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德國因戈爾施塔特大學瓦爾特·施瓦德勒先生來我校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9-20

本網訊(通訊員:賀念)2019年9月16日下午,應我院美學教研室賀念副研究員的邀請,德國艾希施泰特-因戈爾施塔特大學哲學系教席教授瓦爾特·施瓦德勒先生在學校教五樓108教室,做了題為“克服形而上學——20世紀哲學的基本特點”(Overcoming Metaphysics: the Fundamental Feature of Philosophy in the 20thCentury)的學術講座。

講座由我院彭富春教授主持。我院外籍教師Peter Finocchiaro、中國哲學教研室李健君老師、《湖北社會科學》編輯部高思新先生以及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各院系學生參加并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中,施瓦德勒教授首先指出在20世紀哲學的不同潮流中都掀起了“克服形而上學”運動,如以卡爾納普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以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語言哲學和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現象學。與卡爾納普企圖徹底抛棄形而上學不同的是,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的共同目标是重構形而上學概念。然而實際上看,對“形而上學”進行“克服”并不是僅僅始于20世紀的任務,它從康德就已經開始了。康德批判以往的獨斷論式的形而上學,而希望建立一種科學的“未來形而上學”,費希特則希望通過個人内部的思想經驗來重構整個思想史,謝林将形而上學看作是哲學的一種“自身異化”的構造,尼采将哲學史看作謊言,看作理性對身體的壓制。所以如果将18和19世紀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思路理解為:承認哲學中有一種基本實體(substance),然後通過翻轉這種實體來對形而上學進行“反制”的話,那麼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所代表的20世紀“克服形而上學”的新态度乃是:停止追問世界背後的根據,放棄企圖用一個世界公式來把握整個世界和人類圖景的沖動,對語言和存在采取一種泰然任之的态度。對于維特根斯坦來說,具體表現為:不可能離開語言以及生活形式來為語言找到更基底的根據;對海德格爾來說,具體表現為:不可能離開此在所被抛的世界以及存在所發生的曆史來為人的生存找到更基底的根據。所以真正的“克服形而上學”不是反對形而上學從而盲目抛棄形而上學,而是将形而上學理解為人的本性,人的一種“疾病”,它的救治之道在于:在追問之中自身明了,哪些是不可追問,從而隻能讓其自身顯示的東西。

在讨論環節,施瓦德勒教授與現場的師生就老子的“無為”與海德格爾的“泰然讓之”,以及維特根斯坦的“真”概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一緻表示,施瓦德勒教授對于整個西方哲學史高屋建瓴的宏觀概括給全體師生帶來了極大啟發。

最後,彭富春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并且強調對于理解西方“形而上學”不同含義的重要性。他希望同學們在講座結束後繼續哲學地思考,并歡迎施瓦德勒教授今後再次來beat365体育官网和師生們交流。

施瓦德勒教授是德國著名現象學家Waldenfels教席的接任者,也是德國當代著名哲學家Robert Spaemann的重要弟子之一,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現象學、政治哲學、形而上學以及形而上學批判。施瓦德勒教授同時擔任德國Karl Alber出版社“現象學”書系和Academia出版社“東西方思維道路”書系主編,對于中西文化和思想交流亦有極大投入和貢獻。

(圖片:王詠詩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