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深處有人家——記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陳修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7-30
生死的辯證法非常吊詭:有人名生而實死,有人卻雖死而不朽。陳修齋就是一個雖死而不朽的學者。作為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多年了,但他的學術成就至今不僅依然熠熠生輝,而且愈加光彩奪目,他的哲學風骨至今不僅依然彌足珍貴,而且更顯得偉岸挺拔。他的卓爾不群的哲學智慧和哲學人格無不給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覺,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财富。
一、從“哲民”到“哲學大家”
陳修齋于1921年3月7日(陰曆正月28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磐安縣尚湖鎮,祖上曆代務農。1922年,他随母親回磐安尚湖老家(時屬東陽縣玉山區)。1926年,他開始在當地私塾接受啟蒙教育。1928年,入當地尚湖鄉村小學、志成小學讀書。期間曾參加全省會考,獲第一名。在志誠小學讀書時,有一個叫陳茂勳的老師非常喜歡他,專門給他起了一個“字”叫“哲民”。陳修齋後來回憶說,這件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朦胧地覺得有這麼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從而“莫名其妙地對它有一種深深的向往”。後來,他雖然從來未曾正式用過“哲民”這個“字”,但心中卻始終記得他姓“陳”名“修齋”字“哲民”,從而覺得仿佛他與“哲學”應該就有“某種聯系”似的。
1941年秋,陳修齋于稽山中學高中部畢業後,曾先後參加西南聯大、中央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浙江大學四校聯合招生考試,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與廈門大學聯合招生考試以及重慶政治學校招生考試,由于成績優秀,均被錄取。但由于當時唯有重慶政治學校實行全部公費,且畢業後由學校分配工作,為父親所勸,最後入該校學習。是年10月,輾轉江西、湖南、貴州,最後到達地處重慶小溫泉的重慶政治學校,入外交系學習。
中央政治學校的校長是蔣介石,原來設在南京,後來遷至重慶。剛入校時,陳修齋對學校的“軍事管理”和“訓導制度”“很是反感”,對學校開設的許多課程也不怎麼感興趣。但出乎其所料的是,賀麟先生在第二學期奉校長之命前來開設了“哲學概論”課程。而且,也正是賀麟先生的這門課最終将他“引上了哲學道路”。後來,在談到當時的感受時,陳修齋深情地說道:“聽了賀先生的課,我不知怎麼就着了迷,并從此迷上了哲學。”他還說道:“從聽賀先生講課中,我領悟到哲學主要不隻是為學到一些知識,而是要懂得關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以求得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一門哲學課就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人生軌迹,由此足見賀先生的哲學功力,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陳修齋當時也是心有靈犀。也許正是在這種合力作用下,陳修齋完成了從“哲民”向“哲學大家”的華麗轉身。
▲ 1986年10月在北京與賀麟合影
1945年夏,陳修齋從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畢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後,拒絕接受派遣到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工作,而是應賀先生之邀,赴昆明到賀先生主持的中國哲學會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工作。1946年夏,随編譯會從昆明到北京工作。1949年,編譯會撤銷後,經人介紹來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工作,講授“哲學”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等課程。三年後,又因“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工作。
▲1947年夏與夫人徐銑及其子女在北京合影
盡管工作調動頻繁,陳修齋依舊潛心向學,為新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創建不懈奮鬥,作出了重要貢獻。1957年3月,他與人合著的《哲學史簡編》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該著是我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撰寫的哲學史教材,堪稱新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
▲ 1957年3月,《哲學史簡編》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陳修齋作為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還積極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套西方哲學原著資料多卷本《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讀》的翻譯工作。在《古希臘羅馬哲學》卷中,他參加了德谟克裡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部分的選譯和審校工作;在《中世紀哲學》卷中,他參加了阿爾法拉比、阿維森納、阿爾加紮裡、阿威洛伊、薩阿迪亞、阿維斯布朗和邁蒙尼德部分的審校工作;在《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卷中,他參加了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部分的翻譯和審校工作;在《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卷中,他參加了孟德斯鸠、拉美特裡和狄德羅的翻譯和審校工作。盡管有不少優秀學者參與了這一重大學術工程,并作出了傑出貢獻,但就參與的廣泛性而言,陳修齋作為上述四卷的重要翻譯者乃至主要翻譯者,無人能出其右。
▲陳修齋積極參與《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讀》編譯工程
不僅如此,上個世紀60年代初,經中宣部允準,陳修齋被借調去北京,以《哲學研究》編輯部的名義,獨立負責組織、翻譯、校選、編輯《資産階級哲學資料選輯》20輯(300多萬字),于1964—1965年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發行)。該《選輯》是新中國第一套大型現當代西方哲學代表著作譯叢,是我國學者當時了解現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窗口。
▲陳修齋獨立負責組織翻譯的《資産階級哲學資料選輯》20輯
除此之外,陳修齋作為新中國西方哲學和西方哲學史學科奠基人,還做出了下述幾個重大貢獻:
首先,經過10多年努力,他與楊祖陶先生合著的《歐洲哲學史稿》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該書出版後,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西方哲學史教材之一,一版再版,1988年榮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一等獎。
▲ 《歐洲哲學史稿》1983年出版,1987年再版
其次,作為全國歐洲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領域的學術召集人和帶頭人,他所主編的《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1986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哲學動态》等雜志刊文高度評價該著“是我國哲學界研究這一領域的第一部學術專著”,“是近年來西哲史專題研究中較為難得的一部書”。1995年,該著獲教育部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3年,該著作為《BEAT365唯一官网百年名典》系列中一種由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發行。
▲陳修齋主編的《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最後,陳修齋不僅是新中國唯理論與經驗論斷代史研究的奠基人,而且也是新中國萊布尼茨研究的奠基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就翻譯了《新系統及其說明》和《人類理智新論》“序”,之後,他又不僅相繼校譯了《單子論》,譯出了《人類理智新論》(兩卷本)和《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而且還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了《萊布尼茨》(陳修齋、段德智著)。《萊布尼茨》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我國學者寫出的第一部全面系統闡釋萊布尼茨思想的學術專著。該著出版後,受到普遍好評,1998年榮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他的萊布尼茨翻譯和研究成就在國際萊布尼茨學界也享有盛譽。法國哲學協會主席雅克·董特曾對之做出高度評價。
▲陳修齋萊布尼茨翻譯和研究的代表作
陳修齋去世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在其所發的唁電中蓋棺論定,稱贊他“在我國西方哲學,尤其是萊布尼茨哲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衆所公認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哲學其他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成就也是十分優秀的”。可謂不易之論!
二、“真的愛智”與“哲學衛士”
如果說陳修齋的哲學成就令人尊重的話,他的哲學人格或風骨則令人敬重。康德在追溯“敬重”這一人類道德感情的源頭時,曾将其界定為“人格”,界定為“擺脫了全部自然機械作用的自由和獨立”。這是很有道理的。隻不過陳修齋的哲學人格或風骨進一步根源于他對哲學智慧的摯愛而已。如果說陳修齋因為“愛智”當年從中央政治學校畢業時,甘心放棄當外交官這種在一般人心目中“誘人的職業”而到哲學編譯室這種“清水衙門”“坐冷闆凳”的話,那麼後來他也正因為“真的愛智”而成了一位勇敢的“哲學衛士”。
當人們談到陳修齋時,很容易想到的是他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所參與的那場要不要反對“左”傾教條主義以及如何正确評價唯心主義哲學的争論。陳修齋無疑是那場争論中最耀眼的一顆哲學新星。在那個“左”傾教條主義開始施虐、開始推行以唯物唯心兩條路線鬥争為綱、“隻要批判,不許辯護”的年代,陳修齋面對“圍攻”和“理論權威”,毫不退縮,直抒己見,捍衛了哲學的尊嚴。他不僅早在1956年春天,就與賀先生一起在《哲學研究》第3期上發表署名文章《為什麼要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随後又在1957年1月北京大學哲學系舉辦的中國哲學史問題座談會上作了《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估價問題》,而且還在會後應《哲學研究》編輯部之約寫出了《關于唯心主義的估價問題的一些意見》。
1945年昆明“一二·一”運動領導人之一、我國著名的希臘哲學專家、曾經擔任過人民日報理論編輯部副主任的汪子嵩先生曾以極其敬重的口吻說道:“應該承認,在有這點覺悟上,修齋比我至少要早十幾年。從提出‘百家争鳴’時起,他就敢于陳述自己的見解,即使在遭受圍攻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為自己的意見申辯;雖然因此帶來厄運,也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北京大學教授王太慶先生也同樣敬重地寫道:“修齋兄的愛智思想見之于行動,這說明他是真的愛智者,真的哲學家,不是假冒的。我當時雖然懷有同樣的看法,也想說出來,卻沒有像他那樣義正詞嚴侃侃而談地發言,隻能說明我對智慧愛得不如他那樣深,我沒有他那樣正直。”
▲ 我國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專家汪子嵩先生
▲我國著名的西方哲學翻譯家王太慶先生
陳修齋“獨立自由”的哲學人格不僅在其身處逆境的情況下有鮮活的表現,而且在其身處順境的情況下也有鮮活的表現:如果說在其身處逆境的情況下,更多地是他不畏強暴、挺身而出、勇敢捍衛哲學真理神聖尊嚴的道義行為,是他的“鐵肩擔道義”、“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浩然正氣,那麼,在其身處順境的情況下,則更多地是他特立獨行,榮辱不驚,唯真理是從,不随波,不跟風,絲毫不為名利所動。
與陳修齋共事多年的蕭萐父先生曾經談到過兩個相當典型的例證。第一個例子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的一次學術研讨會上,當蕭先生片面強調哲學史研究必須重視邏輯方法,必須把握哲學的自我運動的觀點時,陳修齋當即指出,概念不能自我運動,概念的邏輯發展隻能依存于社會的曆史發展。蕭先生回憶說:“他發言時柔中有剛的神情,我至今還記得。當時我心中一怔,感到修齋在學術上嚴肅不苟,有分寸感,确乎值得學習。”
第二個例子是:文革後,我國哲學界有一部分人在批判極左思潮時,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根本否認“哲學基本問題”,片面鼓吹曆史唯心主義。蕭先生在同陳修齋談到這個問題時,陳修齋義正詞嚴地批評了這樣一種理論傾向。他說:“我的一貫觀點隻是主張對曆史上的唯心主義哲學如對唯物主義、二元論哲學等一樣,都應作出科學的分析和實事求是的評價,而并不同于現在某些專為唯心主義翻案或誇大唯心主義作用的過激觀點。”聽到陳修齋的這樣一番話後,蕭先生“又一次心中一怔,感到擇善固執,不随風倒,這才是修齋的真正品格”。
▲我國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專家蕭箑父先生
然而,陳修齋之所以能夠超凡脫俗,在兩條戰線作戰,既反“左”又反右,從根本上說,就在于他始終摯愛哲學智慧,始終注重從“元哲學”的高度來審視具體的哲學問題和哲學史問題,從而始終能夠“執兩用中”。誠然,就研究的具體領域論,陳修齋是位哲學史家,但就研究的理論深度或理論高度論,他則是一位哲學家。汪子嵩先生曾經非常中肯地指出:“修齋是一位哲學史家,也是一位哲學家。”他的意思是說,陳修齋之所以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哲學史家,就在于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他給出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陳修齋不僅注重從“史的角度”或“縱的方面”來研究哲學史,而且還注重從“論的角度”或“橫的方面”來研究哲學史。例如,陳修齋不是僅就單子論來研究單子論,而是還進一步從“自由與必然”的高度,從人的“個體性”、“主體性”和人的“自由”的高度來研究單子論。他給出的第二條理由是陳修齋非常注重從元哲學高度來審視重大現實問題。他舉例說,陳修齋于1988年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上發表的《關于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和論證的著名的“哲學無定論”觀點,對于人們“擺脫心靈的桎梏,解放思想,開拓心胸,提高精神境界”就有振聾發聩的效能。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隻有持“哲學無定論”立場的哲學家,“才能不斷地改革進取,思想上永無止境;也隻有這樣的哲學家,才有可能在哲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位置。這是修齋的理想,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正是這樣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嗎?”
▲ 《關于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當年就發表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1988年第二期上
三、“我的本事就這一條”
陳修齋一生不僅潛心科研,而且也非常注重教學,始終将教書育人視為自己的天職。
1968—1978年間,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遷至襄陽隆中,當時主政的工宣隊中有位師傅曾經好奇地詢問陳修齋,問他究竟有什麼本事。陳修齋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的本事就這一條:如果開設一門課程,你讓我講兩年,我能夠講。你讓我講一個學期,我能夠講。即使你讓我講一個星期,我也能夠講。”
▲1975年,攝于BEAT365唯一官网襄陽分校
在陳修齋看來,講好一門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項基本的功夫就是對所講授的内容既能融會貫通又能深入淺出。他經常提到的一個反面教材是他在重慶政治學校第一學期給他們上“哲學概論”課的一位老師。那位老師聲稱哲學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也是一門“講得通”的學問。但聽了大半學期後,許多同學卻得出哲學原來不是“講得通”的學問,而是“講不通”的學問。但同時,陳修齋又認為講課為要“淺出”,就必須“深入”,就必須對所講的内容有深層次的理解,就必須融會貫通。為此,他強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教學的基礎上搞科研,在科研的基礎上搞教學。隻有在科研的基礎上搞教學,講起課來才能做到深入淺出,收放自如。你要我講一年,我就能拿出講一年的講法;你要我講一星期,我就能拿出講一星期的講法。當然,這裡也有個教學經驗問題,但最根本的還是一個融會貫通問題。他常把那些不潛心搞科研,從不更新自己講課内容,年複一年重複陳年老話的人稱作“教書匠”,教導他的學生無論如何将來都不要做這種誤人子弟的“教書匠”。
陳修齋在教學中不僅注重知識灌輸,更注重能力培養,在研究生教學中尤其注重外語能力培養。他經常講,一個合格的西方哲學研究人員必須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這五門外語。不然,就無法對西方哲學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要求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陳康先生和季羨林先生曾經講過,即使在西方哲學研究領域,中國學者也應“直接與西方一流學者相抗衡”(季羨林語),也應拿得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使歐美的專門學者以不通中文為恨”(陳康語)。陳修齋先生十分贊佩這兩位學者的寬廣胸襟和民族意識,每每用他們的話語激厲後學。
▲ 我國著名希臘哲學專家陳康先生
▲ 我國著名東方學專家季羨林先生
陳修齋是一位很有世界意識、遠見卓識和擔當意識的學者。他要求他的學生努力做到“讀書不唯稻粱謀”,盡力瞄準我國和世界學科的弱項和前沿。長期以來,中世紀哲學不僅一直是我國西方哲學史領域的一個薄弱環節,而且也是國際西方哲學史領域的一個薄弱環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早在1982年,他就派遣時為他的碩士研究生的趙敦華赴盧汶大學研究中世紀哲學。他還極力鼓勵并組織他的其他研究生開展中世紀哲學的翻譯和研究,經常對他的研究生說:“中世紀哲學現在就是一塊荒地,隻要你拿鋤頭挖個坑,丢進一粒種子,秋季就有收成。”現在,他的願景開始變成現實。他的學生不負重托,不僅出版了《基督教哲學1500年》、《中世紀哲學研究》等20多部中世紀哲學學術專著,而且還翻譯出版了《中世紀哲學》(兩卷本)、《神學大全》第1集(五冊)和《反異教大全》(五冊)等10多本中世紀哲學譯著,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我國中世紀哲學翻譯和研究的局面,而且對國際中世紀哲學的研究也産生了一定影響。
▲他的學生近年來在中世紀哲學翻譯和研究領域的部分成果
當年,在追悼會上,陳修齋靈堂兩側曾懸挂一副挽聯,其上聯為:“慧命續千秋投身現代文化潮流披沙揀金融合中西精譯萊翁傳絕學”;其下聯為:“師心昭一代深體民族哲思神髓自強不息雙修德業胸懸北鬥育新人”;這可以說是對陳修齋一生的一個相當貼切的寫照。
附錄一:
陳修齋小傳
▲1945年夏攝于重慶
陳修齋(1921—1993),字哲民,祖籍浙江東陽(現浙江磐安)。1941年秋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1945年夏畢業,獲學士學位,應賀麟先生聘請,赴昆明到賀麟主持的中國哲學會西洋哲學編譯委員會工作,任研究編譯員。1946年随編譯會到北平工作。1949年,至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任講師。1952年10月因“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講師。1957年夏,應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李達邀請,重返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工作。1978年晉升副教授,1980年晉升教授,1986年任西方哲學博士生導師。曾擔任BEAT365唯一官网校務委員會委員、BEAT365唯一官网學術委員會委員、BEAT365唯一官网民盟副主任、湖北省社聯委員、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等職。其學術著作主要有《哲學史簡編》(與洪謙、任華、汪子嵩、張世英、朱伯崑合著)、《歐洲哲學史稿》(陳修齋、楊祖陶編)、《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主編)、《萊布尼茨》(陳修齋、段德智著)和《哲學史方法論研究》(陳修齋、蕭箑父主編)。其譯著主要有《人類理智新論》《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新系統及其說明》《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等。
附錄二(學者自述):
我們是怎樣進行哲學史
方法論問題的學習和讨論的
我們哲學史教研室為研究生開設了“哲學史方法論”這門必修課。分為四個單元,學習讨論了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個單元主要學習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着重讨論了哲學史的對象和範圍方面的問題。例如對日丹諾夫的哲學史定義就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日丹諾夫的定義是正确的,在哲學史工作中出現一些簡單化、公式化是由于片面理解所緻;第二種意見認為這個定義基本正确但表述上不全面有缺點,例如隻強調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争,而不提兩者對立中的同一性;兩個“對子”隻強調了唯心與唯物而沒有強調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第三種意見認為日丹諾夫的哲學史定義應當基本否定,應該回到列甯把哲學史看作人類認識史的提法上去,應強調哲學作為人類對世界的概括性認識的作用;在這同一種意見中有人不同意把認識史看作是包括人類一切認識在内的觀點,而認為哲學史還是有它特定的範圍,即隻有對于存在與思維的關系,或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的最一般規律的認識才是哲學認識,哲學史研究的對象應是這樣的哲學認識的發展過程。以上不同見解仍在讨論中。
另外關于哲學家的哲學觀點和他的政治觀點以及政治态度的關系問題也進行了讨論。有的同志認為,一個人的哲學觀點和政治觀點極矛盾的情況在哲學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一種哲學觀點的曆史作用,是要看它客觀上為什麼階級的利益服務和歸根到底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曆史的前進,而不是取決于哲學家自己所宣布的政治觀點及其推論。曆史上哲學家的政治觀點應否包括在哲學史範圍之内,也仍是個須讨論的問題。當然就多數哲學家來說,哲學觀點和他的政治觀點通常也是一緻的,聯系他的政治觀點來看他的哲學觀點的社會曆史作用往往是有好處的。看來既不能把全部社會政治思想都包括進哲學史之内,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這一問題的研究對于劃分哲學史的範圍是必要的。
第二個單元主要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曆史唯物主義的若幹封書信,着重讨論了在哲學史工作中如何正确貫徹唯物史觀的問題。
在這階段中讨論得較多的是哲學思想發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問題。哲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産生和發展是受社會存在決定的,或者具體一點說,較直接的是受社會各階級的政治鬥争所決定,而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或生産方式所決定的。同時,哲學作為有别于其他意識形态的一個思想部門,對于社會的經濟基礎乃至上層建築的其也部門,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有其自身的邏輯發展,并受着作為決定其特殊本質的本身内部矛盾的推動。現在的問題是:經濟基礎的階級鬥争對哲學思想發展的推動作用,和哲學思想本身的内部矛盾的推動作用,兩者的關系究竟該怎麼看?特别是在這裡能否看作“外因”與“内因”的關系?有人認為如果把哲學思想本身的矛盾看成其發展的“内因”,事實上就是把哲學思想看作脫離社會乃至脫離人腦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就是曆史唯心主義,與黑格爾劃不清界線,因此“内因”與“外因”的學說似乎不能适用于這個問題;有人則認為說哲學思想本身的内部矛盾是其發展的“内因”是可以的,但這隻是就哲學思想作為相對獨立的部門這個範圍内來說的,而就整個社會來說,則哲學隻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中的一個部分,而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整個社會内部的基本矛盾,因此把哲學看作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時,就不能把經濟基礎、階級鬥争對它的決定作用看作“外因”,或看作僅僅是作為“條件”的第二位的原因。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或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作為一方,和上層建築各部門自身的内在矛盾或社會意識自身的内在矛盾作為另一方,這兩者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這問題在理論上遠不是已得到完滿解決和說明的。而在實踐上,由于隻片面強調經濟基礎特别是階級鬥争對思想的決定作用,忽視甚至抹煞了思想發展還有其自身的内在規律,在哲學史等各門思想史研究工作中就導緻“經濟決定論”、“政治決定論”等把唯物史觀庸俗化、簡單化、或作了歪曲理解等等的弊病。
除上述問題之外,與此相聯系的還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哲學作為區别于其他意識形态有什麼特點和特殊規律?生産方式、經濟基礎、社會存在,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态、社會意識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究竟當如何科學地加以确定和闡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兩個論斷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究竟該怎樣具體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發展的邏輯、階級鬥争的邏輯和哲學發展的邏輯三者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還有,哲學上的黨派與學派,以及哲學家所屬的政治派别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這些問題也都還未能展開充分的讨論而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第三單元主要學習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恩格斯的《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列甯的《哲學筆記》中有關哲學史的部分,結合閱讀其他有關著作如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的“導言”等,着重讨論了唯物辯證法如何運用于哲學史問題。
在這一階段所提出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深刻領會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對黑格爾的哲學史觀的論述。怎樣正确評價黑格爾的哲學史觀并加以批判改造的問題。有的同志認為:以馬列主義的觀點批判改造黑格爾的哲學史觀,特别是他關于曆史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的一緻性的學說,并把它運用于哲學史的研究,是建立科學的哲學史體系所不可缺少的理論前提。在黑格爾以前,一般的哲學著作無非是曆史上各種哲學觀點的羅列、展覽,隻有黑格爾才第一個把哲學史看作哲學思想的一個按照其内在的必然規律發展的統一的過程。這才為把哲學史建立為一門科學開辟了道路。其所以能如此,就在于黑格爾第一個自覺地把辯證法運用于哲學史,并提出了曆史的和邏輯的一緻這一深刻的思想。但黑格爾的哲學觀是唯心主義的。在他看來,哲學的曆史的發展必須符合其先驗地構成的邏輯體系。這就把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神秘化了。不是曆史的東西應該符合先驗地構成的邏輯體系,而是應該從曆史發展的客觀過程中引出其固有的邏輯發展。隻有根據這樣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曆史的與邏輯的一緻的原則,來對全部哲學史重新進行認真的、深入的研究,不僅闡明各個時期的各種哲學思想是在怎樣的經濟基礎上和階級鬥争的形勢下,受着怎樣的自然科學和其他意識形态的影響而産生和發展的,并且要揭示出這樣産生和發展的哲學思想本身又是有着怎樣的内在邏輯,構成怎樣一個符合邏輯發展過程的統一的體系的——當然,由于發展過程的無限性,這也不是一個封閉的、完成了的體系,而是為了未來的發展開辟無限廣闊道路的開放體系。根據曆史的和邏輯的一緻的原則,人類哲學認識的曆史發展即哲學史的體系,應當與發展着的唯物辯證法或辯證邏輯的體系相吻合。要真正建立一個科學的哲學史體系,舍此似乎并無第二條道路可走;而如果要建立一個唯物的辯證邏輯的體系,似乎也隻有這一條正确的道路。列甯指出:“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曆史”。迄今的哲學史工作,不能說沒有成績,但距建立上述這樣一個科學的哲學史體系還很遠。
和上述問題密切相關的就是關于哲學思想發展的“圓圈”的問題。認為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圓圈,大圓圈之内或之旁又是許多小圓圈,這也是黑格爾将辯證法運用于哲學而提出的一個深刻的思想而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這一思想也一再得到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肯定評價和稱贊。列甯在《哲學筆記》中還具體地列出了哲學史上的一些“圓圈”,這是衆所周知的。究竟應該怎樣來理解這“圓圈”的思想本身,和列甯所具體地列出的那些“圓圈”呢?“圓圈”是否就是“否定之否定”這一辯證法規律的表現形式,還是另有别的意義?關于“圓圈”的思想和關于曆史的和邏輯的一緻的思想是什麼樣的關系?對這些問題也還都需要進一步的讨論。
由“圓圈”的問題又很自然地引到對曆史上唯心主義的評價問題。如果把“圓圈”理解為“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表現形式,唯心主義似乎就是發展過程中的“否定”這個環節,它當然是要被更高的唯物主義所否定的,這就是“否定之否定”。但辯證法的“否定”從來不是簡單的抛棄而是“揚棄”,是在否定中又有所肯定的。列甯在《哲學筆記》中就深刻地闡明了唯心主義産生發展的社會階級根源和認識論的根源,并批評了那種隻把唯心主義當作胡說加以抛棄的簡單粗陋的态度。那麼究竟怎樣來正确對待曆史上的唯心主義呢?唯心主義在曆史上是否隻是起了從反面促進唯物主義發展的作用,還是本身也有積極貢獻呢?能不能說唯心主義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有片面的真理性呢?能不能把唯心主義與錯誤完全劃等号呢?如此等等。有的同志就明确提出唯心主義在曆史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有些唯心主義觀點或體系的出現是曆史上的一股逆流,有些唯心主義觀點或體系是屬于曆史的支流;但也有些唯心主義理論是屬于曆史發展的主流的,這樣的唯心主義的産生有其必然性,它是人類認識發展中的必經環節。還有的同志主張唯心主義的哲學中也可以包含片面的真理,例如不單是唯物的唯理論和經驗論而且唯心的唯理論和經驗論也包含片面的真理,因此不能把曆史上的唯心主義一概否定;要認識唯心主義存在的長期性,當時有人提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将長期存在,即“兩個萬歲”的提法并沒有錯,肯定曆史上唯心主義的一定積極作用并不是就是宣揚唯心主義,等等。有些同志也并不完全贊同這些觀點,甚至認為其中有些論點可能是錯誤的,但都認為重新提出和探讨這些問題是必要的,發表一些不同于“本本”上的學說觀點也是應該允許的。真理隻能在争論中确立。
此外,在這階段還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這樣一些問題:應該怎樣理解和運用馬克思所提出的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這一思想?這一思想對指導我們的哲學史研究工作有什麼意義?列甯關于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三統一的思想該怎樣理解?這一思想該怎樣運用于哲學史的研究工作?如此等等。這些問題有的多少作了一些探讨,有的則還隻是提出而并未讨論,總之都是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第四個單元,主要學習了馬克思論蒲魯東的一些文章和列甯論托爾斯泰以及列甯論普列漢諾夫的一些著作和論述,以此為範例着重學習和讨論如何正确評價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問題。
這一方面所涉及的問題也是不少的。例如,到底該怎樣确定一個人的曆史地位和曆史作用?按什麼原則來評價一個哲學家的貢獻和局限性?貢獻是指一個哲學家所提供的其前人所未曾提出過的東西,還是指或多或少具有真理的顆粒或這樣那樣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即曾經是或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所吸收的曆史遺産的東西呢?本身是錯誤的但卻對人類認識的發展起過某種作用的東西是否也可稱為貢獻?一個哲學家的局限性應該主要是相對于他的時代所應達到的水平而言,還是與馬列主義的觀點相比較而言?應該拿什麼尺度去衡量呢?以曆史上某種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有關觀點相比而指出其錯誤或不足之處(即其局限性),是否就是苛求古人?指出曆史上某種哲學觀點與馬克思主義有關觀點在某些方面的共同或類似之處,是否就是把古代觀點現代化或擡高了那種古代觀點?這些問題在理論上并未得到明确的解決。
和評價曆史人物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對進步和反動究竟該拿什麼标準來評定的問題。究竟什麼叫進步?例如在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時期,是那種符合當時代替封建主義的實際進程的需要,但隻是有利于少數階級即新興資産階級而并不有利于勞動人民的思想,還是那種反映了廣大勞動群衆的願望,但在當時卻是實際上無法實現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更進步呢?進步與反動究竟主要是以能否推動當時的生産力發展為标準,還是以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為标準呢?兩者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一緻的,但不能排除有矛盾的情況。當兩者出現矛盾時如何解決呢?怎樣正确理解“在經濟學的形式上是錯誤的”但“在世界曆史上卻可以是正确的”這一經典評斷?哲學上的進步作用和政治上的進步作用有何區别和聯系?
此外,什麼叫時代矛盾?怎樣分折和說明一個哲學家的思想反映了時代矛盾?以及怎樣具體分折一個哲學家的思想中方法和體系的矛盾,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矛盾,政治傾向和哲學路線的矛盾,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的矛盾,過去和未來的矛盾,死的東西和活的東西的矛盾,如此等等。
(原載《國内哲學動态》1979年第12期)
附錄三:
陳修齋學術編年
陳修齋,1921年3月7日(陰曆正月28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磐安縣尚湖鎮。祖上曆代務農。但其父陳蔚華曾就讀浙江法政學校,并先後在浙江永嘉、紹興、臨海、甯海等地任法院“推事”(即審判員)和法院院長等職;其父為人清正廉潔,崇尚科學與法制。
1922年,随母親回磐安尚湖老家(時屬東陽縣玉山區)。
1926年,開始在當地私塾接受啟蒙教育。
1928年,入當地尚湖鄉村小學、志成小學讀書。期間曾參加全省會考,獲第一名。
1933年秋,以第一名考入省立溫州中學。
1934年,因父親調紹興地方法院工作而轉省立紹興中學讀書。
1936年秋,于紹興中學畢業,獲全省初中畢業會考第一名,随後考入省立杭州高中。
1937年,于杭州高中肄業一年後,因病休回老家磐安尚湖療養。期間曾延請一前清秀才補習古文并習作舊詩詞。
1938年,杭州淪陷,複學一時無望,于春夏之交曾短期應邀至本鄉一山村小學教書。是年秋,人稽山中學高中部學習。
1941年秋,先後參加西南聯大、中央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浙江大學四校聯合招生考試,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與廈門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及中央政治學校招生考試,由于成績優秀,均被錄取。由于當時唯有中央政治學校實行全部公費,且畢業後由學校分配工作,為父親所勸,決定入該校學習。
1941年10月,繞道江西、湖南、貴州,到達地處重慶小溫泉的中央政治學校,入外交系學習。
1942年,聽西南聯大哲學教授賀麟和馮友蘭在政治學校作的哲學講演。選修賀麟為中央政治學校學生開設的“哲學概論”,并旁聽“倫理學”課程。開始閱讀賀麟的《近代唯心論簡釋》及賀麟譯的魯一士的《黑格爾學述》。
1945年春,接到賀麟來信,詢問是否願意在畢業後到他主持的哲學編譯會工作,當即回信表示願意。
1945年夏,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未接受派遣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工作,赴昆明到賀麟主持的中國哲學會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工作,任研究編譯員。其後除翻譯[法]羅斑著《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及萊布尼茨若幹哲學短著外,還在西南聯大哲學系旁聽了賀麟的“黑格爾哲學”、金嶽霖的“邏輯”及陳康的“希臘哲學”等課程。
1945年冬,在昆明親身經曆了著名的“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
1946年5月—10月,随編譯會從昆明遷至北平。于途中曾回浙江老家與家人團聚,并到甯海探視父親。
1946年10月—1949年8月,除在編譯會繼續從事翻譯工作外,堅持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和西語系旁聽湯用彤、鄭昕、陳康、賀麟、胡世華、朱光潛及馮至等人的課程。
1949年6月,寫出第一篇長篇哲學論文《黑格爾對萊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與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問題的解決》。
1949年8月,回浙江老家探視病危的父親。父親病故。
1949年10月,經鄭昕(時為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介紹,到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工作,任講師。開出“哲學”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等課程。
1950年初,加入“新民主主義教育協會”。
1951年,譯著《曆史中的耶稣》(5卷本)由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出版。
1952年10月,因“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講師。先後在該系西方哲學史組和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工作。
1954年7月,譯著《科學與唯心主義的對立》(與關其侗、齊良骥合譯)由三聯書店出版。
1955年6月,譯著《實用主義》(與葛力、張世英、舒贻上合譯)由三聯書店出版。
1956年春,參加《哲學研究》編輯部組織的“筆談”,與賀麟聯名著文“為什麼要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擁護黨的“百家争鳴”政策。
1957年1月,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舉辦的“中國哲學史問題讨論會”上,針對我國哲學史研究中嚴重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以《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估價問題》為題發言。
1957年3月,與洪潛、任華、汪子嵩、張世英、朱伯崑合著的《哲學史簡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7年4月,與王太慶、江天骥合譯的《狄德羅哲學選集》由三聯書店出版。
1957年6月,《黑格爾對萊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與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問題的解決》修改定稿,并經賀麟審閱。
1957年夏,應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李達的邀請,重返BEAT365唯一官网工作,在新建的哲學系籌組外國哲學史教研室。
1958年,随哲學系師生往湖北省紅安縣農村勞動鍛煉10個月。
1962年3月,與江天骥合譯的《論自由》由三聯書店出版。與曹棉之合譯的《自然宗教對話錄》也同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63年,《萊布尼茨在認識上和洛克的鬥争》一文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
經中宣部允準,被借調去北京,以《哲學研究》編輯部的名義,獨立負責組織、翻譯、校選、編輯《資産階級哲學資料選輯》20輯(300多萬字)。
1964年至1965年,《資産階級哲學資料選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内部發行。
1965年7月,譯著《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内部發行)。
1966年,“文化革命”開始,被打成“李達三家村”的“黑幫分子”。
1972年,重返教學崗位,被“監督使用”。其後在居住和工作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奮力完成了萊布尼茨的巨著《人類理智新論》的翻譯工作。
1977年3月,與楊祖陶合著的《歐洲哲學史(試用講義)》由湖北保康縣印刷廠印刷出版。
1977年12月23日,寫出短文《應該給與歐洲哲學史以足夠的重視》,揭發批判“四人幫”扼殺歐洲哲學史研究、緻使歐洲哲學史乃至整個外國哲學的學術園地長期以來一片荒蕪的罪行。
1978年5月,被提升為副教授,又被批準為西方哲學史碩士研究生導師,開始招收研究生。與蕭箑父、楊祖陶等教授一起為中外哲學史研究生開出“哲學史方法論研究”課程。
1978年10月,出席在安徽蕪湖市召開的“西方哲學讨論會”。提交論文《從萊布尼茨與狄德羅的哲學看對立統一規律在哲學發展史上的表現》。會議期間,他接受了楊祖陶關于在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形成一個西歐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研究中心的設想,并商定了一些着手這項工作的辦法。
1979年,積極參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問題”的讨論和思想解放運動。發表《劃清馬克思主義和實用主義關于“實踐标準”的界線》(載《哲學研究》1979年第三期)等文章。
1980年,晉升為教授。
1980年10月,主持召開“全國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讨論會”。并向大會提交論文《關于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的幾個問題》。
1980年秋,寫《百感交集懷李老》,紀念李達老校長逝世十四周年。
1982年7月,編訂出《西歐唯理論派與經驗論派哲學論叢》目錄。
1982年11月,譯著《人類理智新論》(兩卷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3年1月19日至7月20日,赴法國作學術訪問考察。期間拜訪和會見了一些法國哲學界知名人士和萊布尼茨專家,如德裡達、利科、貝拉瓦爾、董特、維特琳娜等,還應邀出席了在法國舉行的國際現象學大會第13屆年會及紀念達朗貝逝世200周年的學術讨論會。
1983年3月,譯著《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由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
1983年4月,與楊祖陶合著的《歐洲哲學史稿》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9月,出席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的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第一屆年會。會上被選為該學會常務理事。
1984年1月,與蕭箑父共同主編的《哲學史方法論研究》由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
1984年夏,邀請法國巴黎一大哲學教授維特琳娜來華講學。
1985年,寫作《關于經驗論與唯理論對立問題的再思考》。開始主編《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主持召開中南地區“歐洲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讨論會”。
1986年,被批準為西方哲學博士生導師,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6年8月,《萊布尼茨論人的個體性和自由》在《德國哲學》第1集上發表。
1986年11月,主編的《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3月,與楊祖陶合著的《歐洲哲學史稿》(1986年修訂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1月,與楊祖陶合著的《歐洲哲學史稿》獲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88年4月,出席湖北大學哲學所主辦的以“德國哲學中關于人的理論”為主題的國際哲學學術讨論會,并向會議提交了題為《萊布尼茨對主體性原則的貢獻》的論文。
1988年春,《關于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發表,該文在哲學界受到普遍好評。
1988年秋,編訂出《萊布尼茨哲學研究論文集》目錄。
1988年10月,出席并主持在湖北省委黨校舉行的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第二屆年會。會上,與汝信、朱德生一起被選舉為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90年,《談談對西方哲學的引進》在《社會科學動态》1990年第1期上發表。《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起源看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态度問題》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上發表。
1991年,《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術标準和目标》在《文史哲》1991年第5期上發表。
1992年秋,完成譯著《關于實體的本性和交通的新系統及其說明》,并開始考慮寫作《萊布尼茨》一書。
1992年冬,抱病寫出悼念賀麟的文章《願他的精神永垂千古!》
1993年春,《萊布尼茨的中國觀》在台北發表。病情惡化。在病床上向後學交待《哲學與哲學史論論文集》的選編工作及《萊布尼茨》的著述工作。
1993年7月 病情進一步惡化。有時一連幾天吐血不止,但還是念念不忘《萊布尼茨》的著述工作。
1993年8月23日上午5時30分,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病逝于湖北省地質局職工醫院,享年72歲。
1994年11月,《萊布尼茨》(陳修齋、段德智著)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1995年11月,《陳修齋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段德智選編)由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
2000年5月,其組織翻譯的《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段德智、張傳有、陳家琪譯,陳修齋、段德智校)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2003年2月,譯著《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陳修齋譯,段德智修訂),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9年3月,《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段德智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年6月,《哲學人生:陳修齋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文集》(段德智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載段德智編:《哲學人生:陳修齋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文集》,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52—556、565—566頁)
附錄四:
陳修齋著作要目
一、專著與論文集
《哲學史簡編》(與洪潛、任華、汪子嵩、張世英、朱伯崑合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
《歐洲哲學史稿》(與楊祖陶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初版,1987年修訂再版。
《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主編),人民出版社1986年。
《哲學史方法論研究》(與蕭箑父共同主編),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84年。
《萊布尼茨》(與段德智合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陳修齋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段德智選編),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95年。
《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段德智編),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二、主要譯著
《曆史中的耶稣》(6卷本,署名餘先),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951年。
《科學與唯心主義的對立》(與關其侗、齊良骥合譯),三聯書店1954年。
《實用主義》(與葛力、張世英、舒贻上合譯),三聯書店1955年。
《狄德羅哲學選集》(與王太慶、江天骥合譯),三聯書店1957年。
《論自由》(與江天骥合譯),三聯書店1962年。
《自然宗教對話錄》(與曹棉之合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
《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965年(内部發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人類理智新論》(2卷本),商務印書館1982年。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83年;商務印書館1996年。
《新系統及其說明》,商務印書館1999年。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段德智、張傳有、陳家琪譯,陳修齋、段德智校),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附錄五:
學界評價
“陳修齋同志對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開拓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與人合著的《哲學史簡編》,是我國第一部努力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撰寫的哲學史著作和哲學史教材;他參加編譯的多卷本《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讀》是我國編譯出版的第一套西方哲學史原著材料。陳修齋同志一生著譯宏富,影響很大。他翻譯的《人類理智新論》(兩卷本),是公認的現代譯作中的力作;與他人合著的《歐洲哲學史稿》,曾獲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他的萊布尼茨哲學著作翻譯和思想研究在學術界享有盛譽。”
——《沉痛悼念陳修齋教授》,《哲學研究》1993年第10期
“陳修齋同志在數十年的哲學生涯中,治學嚴謹,學貫古今,博識強記,孜孜不倦,善于博采衆長,長于開拓創新,在我國西方哲學,尤其是萊布尼茨哲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衆所公認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哲學其他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成就也是十分優秀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唁電,見段德智編:《陳修齋先生紀念文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頁。
“修齋是一位哲學史家,也是一位哲學家。”
——汪子嵩(著名希臘哲學史專家):“我們需要這樣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陳修齋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序”),見段德智編:《哲學人生:陳修齋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55頁。
“修齋兄的愛智思想見之于行動,這說明了他是真的愛智者,真的哲學家,不是假冒的。”
——王太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懷念我愛智的摯友陳修齋兄”,見段德智編:《哲學人生:陳修齋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頁。
“擇善固執,不随風倒,這才是修齋的真正品格。”
——蕭箑父(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教授):“懷念修齋”,見段德智編:《哲學人生:陳修齋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6頁。
“三十多年來,修齋的那種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畏人言的哲人風範無形地感染着我、引導着我;他的抛開個人榮辱得失、樂于奉獻和助人的高尚精神,對我的為學和工作給予了無法估量的支持。”
——楊祖陶(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教授):“懷念良師益友陳修齋”,見段德智編:《哲學人生:陳修齋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頁。
“先生為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翻譯家、教育家,他是近代唯理論經驗論、特别是萊布尼茨哲學公認權威,他譯風嚴謹,譯著等身,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尤其值得的是一生耿介剛直,追求真理。他的逝世是我國哲學事業的重大損失。”
——王蔭庭(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哲學系教授)唁電,見段德智編:《陳修齋先生紀念文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頁。
“陳修齋教授為人儉樸誠懇,治學嚴謹,孜孜不倦,獻身于教育和哲學研究事業,是中國最有威望的萊布尼茨哲學專家。陳修齋教授還一貫關注中國和法國的哲學文化交流,在法國哲學界有許多朋友。陳修齋教授的事業和他的人格将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
——雅克·董特(法國哲學協會主席、法國普埃蒂埃大學榮譽教授、世界法語國家哲學學會主席)暨夫人愛蓮·董特唁電,見段德智編:《陳修齋先生紀念文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頁。
作者:段德智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