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王慶節教授來我院講座:聖人不王而天下莫能王——從孔子“父子相隐”說開去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0-09
本網訊(通訊員:劉旭)應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吳根友教授的邀請,澳門大學特聘教授王慶節來我院講學,并于2019年9月27日下午3點,在B107報告廳做了題為“聖人不王而天下莫能王——從孔子‘父子相隐’說開去”,的講座,講座由吳根友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文碧芳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王林偉老師和來自校内外的50多位同學參加本場講座。
吳根友教授對王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并簡要介紹了王教授的學行。
王教授在講座中指出,“父子相隐”(注:孔子認為,父子之間應該互相隐瞞犯罪,而不應該互相告發。)是儒家倫理哲學與正義觀讨論中的著名的道德兩難困境,并将該困境作為一個倫理學的思想實驗來看待。王教授認為,在倫理學哲學的讨論中,"道德兩難"說的是在人類生活的基本道德價值層面的對立沖突,以及由于這種對立沖突在禮法制度的建立或者具體行動施行層面上的困難取舍和決斷,例如倫理學中典型的"電車難題"所表現出的功利主義倫理學與道義論倫理學在基本價值取向上的各自極限,相互間的對立沖突,以及這一沖突導緻施行者在行動中的抉擇盲然與困惑。正如常常被引證的“電車難題”顯現出功效主義倫理學的理論極限那樣,我們不妨說,“父子相隐”的讨論彰顯出一般傳統理解的儒家倫理理論的極限範圍。
王教授進一步按照哲學解釋學提出自己關于“偏見”的看法。他認為,任何一種貌似周全的理論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邊界和制限,這在哲學解釋學上稱為存在論上的“偏見”或“先見”。“偏見”如果能夠被意識到或認識到就不再是偏見。那麼,如何才能讓我們意識不到而又必然存在的偏見、先見顯現出來呢?哲學解釋學提出“折斷”或“不合手”的說法,即一個觀念或一個行為在施行過程中的“挫折”導緻和迫使我們對此觀念或行為賴以為基的基礎先結構以及系統理論整體進行某種反思性的批判與考察。
這種價值觀的對立沖突在當今時代改變了形式,由原先傳統中國思想内部的儒法兩派價值取向之間的沖突,即孟子:舜的故事——“其父殺人,竊負而逃”;“封之有庳”vs韓非:《五蠹》——“令尹殺告父之躬”;“仲尼賞三北魯人”,轉變成了儒家傳統與當代以西方個體自由人權觀念為核心的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這一沖突集中表現在過去20多年間中國大陸思想界關于孔子"父子相隐"文本與立場的解釋紛争上。這一解釋紛争在前期表現為不同立場的對立,在後期則更多地表現為從文字訓诂和文本的重新釋義入手,企圖打開新的解釋空間,從而為儒家的傳統價值立場,在現代生活的倫理實踐以及法律制度層面上,找出一個更為恰當的定位和現實的意義。
王教授将這些解釋嘗試和立場分别歸類,總結為“隐藏說”和“隐矯說”兩大類。“隐藏說”依照隐藏主體對自身“隐”的行為是否“理直氣壯”被分為“隐匿”和“隐諱”兩種,而“隐矯說”則依據其“矯”的方式和方法又被分為“分矯說”,“隐谏說”和“隐任說”三種類型。在具體分析上述各種解釋立場的利弊之後,他指出,從哲學論辯的角度看,上述種種對儒家"親親相隐"論題的解釋和辯護,都很難真正回應現代自由主義的诘難。
在分别厘清古代與現代關于此命題争辯以及各派立場利弊得失的基礎上,王教授借用台灣學者岑溢成先生的最新訓诂學研究成果,提出在“隐藏說”和“隐矯說”之外,對孔子“親親相隐”的論題,還可能存在一種“隐痛說”的解讀。他提出,《論語/子路》“父子相隐”章中的“孔子之直”并不在單純的“隐藏”或者“隐矯”之中,而在“隐藏”的行為與“隐痛”的情感之間。這一伴生的“隐痛”作為道德情感,不僅彰顯出我們常常處在複雜的道德兩難的實際生活境況中——生活是道德的,并不等同于生活僅僅是或者全部是道德的,這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可無不可”,而用當代著名的英國道德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的話說,就是“道德運氣”(moral luck)和“哲學的界限”(limits of philosophy)。而且更揭示出,儒家倫理正義的實質首先并不在于其對社會倫理政治生活中的兩難或複雜抉擇給出實際指令或行動指南,而在于坦然承認其“有限性質”,從而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層面上定位自身,并由此出發來間接地影響與化育,而非直接地“規定”與規範我們日常的倫理、社會和政治生活。
因此,王教授認為相比較于以柏拉圖為代表西方政治法律哲學中“哲學王”的傳統和理想,他以為以先秦孔子為代表的“不聽訟”和“素王”的傳統想要告誡我們的可能恰恰是:聖(哲)人不王而天下莫能王!
講座最後,王教授與文碧芳教授、王林偉老師以及在場的學生們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讨。
(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