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學院開展中西宗教觀念比較對談活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9-30

本網訊(通訊員:湯堯)2019年9月25日下午,牛津大學三一學院教授Johannes Zachhuber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與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對談“中西宗教觀念之比較”。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黃超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王愛菊教授和beat365体育官网特聘副研究員歐陽霄擔任本次講座翻譯。來自校内外學者、學生聆聽了本次對談講座。

00f38b952b650a341e61c88bf83f075

在黃超副院長介紹了不同宗教觀念之間的巨大差異和交流困境之後,本次對談拉開了序幕。

在對談中,吳根友教授分析了“religion”一詞,他說到,這個詞在西方語境中是對超越的上帝的信仰,例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一神教信仰。人類在逐漸步入全球化時代、了解到不同文化之中的宗教觀念之後,應當改變、充實人們原有的對“religion”一詞的理解,不将宗教一詞僅僅理解為一神教信仰。随後吳根友教授談到了對“中國宗教”的理解。第一個層次為天教、自然教,不存在神創論,自然是本始以來自然而然就形成的。中國宗教最基本的特征為祖宗崇拜,這體現在“孝”這一觀念中。生生不息是中國人對自然的基本認識,詩經中“瓜瓞綿綿”一句就體現了這種最樸素和最有生命力的宗教觀念。其次,中國宗教還有泛神論的觀點,并以此約束人的道德底線。最後,中國宗教中最強調的還是個體的自我拯救,區别于西方的上帝的恩典。

Pro.Zachhuber表示贊成吳根友教授對于“religion”一詞的看法。認為把西方的術語和範式套用到東方的理論中是不合适的。随後他介紹了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的宗教很排斥自然教,因為信衆都相信唯一的真神,形成了此世和彼世的二元對立。

吳根友教授接着談到中國文化對宗教的理性的運用和控制,也就是中國人對宗教功能的認識。西周的前中期,政治力量控制宗教稱為“絕地天通”,用政治力量壟斷民衆和天地的通感。後期在《周易》一書中出現了“神道設教”,意為聖人創設宗教來引導人民,以此來讓宗教服務于政治。東漢以後各個時代的統治階級大多采取三教合流的政策。在民間也存在多元信仰,而且不同宗教間不發生沖突。

對此,Zachhuber教授談了四點看法。第一,吳教授多次提到了實用性的态度,實用性這個詞在西方也是有的,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立為國教,有強烈的政治意圖,但是曆史上信徒們通常不會以實用性的目的來參與宗教活動,信徒通常會為真理獻身;第二,他認同吳教授談到的宗教和道德的關系,一方面宗教可以維護道德秩序,另一方面宗教會堅持正确的事情而和傳統決裂;第三,西方的末日審判和西方的線性時間是相關的,時間是直線地向前發展,不會回到曆史上的過去時間點,這和輪回說不同;第四,他還談到了基督教複活的觀點,在線性的時間中不會複活回到以前的世界。

41183c0d194c219d959e013119f5341

吳根友教授最後強調了宗教寬容和信仰自由的觀點,談到了沙門不敬王者論和儒家中道高于仕的思想來回應對于宗教功能性認識的批判。

對談結束以後,主持人黃超副院長進行總結,并提出了問題:您認為現代西方最有影響力的政治觀念之一,是需要單一的宗教來為社會提供連貫性和穩定性,當一個社會沒有一個共同的宗教時如何保持穩定,請您解釋一下?

Zachhuber教授談到,20世紀的思想家霍布斯等談到了這個問題,用單一的、共同的宗教來維護政治穩定。例如美國,表面上看來擁有多元信仰,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但是實際上民衆有着根深蒂固的觀點,這類似于宗教信仰,即對國家的忠誠,以此來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嘉賓提問:把儒家當作一種宗教是否合适?

吳根友教授回應,從學術層面來看,在多元宗教的視域中,儒家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宗教,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維明和唐君毅持此種觀點。唐先生認為儒家可以視為人文宗教。杜先生認為儒家具有宗教性。在現實層面上,韓國有着推動儒家宗教化的一系列社會活動,印尼國家也對儒家相關的活動免稅,推動了儒家宗教化。

嘉賓提問:宗教觀念中的線性時間觀念是單線還是多線?個人化的宗教是否已經把宗教的群體性消解掉了?

Zachhuber教授回應,對于西方人來說是單線不是多線,時間從一個曆史節點開始一直往前是單線的。在當代社會,宗教并沒有高度個人化,還存在着“community”,個體雖然不再恪守宗教的傳統,但人們渴望與他人的交往。

兩個小時的講座裡,現場學生掌聲不斷,時而有所疑惑,時而點頭認同。在師生們的掌聲中,對談講座順利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