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5-17

本網訊(通訊員:方世旻)5月16日,應我院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全球史研究院院長李雪濤教授到我院訪問交流。下午3時,李雪濤教授在曆史學院中庭二會議室做了題為“哲學的信仰——雅斯貝爾斯對佛教的認識”的講座。本次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我院相關研究方向的教師以及50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李教授開場首先談了自己接觸雅斯貝爾斯的機緣是由《佛陀與龍樹》開始的。今年是雅斯貝爾斯去世50周年,湧現出了許多翻譯雅斯貝爾斯著作的成果,目前雅斯貝爾斯的日文翻譯比較成熟,但中文翻譯仍然有所欠缺,這也是李教授正在組織翻譯37卷本《雅斯貝爾斯著作集》的原因之一。

接着李教授從雅斯貝爾斯的生平開始正式展開本次的講座。李教授将雅斯貝爾斯稱為“無聊的人”,相對于其他許多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生平經曆相對平淡無奇。他生前主要在西南德國哲學的大本營——海德堡活動。雅斯貝爾斯大學最初的專業是法學,後來轉讀醫學,曾在精神病院作為精神分析師工作。他最初的教職雖然是在哲學系,但實際上是在教心理學,這份獨特的教育背景也成就了雅斯貝爾斯獨特的學術取向。

雅思貝爾斯的哲學沿着“從心靈到精神,從精神到實存,從實存到理性,從理性到世界”的路徑。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書齋學者,而是有很深的政治關懷。比如在《罪責問題》一書當中,他強調德國知識分子對于德國罪惡的自我認知十分重要,這個過程對于德意志民族也是十分重要的。哲學史對他來說并不僅僅是曆史,而是可以與現實交互的。

接下來李教授主要講了雅斯貝爾斯與佛教的接觸以及所使用的佛教文獻。奧登堡大學有一個雅斯貝爾斯圖書館,其中收藏着雅斯貝爾斯生前的一萬兩千餘冊藏書。李教授通過藏書以及雅斯貝爾斯的筆記得出了雅斯貝爾斯主要材料來源。同時雅斯貝爾斯的藏書可以透露出他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是相當全面的。他并不直接閱讀其他文字的典籍,而是隻閱讀德文研究著作。這與當時德國學界的特點有關,當時的德語世界已經提供了所有學術的基礎,比如雅斯貝爾斯《龍樹》一章有很多《五燈會元》的公案,就是從德語研究著作中得知。德意志第三帝國期間,他接觸了印度學家齊默爾,開始與佛學接觸。他們有十幾封書信,集中讨論了中國哲學和佛教,一再提到衛禮賢創立的《漢學》雜志,孔子、佛教、寒山和拾得,也提及過哈克曼等其他漢學家。

之後李教授談了雅斯貝爾斯佛教研究的出發點。在雅斯貝爾斯看來,“理性的範圍是低于哲學的”,哲學的目的并不在于擴充自己的知識,而在于闡明生命的意義。而佛教指向的正是人類的中心問題。他認為人隻有在無助的“臨界境況”中才能接觸到超越,從而實現自己的真實存在。這種“臨界境況”包括死亡、痛苦、奮鬥、機遇、罪惡等人類無法逃脫或改變的境遇。雅斯貝爾斯提出了哲學的信仰這一觀念,根據李教授的觀點,隻有禅宗才能符合雅斯貝爾斯對于哲學的信仰的标準。哲學的信仰與宗教之間存在某種緊張關系,雖然宗教的虔信者可以成為神學家,但如果不經過斷裂(bruch)的話,就不會成為哲學家。

雅斯貝爾斯将佛教分為作為曆史文化的佛教和對于信奉者的佛教,而隻有後者才與“哲學的信仰”有關。作為一個有強烈現實關懷的哲學家,他認為哲學史本身從來不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其存在僅僅是為當代哲學思考提供素材。哲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或知識,而是一種生活的态度。佛陀的偉大之處不在于與多少神通,而是他也面臨過一般人類的生存問題,因此他的思考對于我們才是有借鑒意義的。按照“軸心時代”的理論,我們處在間歇期,因此經常需要回歸軸心時代,向佛陀等軸心時代思想家尋求啟示,這也正是雅斯貝爾斯給我們指出的思考方向。

附:李雪濤教授簡介

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波恩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全球史、德國哲學以及中國學術史的研究。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全球史研究院院長以及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北京,自2017年)副會長。主編的刊物有:《全球史與中國》、《尋找》、minima sinica、Orientierungen等。有論著、譯著、編著多種出版,目前正在組織翻譯37卷本《雅斯貝爾斯著作集》。

(圖片提供:廖璨璨、沈庭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