因進行了分析,對跨文化戲劇中的三個常見誤讀進行了揭示。葉坦教授指出中西戲劇的發展不是兩條等距的平行線,比較戲劇也不是戲劇的比較,中西方戲劇欣賞的标準實際上是大相徑庭的;戲劇交流中應注意文化自信問題,應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義上學習其他戲劇;此外,關于中國戲曲晚成的原因,葉坦教授認為一是中國曆史上文人重視個人詩作而非史詩小說,因此可以說是被詩壓制了;二是被雜技壓抑了;三是對戲曲藝術家的不尊重等因素造成的。中西戲劇的區别主要是中國戲曲多上演耳熟能詳的故事梗概,而缺乏龐大的神話系統,而作為西方戲劇源頭的古希臘悲劇具有兩大特點,其關鍵詞一是命運,二是個人的性格缺點。比如李爾王的傲慢、奧賽羅的嫉妒,角色自己為自己的缺點負責,從而激發觀者的同情或害怕。而中國戲曲是臉譜化的人物,大團圓的結局。最後,葉坦教授闡述了中西方戲劇交流的三個誤區:其一,誤以為是黃佐臨提出了“世界戲劇表演藝術的三大體系”;其二,誤以為布萊希特從“梅蘭芳那裡得到靈感”而創造了戲劇的離間/間離效果,而事實上梅耶荷德的意義在國内仍有待發掘;其三,伏爾泰從元雜劇《趙氏孤兒》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了《中國孤兒》,而實際上早在1734年傳教士馬約瑟已經翻譯該劇中的科白傳播到了歐洲。
5月9日晚,葉教授作了題為《好萊塢主流電影的編輯模式》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好萊塢及其主流電影的概況,如奧斯卡金像獎評審、制片人制度、美國電影審查制度、從劇本到電影的運作模式等。他認為,好萊塢不是簡單的“夢工廠”,它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在美國電影裡,決不能單純地将美學、經濟和政治分開。葉教授從類型片談美國主流電影的形成與分野,讨論了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生活倫理片與黑幫片等美國電影的主流類型。在這些主流題材中,其主題共性之一就是英雄崇拜。葉教授區分了曆史上具有楷模和偶像特質的真正英雄與自我超越的超人式英雄、偷窺與内惡的發洩式枭雄、需求與願望的平民英雄等,并指出無論是哪種英雄,都必須有一個亮點;沒有純自然主義的英雄人物,也沒有所謂“反英雄”。葉教授還介紹了西方有關好萊塢主流電影編劇的具體要求的相關讨論,如什麼是好劇本、好萊塢編劇的兩個新趨勢等。兩個新趨勢即:其一,通過使劇情過分複雜化,令電影本身的曲折和意外驚奇成為演出的主要成分,并超出了被講述的事件的範疇;其二,高度概念化、高度表現力、高度商業化的高概念電影模式興起。據此,葉教授還以《副總統》、《亂世佳人》、《美國病人》、《教父》等電影為案例,探讨了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模式運作。
5月10日下午,葉教授作了題為《中國文化對戲劇人物塑造的影響》的報告。他主要探讨了詩文化與字文化問題:詩在中國文化中的奠基性、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詩的基礎是字。他特别強調研究中國影劇人物需要考慮的四個問題:其一,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其二,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相對薄弱的國家,然而,作為替代的儒教及儒教所推崇的詩文化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其三,中國是以漢民族為主、向心力較強的國家;其四,中國是一個漢字思維的國家。葉教授總結道:西方的詩重遺憾,中國的詩重惆怅,因而中國詩更含蓄。從字熵的視角看,中國詩文化更強調字斟句酌,這影響到劇中人物塑造的詩化傾向:題材的詩化、詩性的角色、詩性的正義等。由此導緻中國戲曲的故事簡單、程式化、形式化等一系列顯著特征。這也直接帶來了華語戲劇影視在美國接受的限度問題,比如美國受衆最不能欣賞的就是中國戲劇影視中的詩性因素,可這恰恰是中國戲劇影視傳統中的精華。有鑒于此,葉教授再度強調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理念: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度掌握(摯愛);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理解);在跨文化比較交流中的知己知彼。
這3場報告葉教授與在場的師生們積極互動對話,他的真知灼見給予青年學子以深刻啟發。鄒元江教授高度贊揚了葉教授學貫中西的深厚學養,指出這一系列講座不僅僅是對中西戲劇影視的探讨,更是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詩文化、詩性智慧的獨特性、奠基性的深度發掘。
(攝影: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