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北京大學仰海峰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5-15

(通訊員:劉奕文)2019年5月10日,應我院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在我院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資本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的講座,我院副院長李佃來教授為仰海峰教授頒發長江論壇紀念證書并主持了本次講座,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其他院系的50餘位師生到場聆聽。

仰海峰教授在講座中闡述了《資本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認為對《資本論》的研究要在國内《資本論》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并且不再把《資本論》簡單地當成經濟學著作或哲學著作,而要做出學科的整合,要理解學科的共同之處。

首先,仰海峰教授簡述了《資本論》哲學研究中的幾種模式,包括:推廣論、《資本論》與黑格爾哲學的比較、勞動本體論與人本主義、《資本論》與早期人本主義的對立。

其次,仰海峰教授對生産邏輯與資本邏輯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生産邏輯被确立,但生産邏輯具有其局限性:第一,人類學意義上的生産邏輯,容易産生關于主體的幻覺;第二,将資本主義生産還原為一般意義上的物質生産;第三,無法真正的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的内在關系。在後來的著作中,馬克思發現了資本邏輯,認為資本邏輯對生産邏輯有着統攝作用,并且闡述了資本邏輯自身的結構化。

仰海峰教授提出,《57-58手稿》與《資本論》的邏輯是對立的。具體而言,《57-58手稿》中的勞動本體論認為:第一,勞動是社會存在的本體,是社會得以存在與發展的紐帶;第二,勞動的對象化确證了人的主體性;第三,勞動創造出自由時間,這是人的自由發展的境域。而資本邏輯與勞動本體論問題産生了區分:一是關于勞動在資本邏輯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以及勞動與勞動力的區分;二是勞動本體論所确認的主體,在資本邏輯中或者表現為資本的人格化,或者成為資本增值的活工具。在真實的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主體顯示了,代之而起的是結構化的資本邏輯;三是絕對客體或絕對主體都是資本。

最後,仰海峰教授探讨了馬克思為什麼沒有完成《資本論》的問題。有兩個主流觀點:一是馬克思病魔纏身,影響了他的寫作;二是馬克思認為自己“沒弄清楚”。仰海峰教授表示,從邏輯上可以猜測,馬克思在1870年代、資本主義集聚變動的境況下,對自身資本論研究的原初想法産生了動搖;這種問題的提出能夠使我們更好理解和思考馬克思的理論。

講座結束後,仰海峰教授與在場師生針對生産邏輯與資本邏輯何者從邏輯上說是在先的、馬克思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與叙述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精彩的互動。

(攝影: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