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倪培民教授講“當代世界哲學語境中的功夫儒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9-26

本網訊(通訊員:丁銘)2019年9月24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吳根友教授邀請,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哲學系終身教授倪培民做客beat365体育官网,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當代世界哲學語境中的功夫儒學”的學術講座。

此次講座是倪培民教授三場系列講座中的第一場,我院中哲教研室劉樂恒副教授、廖璨璨副教授以及30餘名學生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吳根友教授主持。

微信圖片_20190925131649

“功夫儒學”是倪培民教授深耕二十年的哲學概念。倪教授首先從中國哲學的三期發展說起,認為儒學繼先秦諸子争鳴、同佛教的交流和融合後,進入與世界哲學進行對話的新階段。從“功夫儒學”的角度切入來介紹和诠釋中國哲學,對于西方學界進一步認識認可中國哲學具有重要意思。他指出,在世界哲學語境中,從西方“哲學”概念來理解中國哲學,容易受到“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限制,使中國傳統思想在哲學化的過程中失去其自身特色。相較于西方哲學的“求真”,中國哲學更強調“求道”。他強調,中國哲學要走向世界,不僅僅是要争取其“合法性”,更要參與到世界哲學範式的轉化和構建中,從“削足适履”到“撐開繡花鞋”。将“功夫”概念引入哲學将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倪培民教授就“功夫”作為一個哲學概念進行了具體的闡釋。他認為,從“功夫”概念的曆史發展來看,“功夫”包含了工夫、功力、功法、功能(功效)等多重内涵,表明“功夫”遠不止于中國武術代名詞的意義,它包含了主體的修身實踐,集中概括了中國哲學傳統的主要特點。從哲學上看,“功夫”就是“生活的藝術”。倪培民教授指出了西方哲學的兩大盲點,即認識論盲點和自由意志盲點。就認識論盲點來說,know-that(事實之知)與Know-how(技能之知)的區别和關系造成了理智主義、反理智主義和極端反理智主義的争論。從“功夫”的角度,倪教授提出“相偶主義”(reciprocitism)的立場,認為Know-that與Know-how如陰陽之互為佐佑,表現為互相涵攝,互相轉化。而“功夫”更能包含兩者,從而超出“知”進入“能”的領域。“功夫”概念不僅是一種哲學視角,更可以是哲學的對象和一種哲學理論。因此,倪培民教授提出“功夫學”作為一個尚待充分開發的哲學領域,其能夠超出行為學、倫理學的範疇,恰當的安置被西方哲學邊緣化的身體、情感、修煉等因素,因此包含着豐富的研究内涵。

倪培民教授以儒學為功夫哲學理論的典範進行了系統說明。從功夫的視角看待儒學,它意味着:第一,把儒家學說當作修齊治平的功法指導,而不是描述世界的理論系統。在功夫視角下,諸如關系主體與獨立主體、性善論與性惡論、有神論與無神論等看似矛盾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功夫論的解釋。第二,功法指導的最終目的在于達到藝術人生的能力,而不是人生的道德規範。第三,儒家經典的語言要從語用論的角度去解讀,而不僅僅是字面意思。例如“其如予何”、“未見好仁者”、“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等《論語》中的話語都有其行為指導的一面。第四,儒家經典的某些内容必須通過修身實踐才能充分理解。倪培民教授希望通過哲學的功夫轉向與功夫的哲學轉向,擴展和深化“功夫哲學”的理論境域,參照各種哲學理論和哲學概念理解和發展功夫論。

在互動環節,在場師生和聽衆就講座内容展開熱烈讨論和交流。倪培民教授就功夫論如何避免相對主義、功夫論與中國古代修養工夫的區别、功夫與“道”的關系、功夫論能否對認識論進行相應補充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微信圖片_20190925152752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