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願法書院院長胡春依博士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9-16
本網訊(通訊員:楊永濤 張旭)2019年9月9日下午,應國學院郭齊勇院長的邀請,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博士、馬來西亞富貴愛心基金會秘書長、馬來西亞願法書院院長胡春依,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會議室,做了題為“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家庭化運動與文化傳承——兼談馬來西亞土生華人的現狀”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謝遠筍老師主持。國學院副院長孫勁松老師、beat365体育官网文碧芳老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歐陽祯人老師與學生們一起聆聽了講座。
胡春依博士是馬來西亞儒家文化研究與普及的參與者,她在講座中對馬來西亞的讀經教育做了梳理與反思。她認為,讀經運動是知行合一的儒學傳承,是重塑華人群體的身份認同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僑居馬來西亞的海外中國人文化憂患的自發行動。胡博士用馬來西亞華小“小狀元經典誦讀評鑒會”活動的實例,說明讀經能夠彌補體制教育的不足,能夠在文化傳承中實現生活與經典智慧的密切配合、學院化與家庭化經典傳承的殊途同歸、做學問與做人的雙向統合。
胡博士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的曆史與現狀。她指出,現在所指的 “華人”,是指19世紀中葉以後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謀取生計的“新客”,他們有别于“土生華人”。“土生華人”是指自漢代至宋明遷來馬來西亞定居的華人的後裔,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新客”,又異于當地本土文化,他們有獨特的語言與生活習俗。她援引登嘉樓華人的曆史文獻與調查資料,指出當下“土生華人”的文化身份愈來愈模糊。他還檢視了峇峇(Baba)與娘惹(Nonya)作為“土生華人”中“南洋貴族”的獨特地位,分析了他們中西結合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承。
胡博士分析了當下馬來西亞政府華文的教育政策。她認為,在馬來西亞多元社會中,如何确立自身的文化認同、如何讓中華文化得以延續,這對“新客”華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為了應對上述情況,她總結了馬來西亞華社的五大舉措:華人小學學習《弟子規》、華小利用上課時間讀“四書”、全日制的讀經幼兒園、民間自發的親子讀經班、孝親敬親實踐運動。她強調,馬來西亞華社對儒家思想的期望,主要着眼于家庭倫理的鞏固與孩子良善道德人格的培養,以此确保中華文化能夠紮根,并得到傳承與發展。
在總結互動環節,謝遠筍老師從自身訪學經曆談起,指出提倡儒學不能止于“為人之學”,提倡傳統文化不應将它與現代價值對立起來,傳統保存好不好是與現代文化繁榮不繁榮密切相關的。在交流環節,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關于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地位、華文基礎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都得到了胡春依博士較好的回應。
胡博士在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系統地闡述了馬來西亞儒家文化的曆史傳承及發展現狀,并通過大量案例、圖片、視頻等進行了生動精彩的解說,讓我們對海外華人的儒家文化傳承有了更為明确的認知。胡博士整場講座提綱挈領、有的放矢,她深入淺出的分析,幽默大方、溫文爾雅的講演以及傳承好、弘揚好、發展好中華文化的堅定自信令在場師生受益良多。
(圖片: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