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與牛津大學教授對話之“宗教之于文明的意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9-26

本網訊(通訊員:胥子龍)2019年9月25日上午,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BEAT365唯一官网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對談系列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舉辦。

此次對談的主題是“宗教之于文明的意義”,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黃超主持。對談者是,牛津大學三一學院Johannes Zachhuber教授和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翻譯由BEAT365唯一官网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王愛菊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特聘副研究員歐陽霄老師擔任,來自校内外的50名學者、學生與會聆聽。

本次對談共有四個主題: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宗教與科學、哲學的關系;宗教與藝術的關系以及宗教與世俗的關系。

兩位教授首先就宗教與文明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吳根友教授提出,宗教是人類文明的母體,一切文明都是伴随着宗教而誕生,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内,宗教将與人類文明共存亡。Zachhuber教授對吳教授的觀點表示贊同,他提到,西方現代的文明,正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和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合力塑造的結果。Zahhuber教授還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個文明和宗教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各國人民的交流日益方便和頻繁,來自于不同政治和宗教背景、不同國籍的人應當如何共處?21世紀的文明怎樣能夠推動多元文化的共生?

接着,兩位教授開始讨論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吳根友教授主要着眼于中國宗教與政治關系的特殊性指出,中國社會是以政治為主,以宗教為輔。中國商周以後的宗教是一種人文宗教,在中國人對天的信仰中,沒有神創論思想,反而有着濃厚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崇拜,既是宗教性的,同時也是倫理性的,并且至今還有着一定的影響。Zachhuber教授介紹了西方社會近代以來關于宗教和政治關系的争論中兩派批評者的觀點。第一派以馬基雅維利和盧梭為代表,他們認為基督教一方面由于其普世性,并不适合某一個政權國家的國民身份的塑造;另一方面由于其鼓勵信徒的順從性,會使信衆難以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公民。這一派批評基督教對政治的影響,但他們并不認為應當把宗教和政治區分開來。第二派則認為基督教是一種靈性的宗教,應當與政治區分開來。Zachhuber教授補充道,第二派的政教分離觀點在西方雖已成為官方意識形态,但是在英國等一些君主制的國家中,宗教對政治的影響在許多儀式中都有體現。

吳根友教授回應了Zachhuber教授宗教與政治關系的發言,他認為就中國社會而言,宗教服從于政治,是在政治理性主導下的,宗教文化起到了對政治的和平安定、人的信仰的輔助和維系作用。接着,吳根友教授對宗教和科學由統一到分離的過程進行了講解。在近代以前,科學和宗教是統一的,許多早期科學家也是宗教團體中培養出來的,比如,中國古代化學的發展就得益于道教道士對煉丹術的探索。随着近代以來哥白尼日心說、達爾文進化論等理論的相繼提出,現代科學逐漸建立,科學開始與宗教分離,并對宗教展開批判,認為宗教束縛了科學的發展。但是,是否可以說在科學發展之後我們就不需要宗教了呢?吳根友教授認為,現代科學或許可以改變或消除一些宗教問題,但很難消滅宗教。Zachhuber教授則讨論了宗教與哲學的關系,他指出,西方哲學一開始就和宗教有着緊密的互動,古希臘的哲學興起于哲學家們對自然崇拜的批判和對宗教信仰的道德化,相似的,基督教由于認為上帝在世界之上,也十分排斥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後來基督教發展出的基督教哲學,其部分基礎就是早期的希臘傳統。

黃超副院長對兩位教授的對談進行了簡短的總結,并提議開始讨論宗教與藝術、宗教與世俗生活的關系。

在正式開始讨論宗教與藝術的關系前,吳根友教授對宗教與哲學的關系進行了一點引申的探讨。他提到,哲學與科學一樣,都是以理性作為其基本的法則,并且一開始也是從宗教中産生的。随着理性的發展,哲學從宗教中獨立了出來。但不同于科學的是,直到現在,哲學與宗教之間仍有共同點,那就是宗教與哲學都關涉到人的信仰和終極意義,區别在于二者所描繪的藍圖和途徑是不同的。接着,吳根友教授開始對宗教和藝術的關系進行讨論。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例如原始社會的壁畫、古代社會儒釋道三家的繪畫、塑像、書法、壁畫、詩歌等,形象地說明宗教與藝術的血肉聯系——宗教神話故事的想象力刺激藝術的發展,藝術又把宗教的觀念感性化,如果藝術沒有宗教,那這個藝術就是幹癟的藝術,如果宗教不借助藝術,宗教就不能長上翅膀飛入人們的心靈中。Zachhuber教授也對宗教與科學關系的讨論進行了補充。他提到,在中世紀時,科學已經有全球化的趨勢,中世紀西方科學已經受到希臘科學和阿拉伯科學的影響。在曆史上,宗教通過教育來影響科學,比如中世紀的修道院和教會,現代大學的雛形就是中世紀的大學,現代許多大學都有着宗教背景。關于宗教與藝術的關系,Zachhuber教授指出,基督教對西方藝術和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即使在當代這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中,藝術家們仍然熱衷于在宗教中尋找靈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曆史上還發生過一場著名的毀壞聖像運動,這場運動的參與者們反對用藝術的形式來呈現宗教,他們認為上帝是完全超驗的,超出于世界之上,人們不能用這個世界的形象來臆測上帝。

吳根友教授特别注重Zachhuber教授提到的毀壞聖像運動,他指出,在中國的曆史上,其實也有過類似的運動,但和西方出于維護上帝的目的而發起此類運動不同,在中國,毀壞聖像往往是為了否定宗教。中西方文明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進行了一場相似的運動,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接着,吳根友教授就宗教與世俗教會和宗教與世俗生活兩個方面讨論了宗教與世俗的關系。吳根友教授認為,宗教和世俗教會有着矛盾和統一的關系。宗教的本質是人類靈魂與神聖者進行對話的靈修過程,教會雖然是處理靈修過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些世俗事物,但教會并不能完全代表宗教。關于宗教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吳根友教授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世俗化的社會,宗教的“神”雖然退位了,但信仰不會退位,宗教傳統給我們塑造的“意義”的生活世界不會退位,人們對最高的善和美的追求不會退位。在世俗中,僅有豐富的物質生活是不夠的,還需要宗教、哲學和藝術三者給人們帶來的精神生活。Zachhuber教授提出了一個問題:宗教是否會在未來消失?關于這個問題,他的解答是,宗教或許不如過去那麼重要,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宗教不止是一種成建制的組織,更是個人内心的靈性和信仰的需求,現代個人主義的發展,割裂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使人感到孤單,而宗教正可以為人們來帶關聯感和歸屬感,未來宗教的出路就在于滿足個人的這種需求。

在對談的最後,兩位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解答,對談在一片掌聲結束。

(攝影: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