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榮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0-16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2019年10月15日下午,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榮教授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301會議室做了《康德與奧古斯丁:在自由與恩典之間》的主題講座。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賀念副研究員、王詠詩副研究員以及學院50多位同學參加了本次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曾曉平教授擔任評議人。

張榮教授以他對啟蒙運動的反思作為講座的開始。許多啟蒙運動的支持者認為啟蒙運動所追求的理性是與恩典、神秘等因素隔絕的。這一看法也體現于康德與奧古斯丁對何為“真正的哲學”的分歧,蘊涵着理性與信仰的張力。康德認為真正的哲學需要勇敢地運用理性,奧古斯丁則認為真正的哲學需要滿足基督教的人民性、普世性要求。然而,這種看法會忽視德國古典哲學與中世紀哲學之間的連續性。比如,自神秘主義大師艾克哈特開始,路德宗教改革以來,笛卡爾、康德等歐洲哲學家們奠定了近代哲學的内在性原則,該原則成為德國觀念論傳統的基礎。這種内在性原則其實可以上溯到奧古斯丁哲學。比如,奧古斯丁不再像亞裡士多德那樣把時間理解為物體的運動,而是心靈的伸展。但僅僅強調内在性原則也是不夠的,中世紀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更深刻的關聯還在于理性與無限的關系,或者說内在性與超越性的關系。張榮教授以康德和奧古斯丁哲學當中自由與恩典這兩個重要概念為例來闡明德國古典哲學内在性原則與超越性之間的張力,并借此說明德國古典哲學與中世紀哲學之間的傳承關系。康德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對自由的捍衛,奧古斯丁被人稱為“恩典博士”。張榮教授指出,康德哲學也有恩典因素,奧古斯丁哲學也有對自由的捍衛。

康德哲學的恩典因素既體現于理論哲學,又體現于實踐哲學。恩典的拉丁文原意是“白白給予”,具有創造的含義,這與康德的多處文本契合。在理論哲學中,《純粹理性批判》導言說到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學者對何為對象莫衷一是,有學者理解為物自體,有學者理解為經驗性對象。張榮教授認為這裡說的是雜多的絕對被給予問題,對象刺激感官産生表象雜多,雖然沒有根據說對象是絕對的給予者,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原初的給予過程。這種給予也和恩典有一定關聯。除了雜多的絕對被給予,康德在先驗演繹部分的知性的發動,即自身的被給予,也是恩典的體現。在實踐哲學中,《實踐理性批判》提到無條件的道德法則是理性事實,而非産物。張榮教授指出道德法則就是本源地被給予,因而也體現了恩典。

由于奧古斯丁的許多著作是他與别人的辯論,因此依據理論對手的不同,他對自由的闡述也有所不同。張榮教授梳理了奧古斯丁反駁摩尼教和貝拉基主義的兩種對自由的闡述。摩尼教主張善惡二元論,精神為善,物體為惡,因此與基督教的上帝至善觀相悖。奧古斯丁為解釋惡從何處來,亞當為什麼會堕落,而提出了自由決斷的概念。決斷首先對善惡作出區分,然後對善惡進行挑選,最終選擇惡而造成堕落。因此,善惡的區分,惡與罪的出現,并不源于上帝,而是源于人的自由。貝拉基主義則試圖取消上帝的恩典。奧古斯丁對此的反駁是,人類作惡之後就被原罪奴役,隻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重獲自由,因此恩典對于拯救人類不可或缺。張榮教授特别指出,奧古斯丁反駁摩尼教與貝拉基主義時所說的自由的内涵不同,反駁摩尼教時所說的自由指的是行為能力,反駁貝拉基主義時所說的自由是從原罪中被解放出來的狀态。奧古斯丁對自由的理解在康德對Willkür和Wille的區分那裡有所呼應。

講座最後,張榮教授指出,隻有把握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承接,才能更好地把握古典哲學。曾曉平教授對張榮教授的講座做出精彩的評論。曾曉平、楊雲飛等老師與張榮教授就Willkür一詞的翻譯與理解進行深入讨論。

提問環節中,在座師生踴躍向張榮教授提問,張榮教授依次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師生們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張榮教授的感謝。

(攝影:尹孟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