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陳禹老師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7-01
本網訊(通訊員:牛堯)2019年6月28日,應我院邀請,華中科技大學的陳禹老師以《“你說的是洛克的‘白闆’嗎”——日常話語的隐喻、轉喻及其理論後果》為題,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著名語言學家、BEAT365唯一官网文學院的徐傑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的蘇德超教授到場聆聽了講座,并對講座内容進行了評議。
(陳禹老師)
陳老師的講座分别從修辭學、語義學、語法學以及理論建構這四個角度,探讨了隐喻和轉喻的豐富内涵。
首先,陳老師從修辭學的角度與我們探讨了隐喻和轉喻的本質,他指出,隐喻(metaphor)由本體(tenor)和喻體(vehicle)這兩個部分構成;二者之間具有相似性,并具有兩個中介,即比喻詞(medium)與喻底(ground);且具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功能;轉喻(metonymy),又叫“借代”,同樣由本體(tenor)和喻體(vehicle)兩個部分組成,但是二者之間主要具有相鄰性(contiguity)。轉喻的主要方式是特征轉喻與整體-部分轉喻。複雜的轉喻,主要有仿拟、用典、偏取等形式。
接下來,他提到,當代的一些語義學家,主要是從認知模型的角度來探讨隐喻和轉喻,并指出,認知模型的隐喻具有以下特征:隐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映射的基礎是人的體驗;概念系統的本質是隐喻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潛意識的;概念隐喻是人類共有的。在日常生活中,隐喻具有幾種方式:結構隐喻,即用一種概念結構構造另一種概念,産生一詞多義,例如将金錢比作時間,産生諸如“That flat tirecostme an hour”、“I don’thavethe time togiveyou”等說法;方位隐喻,即人們将生理、心理、數量及社會地位投射到方位上,例如将“向上”看作好事,“向下”看作壞事,産生諸如“I’m feelingup”、“He’s reallylowthese days”等說法;實體隐喻,即将抽象、模糊、無形的看作具體、明确、有形的從而對其描述、識别、量化,例如将生命比作旅程,産生諸如“Shewent throughlife with a good heart”、“He made hiswayin life”等說法。
(左一:徐傑教授;右一:蘇德超教授)
作為認知模型的轉喻,具有以下特征:源域和目标域是鄰近關系(相似關系);源域和目标域是同一認知域(不同認知域);源域和目标域有功能聯系(可以沒有功能聯系);不具有假設性(具有假設性);功能在于指稱轉換(表述與推理)。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轉喻現象,例如,以部分代整體:“單位來了幾個新面孔”;生産者代産品:“你讀過海德格爾嗎?”;使用品代使用者:“他是一個筆杆子”,等等。認知轉喻的意義在于,增加單一概念的形式數量;體現文化、社會、美學的優先考慮;滿足交際的省力原則;具體、有生、易感知概念拉近雙方交際距離。
語法上的隐喻和轉喻也十分常見。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是涉及到時間順序原則(PTS)的隐喻,“情感上,當然站在中國一邊”是對方位的語法化隐喻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涉及時态(tense)、時體(aspect)、語态(voice)等等許多語法方面的隐喻。語法轉喻的情況,有諸如“陳道明的康熙演得好”這樣的僞定語轉喻、“你來幫我個忙吧”這樣的離合語、“項目立項、崗位輪崗、圖書館閉館”這樣的名素拷貝,還有轉指現象、羨餘現象、名名短語等。
緊接着,陳老師從理論建構的角度,以“理論表述在語言或語言學上為什麼可能?”、“理論表述在語言或語言學上怎麼樣可能?”為總問題,對隐喻和轉喻現象的運用進行了大膽地想象。陳老師指出,在哲學理論的構建中,本來就有大量的隐喻和轉喻現象,例如“世界是一團不斷轉化的活火”、“人心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思維無直觀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等等。通過之前對隐喻和轉喻的探讨,我們似乎可以利用類推的方式來得出一些有趣的結論。比如,“本質是過去了的存在”本身涉及到時體、時态的隐喻,我們可以通過類推的方式得到“存在是存在着”(持續體)、“存在是存在過”(經曆體)、“存在是存在下去”(繼續體)等說法。再比如,通過語式之間的轉喻,我們還可以從“凡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出發,得到“應該存在的東西(合乎理性)應該存在着(實現性)”;“一個東西要存在,它就要存在了”;“當個體想自由時,它就會想自由”等等說法。
最後,徐傑教授和蘇德超教授分别從語言學與哲學的角度對本次講座進行了評議。在場師生與陳老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讨,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
(圖片提供:成骁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