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張一南博士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0-24
本網訊(通訊員:歐陽霄)應我院美學教研室特聘副研究員歐陽霄老師邀請,當代傳統詩學研究與古典詩詞創作青年領軍人物、 北京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及研究員張一南博士來院訪問交流,就中國傳統詩學的風格研究議題于2019年10月18日、21日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2教室作了兩場學術報告,題目分别是“流派與文體”、“風格與成品”。報告由歐陽霄老師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及其他院系的師生共50餘人到場聆聽并與張一南博士交流讨論。
在第一場報告“流派與文體”中,張一南博士指出,中國傳統詩學概念體系可以從“形式-功能-内容”三元的角度重新審視。從這一命題出發,張一南博士建構“位”這一概念來說明具體的詩歌創作在某個時代詩歌系統中的功能,以及詩歌藝術流變中的承繼關系,結合“位”的概念,創新性的闡釋了“風雅頌”為三種體現不同功能的詩歌。在流派分化層面與文體演化層面,張一南博士認為以三體并峙模式可以解釋很多文體,并通過豐富的案例提出并論證了中國曆史上的詩歌體系為三體并峙這一動态平衡的模式。
在第二場報告“風格或品位”中,張一南博士首先從古詩學産生的社會背景出發,建構了“貴族詩學”這一觀念。張一南博士認為貴族詩學以“文溫以麗”為标準,并聯系第一場講座的内容,論述“位”的觀念是以“品”的形式支配着詩學家的評價标準。接着以風骨和詞采為坐标将鐘嵘《詩品》的體系分為四個象限,在這四個象限的基礎上來分析《詩品》中呈現的四代詩人與其中的傳承關系。然後又以“文-質”、“正-變”、“上-中-下”這三個維度将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做了非常精緻細膩的區分,并結合每一品的文字内容來具體解釋古典詩歌的審美理想與創作技巧。
張一南博士的詩學研究既傳承古典詩學講述脈絡,又富有創新性,在對“位”與“品”的闡釋,對兩部詩品體系化的梳理,一方面受其易經研究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結合了當代系統論哲學的元素。
張一南博士擅長以青春化的語言、時代感強的比喻來講述她的觀點,她擺脫一般的以“内容-形式”為主軸來界定詩歌風格的模式,強調用功能或者“位”為基點,以系統論的、關聯主義的眼光來看待詩歌風格問題。這在某種意義上解構了實在論的風格美學,引向了一種“外在主義”或者關聯主義的風格觀念,頗有啟發性與反思價值。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