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中、王慶節與吳根友“比較哲學與文明對話”三人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0-10
本網訊(通訊員:傅佳一)2019年9月28日,應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吳根友教授的邀請,來自澳門大學的王慶節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姚新中教授與吳根友教授相聚武大,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舉行三人對談活動。
此次對談的主題是“比較哲學與文明對話”,對談活動由我院中國哲學教研室儲昭華教授主持。特别邀請了南開大學資深教授周德豐教授和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參加。來自校内外衆多學者、學生聆聽和參與了本次對談講座。
儲昭華教授簡要介紹了此次對談的背景與契機,拉開了三人談的序幕。
吳根友教授首先發言。吳教授指出,比較哲學是文明對話的有機組成部分。随着區域性文明交流的展開,文明對話和比較哲學研究便應運而生。而從利瑪窦等耶稣會傳教士開始就曾用古漢語介紹西方的觀念,但當比較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時中國人才有哲學的觀念,之前的經史子集之分隻是知識分類的差異。由于全球化的過程,我們處在對話的背景下,為了深入理解各自的文明,比較哲學應運而生。吳教授認為通過比較哲學可以達到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避免矛盾和誤解,促進和平。
姚新中教授接着發言。姚教授對BEAT365唯一官网及beat365体育官网學科建設中的國際視野予以充分肯定。他着重從個人經曆出發講述了自己對文明之間互相溝通的理解。姚教授強調,全球化雖然表面上動力來自于經濟科技,本質上是倫理價值的問題。文明最核心的東西是哲學理念、哲學價值,但在價值方面尋求共識非常難。因此,對話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應重視的是通過對話要達到什麼目的。姚教授指出,比較哲學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這個領域裡如何做,希望寄托在年輕學者的身上。
王慶節教授最後發言。王教授同意比較哲學和文明對話是這個時代的任務這一觀點,并從比較哲學的合法性問題進行了闡發。他認為可,哲學價值是所有文明賴以發源的東西,背後就是理念的沖突。文明沖突的時代,世界變小的速度高于文明間的相互理解,難以避免地會産生沖突,因此,對話便變得非常必要。其次,王教授對“對話”一詞進行了分析,并欣賞吳根友教授說要從“道”不是“教”。因為“判教”是宗教的說法,容易導緻自我中心、沙文主義、文化霸權等。王教授還區分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對話,包括強調信息傳遞和準确性的“生活對話”,讓聽衆接受的辯論對話以及強調能否貫穿之前的知識而非僅重視信息量的“啟示性對話”。最後,王教授指出了對話的具體做法:對話要有料,實實在在提出不同觀點。并且,對話并不是要一方戰勝另一方,而是思想對話和真理的開顯。在對話過程中認識到思想界限和前見的存在與影響,是文化對話非常重要的哲學基礎。同時,面對普遍問題提出不同方案,就是文明對話的貢獻。除此之外,不要假設所有東西都有完滿的結局。之前多強調“理解”而非“諒解”,應承認某種“不理解”,不能強解,否則危害更大。
發言結束以後,主持人儲昭華教授進行了總結,并引導三位學者就“不可通約性”問題展開更深入的解析和對話。
對此,姚新中教授首先評價了當今反全球化所帶來的潛在危險,并闡述了自己理解的比較哲學概念不同于另外兩位教授,是為“哲學研究推進的手段和方法”,強調要從方法入手,如何讓不同局限在世界可以承受的程度。
吳根友教授認為王慶節教授所提出的“諒解”這個詞非常有意思。“諒解”有不得不、到此為止的意思,在哲學層面上就關切到人類文明之間的諒解。從比較宗教學的觀點看,一神教的創世說認為人是被造物,與中國人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最終可以到達天人合一是不一樣的。“會通”恐怕有點理想化,在終極價值上互不相讓時還是得“諒解”。吳根友教授還指出,哲學學科系統來自西方,或許現在有人不承認比較哲學,但相信随着中國文化的發展,外國人來中國謀職并用雙語來講時,那時對“哲學”的認識可能會發生變化。關于“不可通約性”,他認為這不是語言上的問題,而關涉到生存和經驗,所以可用生活化解不可通約性。而關于偏見的問題,則認為文明沖突來自于人類深層次的價值不同,但是差異不一定矛盾,矛盾也不必然導緻沖突,如果沒有政治制度帶來分配的不公正,也不會導緻沖突。所以要加強文明的理解,通過對話消解沖突。
王慶節教授接着補充道,生活在文明沖突的時代要有文明對話的理想。但相對主義和西方知識論取向有關系,其實在說“不可通約”之時就已預設了可通約,所以才會求同,這是知識論的困境。王慶節教授還區分了“生存世界”和“思想世界”,認為“生存世界”要求同,一定要能溝通,寬容、諒解,而“思想世界”的本質則是求異,承認他者。而且,永遠會出現新的他者,思想的張力就是動力。王慶節教授表示非常欣賞吳根友教授的說法,并認為判教除了偏見也是洞見,而他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對于弱小文明來說就是洞見。此外,王慶節教授還提示了文明對話中誤解的積極作用,有時候可能“将錯就錯”的錯解更真實,有新的東西會在誤解中生長起來。不要總想着去居高臨下去規訓,而應承認他者的合法性。
在互動環節中,三位學者又就師生提出的“中國是否有哲學”、“在做比較哲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異還是同”、“比較哲學的對話是否需要基礎性的條件,如思想上的準備和現實條件”等問題進行探讨,并與同學們就現今中西文化交流所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精彩深入的現場互動。儲昭華教授總結這次對談既全面也相當集中,各位教授都發表了高見,貢獻了各自最新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拓展和深化了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最後,三人談在師生們的熱烈掌聲中順利結束。
本次“比較哲學與文明對話”三人談是“比較哲學的理論與方法工作坊——兼論《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學術活動的一部分。《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是吳根友教授在比較哲學與文明對話領域深耕近30年的學術新作,本書于2019年7月在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出版。據悉,本書是吳根友教授與萬百安教授所主編的“比較哲學翻譯與研究叢書”中率先出版的第一本著作,該套叢書的其他著作将陸續出版。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