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我院舉辦第三屆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8-12


本網訊(通訊員:王鑫怡 鄭傑友)2019年8月1日至7日,由BEAT365唯一官网研究生院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承辦的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第三屆“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成功舉辦。

本次暑期學校共有9位學者講學,3位來自國内,6位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80多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學子和青年教師共聚武大,在短短七天時間裡舉辦了21場講座和2次專題集中研讨,旨在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拓展我國哲學領域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升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能力,促進培養質量提升。這是BEAT365唯一官网連續第三次舉辦政治哲學國際暑期學校,該暑期學校是國内影響力最大的哲學暑期學校之一。

8月1日上午8:30,第三屆“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正式拉開帷幕。開幕式由beat365体育官网李勇副院長主持,黃超副院長與BEAT365唯一官网弘毅講席教授Paul Patton先後緻辭,他們表達了對到場學員和教師的熱烈歡迎,以及對接下來7天課程的期待。beat365体育官网吳根友院長在緻辭中表示,當今國際政治普遍高溫,政治哲學應當引導現實政治,促進政治文明的到來,他希望此次所有的學員都能以更加開闊的知識視野與思想視野來認真地思考當前人類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出席開幕式的還有暑期學校教師新加坡管理大學Sor-hoon Tan教授、美國紐約福特海姆大學Nicholas Tampio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John Keane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Peter Finocchiaro副教授、博士後Ben Cross、Michael Longenecker博士等人。

(吳根友院長開幕式緻辭)


(黃超副院長開幕式緻辭)


(Paul Patton教授開幕式緻辭)

上午9點,講座開始。上午的講座共有兩場,分别由新加坡管理大學Sor-hoon Tan教授與紐約福特海姆大學Nicholas Tampio教授主講。在第一場講座中,Sor-hoon Tan教授圍繞“東西方平等觀念”這個主題,首先表明了平等作為現代西方核心價值的地位。緊接着,由“人是否生來平等”這個問題引入,探讨了西方對不平等的反對、平等是什麼意義上的平等、分配的平等、平等的消極影響以及平等主義的替代品等議題。Sor-hoon Tan教授指出,平等的要點有三個:結束社會造成的壓迫、創建一個人以平等的态度對待他人的社區、保障所有守法公民有效地享有其自由的社會條件。最後,Sor-hoon Tan教授對關系平等和财富平等作出了比較與區分,探究了平等與自由的辯證關系,以及政治平等與經濟平等的關系。講座結束後,學員們就講座内容踴躍提問,現場氣氛活躍。

第二場講座由Nicholas Tampio教授主講,講座的主題為“在美國尋找民主精神:John Dewey”。Nicholas Tampio教授首先介紹了三次講座的計劃,即研究20世紀初的美國的John Dewey、中國的胡适與印度的B.R.Ambedkar是如何在不同國家讨論各自民主的。Nicholas Tampio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哲學論證是必要的,但不充分。民主還需要培養一種民族精神或宗教敏感性。關鍵在于,這不僅要有哲學論證,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文化。Nicholas Tampio教授認為,西方的belief of democracy是指政治參與可以教育人民并且使人民高尚。緊接着,Nicholas Tampio教授分析了John Dewey在1916年出版的《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的第七章節,在此章中,John Dewey首先解釋人們通常如何形成團體(association);第二、區分democracy和non-democracy團體形式(forms of association);第三、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阻隔(barriers);第四、減少這些阻隔。就此,有學員提出了現實中有許多強排他性的社會團體,該如何看待它們的問題。Nicholas Tampio教授回應其最終是為了構建朋友關系。最後,Nicholas Tampio教授提到了John Dewey的研究最後轉向宗教領域,以及他對此的發現與心得。

下午的兩場講座均由悉尼大學John Keane教授講授。Keane講授的三次講座,圍繞西方democracy的三個階段展開:assembaly democracy、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和monitoring democracy展開。下午2點,第一場講座準時開始,講座的主題為“assembaly democracy制度的曆史”。John Keane教授首先強調了研究曆史的重要性,認為“誰不關注曆史,就不可避免地會誤解當下”。緊接着,John Keane教授提出了西方古希臘曆史上assembaly democracy的七個特點:一、成年男性公民的自我統治;二、平等;三、公衆面對面的言語交流;四、作為公共生活的政治;五、排除奴隸、外國人和婦女;六、投票遵循共識、大多數原則;七、在神的注視下進行。John Keane教授以雅典為例進行了分析講解。

第二場講座的主題為“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的興衰”。John Keane教授同樣提出了其特點:一、人民選舉代表自主統治;二、通常适用于大規模政體、國家領土;三、通過秘密投票的制衡(periodie)選舉;四、從成年男性的選舉權到全民選舉權;五、多黨派系統; 六、有議會與執行人(如總統);七、出版自由;八、成文憲法、法庭與官僚。John Keane教授通過繪制金字塔,形象地說明了西方這一制度從公民、黨派,經由選舉選出代表,進而組成執行機構的過程。緊接着,John Keane教授闡述了有關西方這一制度起源的争議,對其的辯護,及該制度引起的沖突與病理學特征(pathologies)。學員們就兩場講座的議題踴躍提問,John Keane教授也耐心地做出了回應。

8月2日,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開始了第二天的課程。上午9點,英國南安普頓大學David Owen教授為學員們帶來了主題為“全球化世界中公民的轉變”的講座。在講座的一開始,David Owen教授就提出了現代社會的一個挑戰:在當代政治條件下,公民制度應該有什麼樣的規範?接着,教授闡釋了何為公民身份、國家公民身份的現代圖景以及這一圖景所面臨的挑戰,緊接着,David Owen教授詳細展開了“從國家公民到跨國公民的轉變”的議題。教授指出,跨國公民大緻可分為三種:擁有雙重國籍的公民、居住在非國籍國的公民以及與非國籍國有族裔關系的公民。David Owen教授通過數據和圖表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解讀。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和回應這些發展呢?David Owen教授提出了他的觀點: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能夠對政治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公民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标準是能夠保護和促進個人在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自治能力,及政治團體的集體自治的能力。這種理論應當可以确保每一個人至少是一個國家的公民,能夠以最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式把人與國家聯系起來。就此,David Owen教授介紹了兩種可能的理論:地域概念下的公民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的公民理論。緊接着,教授對這兩種理論進行了剖析。在講座的最後,David Owen教授引導學員思考如何進一步探讨公民身份這一問題。在互動環節中,學員們就本次講座議題提出了見解與看法,還有很多學員引入了現實中許多國家,如英國、叙利亞的公民身份規定現狀進行讨論。

第二場講座由英國埃塞克斯大學Gordon Finlayson教授主講,講座的主題是“哈貝馬斯關于合法性的理論”。Gordon Finlayson教授首先給出了什麼是合法性的定義,提出了兩種模式的合法性,随後切入了正題:哈貝馬斯關于合法性的話語理論(discourse theory of legitimacy)。Gordon Finlayson教授帶領學員梳理了從盧梭、康德以來的共和主義傳統,源自洛克的自由主義傳統,韋伯的社會學理論,以及哈貝馬斯對韋伯提出的合法性問題的回應。Gordon Finlayson教授引導學員們思考傳統的自然法則概念、現代法則下合适的政治理性以及哈貝馬斯政治合法性概念中存在的問題。在提問環節,個别學員對哈貝馬斯關于自然法則概念的态度産生了興趣,并圍繞這個主題提出了疑問,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下午第一場講座在2點準時開始,Nicholas Tampio教授為學員們主講,主題為“在中國尋找自由的精神:胡适”。首先,Nicholas Tampio教授帶大家回顧了昨天講座的主題,并由杜威引到了他的學生——胡适。教授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胡适可能無法說服儒家精英,但對于那些希望在當今中國培養自由精神的人來說,他可能是一種資源。杜威認為,自由需要宗教精神,而胡适則試圖通過重新诠釋儒家經典,來改造儒學。在Nicholas Tampio教授看來,作為實用主義者的胡适認為中國哲學中存在“蘇格拉底傳統”,并希望重拾這種傳統。與此同時,教授呈現了儒家學者對此的反對,并且構想了胡适就這一反對的可能回應。Nicholas Tampio教授在講座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胡适為中國哲學精神提供了一種文化資源,它強調所有公民的“獨立思考”。此次講座引起了學員與教授們的熱烈讨論,很多學員提出不同的見解,也有其他教授指出,Tampio教授的論證引用的儒家傳統可能更為多元。

下午的第二場講座由David Owen教授帶來,講座的主題為“跨國公民和現代國家”。講座開始,David Owen教授指明了現代國家的兩種趨勢:外籍投票權與非公民的居民(移民)投票權。David Owen教授引導學員思考一個問題:在現代國家,哪些人應該享有哪些投票權?David Owen教授提出了三個可能的原則:一、包含所有利益受影響者的原則(AAI)(The All Affected Interests Principle);二、包含所有遭受國家強制者的原則(ASC)(The All Subject to Coercion Principle);三、包含所有公民利益相關者的原則(ACS)(The All Citizenship Stakeholders Principle)。在接下來的講座中,David Owen教授對這三個原則進行了詳盡的闡釋。最後,David Owen教授提出了兩個開放性的問題供學員思考:外籍人士和非居民投票的趨勢是否合法?在做有關擴展公民權範圍的決定時,哪些條件至關重要?在讨論環節,學員們積極提問,對這些原則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8月3日,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開始了第三天的課程。上午的第一場講座由Gordon Finlayson教授主講,講座的主題為“羅爾斯論合法性”。Gordon Finlayson教授首先談到了羅爾斯《正義論》和《政治自由主義》兩本著作中的正義與合法性,并将其與哈貝馬斯的思想進行了比較,得出了雙方的相似之處:一、都關注政治自治的正義以及法律效力的政治合理性;二、都關注保持穩定的正确的政治理由。緊接着,Gordon Finlayson教授談及了羅爾斯自由主義的五點核心思想:一、整全性學說(Comprehensive Doctrine);二、合理性(reasonableness);三、重疊的共識;四、政治思想和價值;五、(正義的)政治概念與權宜之計(Modus Vivendi)。在探究了理念如何産生作用之後,Gordon Finlayson教授最後提出了對羅爾斯中政治合法性概念的四點擔憂。在讨論環節,有同學對羅爾斯重疊共識的可行性提出了疑問,Gordon Finlayson教授回應說他不認為羅爾斯就這一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還有同學提出了公共理性對宗教信仰群體的要求是否嚴苛的問題。教授們也圍繞講座的相關議題開展了讨論,David Owen教授與陳曉旭老師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與Gordon Finlayson教授進行了對話。

第二場講座由新加坡管理大學的陳素芬Sor-hoon TAN教授帶來,講座的主題是“先秦儒學中的平等和不平等概念”。講座的開始,Sor-hoon TAN教授談到,儒家社會是分層的(hierarchical)社會,但儒學中也有崇尚平等的思想。緊接着,Sor-hoon TAN教授通過對文本的引用與分析,探究了《論語》、《孟子》與《荀子》中關于平等的思想。區分了自然平等和評價平等(natural vs evaluative equality)。Sor-hoon TAN教授重點研究了儒學對分配問題和社會關系的關注,試圖通過返回儒家經典,尋找其内在精神,重建現代儒學的平等價值。在提問環節中,有學員提出了關于如何區分“專長”(expertise)與“美德”的問題,Sor-hoon TAN教授将其類比于傳統儒家經典中對“才能”與“賢”的區分。David Owen教授、John Keane教授、Gordon Finlayson教授與Nicholas Tampio教授也都圍繞講座中的議題進行了讨論。

下午兩點,由李勇副院長主持,Sor-hoon TAN教授、David Owen教授與Nicholas Tampio教授與學員們展開了一場小組讨論。讨論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教授解答學員們投票選出的問題,後半部分為學員現場提問。李勇副院長從輕松的問題開始,與三位教授談到,“如果有來生,是否還會選擇當學者”。三位教授表示做學術對自己來說是非常幸運和令人滿足的事情,雖然有很多挑戰,但是如果有可能,下輩子還會繼續當學者。接着,李勇副院長提了一個學員們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中國的哲學學者和政治學學者對世界學術界可能的最大貢獻方式是什麼?Nicholas Tampio教授率先發言,認為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認清楚兩點:一、世界性的問題是什麼;二、學術如何回應這個問題。David Owen教授指出,中國深厚的倫理學傳統可以對世界哲學的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Sor-hoon TAN教授認為,對于中國年輕學者而言,要為國際做貢獻,首先就是要研究與反思自己民族的傳統,然後再把來自于本民族傳統的啟示,傳遞到更大的國際平台上。很多中國年輕學者焦慮于難以成為國際頂尖學者,就此三位教授表示,世界需要年輕的中國學者帶來中國的理論和聲音。Sor-hoon TAN教授也指出了“最好的理論”和“最出名的理論”之間的區别。最好的理論不全是最頂尖的學者提出的,頂尖的學者提出的隻是最出名的理論,做學術不是為了出名,每個人都有機會和能力作出貢獻。接下來,學員們還和教授讨論了有關平等與自由哪個更重要,科技(如社交媒體、人工智能)是否會成為理想社會的障礙等問題。在現場提問環節,有學員提出了是否存在道德真理與政治真理的問題,三位教授也各自作了回應。David Owen教授認為,真理(truth)與得到辯護的信念(justified belief)是不同的,要警惕真理的獨斷性和侵略性。

8月4日,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開始了第四天的課程。上午9點,由悉尼大學約翰·基恩(John Kean)教授主講的上午第一場講座“monitory democracy”正式拉開帷幕。基恩教授首先介紹了這個的概念,并把它當作當今社會發展的新趨勢。該模式以對傳統理論和現實發展的檢視作為出點。基恩認為,如今,民意網絡集中了所有的公共事務,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意見和方案等。它們既構成了公共權力的運作基礎 ,又對公共權力形成了全方位的監督。接着,基恩教授介紹了我們新媒體時代的社會轉向。

第二場講座由新加坡管理大學的陳素芬教授主講,題目為“當代儒學角度下的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 in Mordern Confucian Context”。陳教授介紹了性别平等的全球願景和中國的發展目标以及目前取得的進步。然後,分析了傳統儒家對女性身份地位的解讀和當代儒家思想在女性主義思潮遭遇的挑戰并圍繞“different but equal”诠釋了當代儒學對性别平等的不同看法。

8月5日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開始了第五天的課程。上午9點,Nicholas Tampio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在印度尋找自由精神:B.R.Ambedkar”的講座。Nicholas Tampio教授指出,作為杜威的另外一個學生的Ambedkar,他解釋了為什麼需要更認真地思考“精神”(ethos),現代國家需要“法”(Dhamma)或一種精神。那麼,如何使一種文化自由? Ambedkar的回答是:确定并支持自由的宗教。緊接着,Nicholas Tampio教授介紹了Ambedkar的生平,強調了他的出生(dalit達利特)和對印度憲法的起草。Nicholas Tampio教授講到Ambedkar對印度教的批判,如種姓制度降低了社會效率,及其後期對佛教的重建。Ambedkar的理想社會是友愛、自由的社會。而博愛即自由,它是一種關聯的生活方式(associated living),一種共同交流的體驗,本質上是一種尊重他人的态度。Ambedkar盡管批判宗教,但他認為“法”不同,“法”關注現實的人。Nicholas Tampio教授認為,現代人可以通過Ambedkar的做法,學習到重新解釋文本,闡述一種精神氣質的重要性。Nicholas Tampio教授同時提到了Inder Marwah在《危險的轉折:操縱與民族精神的政治》(“A Dangerous Turn: Manipul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Ethos”)一文中對“自由需要精神(ethos)”的說法的批判,也給出了Ambedkar的可能回應。Nicholas Tampio教授最後指出,Ambedkar的重要性在于,他贊同杜威的自由理念,并将其帶到了印度。他挑戰了占主導地位的印度教宗教傳統。他将佛教重建為佛法,而不是宗教。同時他為現代人提出了新的任務。在讨論環節,有學員質疑“宗教對于自由社會來說是必要的”這一觀點,Nicholas Tampio教授對其作出回應,區分了制度性的宗教和作為文化意義上的宗教。

第二場講座由西澳大利亞大學的Lachlan Umbers教授主講,講座的主題是“大多數原則,May理論(Kenneth O. May提出)與模糊性”。在講座的開始,Lachlan Umbers博士設置了一些有趣的情景問題,如假設在選舉中,4999個有強烈傾向投票給A,和5001個随意投票給B的人,我們應當選A還是B呢?學員們在Lachlan Umbers博士的帶領下,開始思考講座的第一個議題:什麼是多數決定原則?Lachlan Umbers博士以符号化的方式重點講授了簡單多數原則中的May理論。這一理論所依據的四個标準是普遍決定(Universal Decisiveness)、無差别(Undifferentiatedness)、中立(Neutrality)、單一性(Strong Monotonicity)。接着,Lachlan Umbers博士又提到了傳遞性(transitivity)的問題。最後,Lachlan Umbers博士表示,下次講座他将繼續講授群體中的非傳遞性問題。在讨論環節,有學員就“是否隻有簡單大多數決定原則滿足May理論的四大原則”提出了疑問,Lachlan Umbers博士給出了肯定的答複。

下午的第一場講座由大衛·歐文教授(David Owen)帶來,主題為“難民問題,責任分擔和全球合作”,大衛教授首先從法理的三個角度講解了對難民身份的定義,闡明了難民問題的兩個層面,一是在難民身份認定的問題上的持久争議;二是難民保護作為全球公共的善(global public good)引起了如何集體行動的問題。圍繞着以上兩個層面,大衛教授一是從人道主義,政治和法理的圖景下刻畫了難民的身份定義,二是從勸說型博弈(Suasion Game)的層面分析了進行難民責任分擔和國際合作的不同策略。最後大衛教授圍繞着“在國際秩序中的好的公民”,分析了好的公民應該在國際社會承擔怎樣的責任分擔的角色。學員圍繞全球正義問題,對于難民問題的責任劃分,國際組織的責任和義務等問題進行了富有意義的讨論。

第二場講座繼續由上午的Lachlan Umbers教授主講,主題圍繞着阿羅不可能定理分析多元投票的結果,在Umbers博士通過阿羅不可能定理對投票産生的結果不同可能情況的分析,指出沒有集合選舉偏好的方法可以滿足公平的六個基本的公理,這并不告訴我們群體的選擇是不可能或者不理性的,而是沒有投票方法是不違反阿羅定理的條件之一的。

8月6日,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開始了第六天的課程。上午的第一場講座由Gordon Finlayson教授主講,講座的主題是“哈貝馬斯和羅爾斯談宗教與公共理性”。在講座的開始,Gordon Finlayson教授介紹了合法性的自由原則與公民責任、利害關系、Robert Audi在20世紀90年代對羅爾斯的原則進行的有力闡釋以及Wolterstorff對羅爾斯的兩個反對:分裂身份(split-identity)與不公平。緊接着,Gordon Finlayson教授又提到了羅爾斯對其立場的相對應的兩點捍衛,而有關多元文化和多元社會中公民自我認同的實證研究也支持羅爾斯的觀點,即這種認同是複雜的、有彈性的、能夠調整的。Gordon Finlayson教授着重介紹了羅爾斯的附帶條件,以及哈貝馬斯對羅爾斯附帶條件的回應。在談及這個議題時,John Keane教授、David Owen教授和Nicholas Tampio教授與Gordon Finlayson教授進行了對話與探讨。之後,Gordon Finlayson教授提到了對哈貝馬斯立場的标準批評,以及哈貝馬斯對這些批評的回應。在講座的最後,Gordon Finlayson教授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哈貝馬斯的批評者提出的反對意見不适用于哈貝馬斯理論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在讨論環節,陳曉旭老師和John Keane教授就講座的相關議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第二場講座由Lachlan Umbers教授主講,講座的主題是“評估社會選擇”。在講座的開始,Lachlan Umbers博士帶學員們回顧了昨天講座的議題,即社會選擇理論的兩個關鍵結果:一、在兩種選擇中,簡單多數原則是唯一滿足公平/邏輯四個基本公理的方法;二、在多選項選擇中,沒有一種偏好集合方法能夠滿足公平性/邏輯性的六個基本公理。這并不是說群體選擇總是不可能的,不理性的,相反,我們從中得到的教訓是,沒有一種投票方法永遠不會違反Arrow的條件之一。接着,Lachlan Umbers教授介紹了講座的主題:探究Arrow理論悲觀的和樂觀的内涵。其中悲觀内涵的代表是Riker有關民粹主義的批評。民粹主義的兩個議題是“人民集體想要的應該是法律。”以及“當人民的(集體)願望成為法律時,他們得到自由。”但由于議程操縱、戰略投票等原因,投票并不能發現民意,民粹主義因空洞而失敗(即連貫的群體選擇不可能)。Riker承認,在沒有潛在不可傳遞性的地方,群體選擇是沒有問題的。然而,Riker也認為,不可傳遞性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其結果就是,在自由的背景下,幾乎所有的群體選擇都是有問題的。對此,Nicholas Tampio教授發表了對于自由與平等關系的見解。Ben Cross博士也針對民粹主義(populism) 的不同尋常的用法提出了疑問,Lachlan Umbers以民粹主義的兩個議題作了回應。之後,Lachlan Umbers提出了對Riker的三點批評:第一、周期遠沒有瑞克所說的那麼普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有一個真實的、受歡迎的意願。(周期的規律性);第二、Arrow的條件過強;第三、批評Riker的目标(即民粹主義)。其中,Lachlan Umbers詳細闡述了有關周期規律性的批評。在講座的最後,Lachlan Umbers對此次講座的議題和自己的觀點做了總結。在讨論環節,Ben Cross博士與John Keane教授聯系西方現實政治,就講座的議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在上午的兩場講座結束後,Paul Patton教授作了總結發言,表達了對教授們的感謝,認為幾天來的系列講座是十分有趣而有教益的。李勇副院長也表達了對大家在高溫下堅持聆聽18場全英文講座的熱情的感謝。

下午兩點,由李勇副院長主持,John Kean教授, Gordon Finlayson教授和Lachlan Umbers教授開展了第二場别有生趣,富有意義的讨論會。讨論仍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教授解答學員們投票選出的問題,後半部分為學員現場提問。所讨論的第一個問題是“學者如何看待婚姻和生育選擇”,三位學者分别從自己不同的親身經曆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都認為需要兼顧學術和生活,根據自己的選擇和機緣合理安排。接着,大家分别提了“政治哲學能夠從中國汲取到什麼資源”和“中國哲學對世界哲學界的貢獻”等問題,三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身經驗進行了回答,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8月7日是BEAT365唯一官网“當代政治哲學前沿”暑期學校的最後一天。上午8點,迎來了3位中國政治哲學學者的講座。

上午第一場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主講,主題是“對施特勞斯理解霍布斯的三個錯誤的批評”。段教授通過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霍布斯著作原文的精細解讀,采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對施特勞斯的錯誤進行了剖析,深刻闡明了施特勞斯在理解霍布斯中的三大錯誤,為學界進一步正确理解和研究霍布斯思想撇清了謬誤。與此同時,段教授還對施特勞斯在中國的影響進行了評論,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學術觀點。另外,他也對如何使用分析的方法來從事學術研究予以了強調,富有啟示。學員們圍繞霍布斯使用的分解和綜合的方法及其與政治哲學的關系,以及霍布斯文本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向段教授提問,講座氣氛活躍,讨論熱烈。

上午第二場講座,李佃來副院長主講了“政治哲學中的兩種傳統”。李教授首先為大家講解了其所理解的政治哲學的兩種傳統,一是古希臘柏拉圖以降的先驗主義傳統,二是黑格爾-馬克思-哈貝馬斯-霍耐特的現實主義傳統,以此為線索梳理了政治哲學的思想發展史。接着,李教授重點闡釋了他所關注的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及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發的“所有權”概念。最後,李教授落腳于當代中國,對政治哲學如何回應、回答、解決公平、正義等當代中國的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作了深度的闡發,引發了在座學員們的深思。在讨論時間,學員們就政治哲學的脈絡與發展、現實主義與經驗主義的關系、如何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把握現實等問題,與李教授進行了互動和富有價值的讨論。上午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下午的講座中,吳根友院長為大家帶來了本次暑期學校的最後一場的精彩講座“何謂政治哲學?”。吳教授開始從哲學和政治學兩個角度,回顧了以往中外學者對“何謂政治哲學?”的論述。然後,吳教授在總結前人,融貫中西的基礎上提出了:政治哲學就是關于政治權力正當性與理想國的系統思考。吳教授圍繞着“政治權力的正當性來源”和“理想國論述”的兩個方向的深度思考,将其對政治哲學深刻的理論洞察鋪陳開來。同時,又回歸到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當下的社會問題,對傳統民本思想和西方現代民主思想之相通以及當下中國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做了深入的闡明,令在座的學員深受啟發。

講座結束後,由黃超副院長主持了本次BEAT365唯一官网政治哲學暑期學校的閉幕式。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碩士許雲龍同學發表了感言,他代表在座的學員們對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此次活動和各位授課教授表達了感激之情,并祝願暑期學校越辦越好。

吳根友院長代表學院發表了閉幕式緻辭。在緻辭中贊揚了學員這七天來不懼炎熱,熱情高漲的學習精神,并對學員們寄予厚望,祝願學員們學有所成,希望學員們常回武大看看。

最後,黃超副院長發言總結了本次暑期學校的活動,給予了學員們美好的祝福。在隆重而又富有生氣的氛圍中,本次BEAT365唯一官网政治哲學暑期學校至此落下帷幕,圓滿結束。

(攝影: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