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風格的哲學曆史性研究”的講座在我院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0-24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2019年10月23日晚,清華大學哲學系蔣運鵬副教授與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徐敏副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作了一場主題為“分析風格的哲學曆史性研究”的講座。講座由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馮書怡副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邏輯學教研室程勇教授、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葉茹副教授以及學院内外50餘位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講座開始,蔣運鵬老師和徐敏老師就“何為‘分析的哲學史’”這一議題,分别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對分析風格的哲學史的理解。
蔣老師指出分析風格的哲學史研究是一種曆史性研究,一方面強調曆史維度,另一方面要求哲學化。這就意味着要對曆史上的哲學家的思想進行分析,以論證形式重構,設想可能的批評并給出回應。這種曆史性研究面臨着兩個任務,一個是用當代的術語形式翻譯曆史上的哲學家的概念、思維方式,另一個則是讓這些哲學家加入當代讨論。一旦完成這兩個任務,就可以使以往的哲學家在當代被理解,并為當代給予洞見。
徐老師指出哲學史關注的是理論,使用的方法是構造思想實驗。哲學史起源于人們的困惑,哲學家為回答人們的困惑而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為證明自己的觀點又建構了一般性理論。由于一般性理論是全稱命題,因而易遭遇反例的挑戰。哲學理論往往是抽象的,因此哲學理論面臨的反例往往不是現實案例,而是哲學家所構造的思想實驗,如歸納理論所面臨的反例就是藍綠悖論思想實驗。
在“反例是否對哲學理論構成挑戰”這一議題中,蔣運鵬老師就反例能否對哲學理論構成挑戰,與徐敏老師展開了商榷。蔣老師舉出兩個理由解釋反例不會威脅哲學理論,首先,一些哲學理論(如本體論證明)不是全稱命題,對這些哲學理論的反駁也不是構造反例,而是指出論證沒有有效性或可靠性。其次,有些哲學問題不是是否可證僞的問題。例如蒯因在解釋何物存在時,要求我們等待出現能做出所有預測的完美理論,考察該理論預設了什麼存在,從而判斷何物存在。但我們并不能對蒯因的理論找出反例,隻能從他的理論不具有經濟性、所要求的完美理論無法實現等角度進行反駁。徐老師則認為,本體論關注的是存在斷言,存在斷言可以轉化為全稱斷言,形而上學所追問的是存在的是什麼,也可以轉化為全稱命題,即“對于任何x,如果x存在,那麼x是什麼。”哲學讨論所要做的就是對一般性理論構造思想實驗作為反例,或将對方反駁自己的思想實驗消解掉。
由于構造思想實驗需要調動直覺,就“直覺對于哲學讨論的重要性”這一議題,兩位老師講述了直覺在哲學讨論當中的作用。徐敏老師舉例說明直覺會對哲學理論構成挑戰。例如,審美形式主義認為一個人是美是醜隻取決于他的外在形體,但我們對于一個人的内在品格的了解往往會影響我們對這個人的美醜判斷,由此可見直覺能駁倒哲學理論。蔣運鵬老師認為直覺的重要程度取決于讨論的語境。哲學可以分為描述性與構造性兩類,前者認為日常語言與概念足夠反映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哲學所做的隻是加以澄清,後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對人類的世界觀加以改進。在描述性哲學語境,直覺很重要,而在規範性哲學語境,直覺則沒那麼重要。另外,在哲學讨論中,往往會發生直覺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此時一個理論好壞的指标,不僅涉及到是否符合直覺,也涉及到理論自身是否簡潔、與其他學科是否兼容。
好的哲學理論需要與科學兼容,在“科學讨論能否取代哲學讨論”這一議題中,兩位老師圍繞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展開了讨論。徐敏老師指出,有觀點認為哲學所讨論的問題,隻有科學能給出明确的回答,因此哲學研究應該被科學研究所取代。但徐敏老師給出了一個反例,說明科學解釋并不是對世界的唯一解釋。比如,科學解釋認為給定科學定律與前置條件,就能解釋當前現象,于是根據科學解釋,人類服用避孕藥不會懷孕這條定律,加上一個男人服用了避孕藥,就能解釋這個男人不會懷孕,然而,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解釋。蔣運鵬老師指出,上世紀的維也納學派曾試圖用科學知識取代哲學知識,但該嘗試以失敗告終。實際上,科學不僅不能取代哲學,甚至連經濟學也不能取代,如網絡轉賬導緻金融危機,該過程無法還原為特定的物理過程。兩位老師一緻認為,科學對于哲學固然很重要,但這并不意味着科學能取代哲學。
最後,兩位老師為同學們說明了“學習哲學史的必要性”,就這一議題,兩位老師認為,即便從解決當代哲學問題的角度來看,單純的問題研究比哲學史研究要更有效率,仍有必要學習、研究哲學史。蔣運鵬老師指出,當代文獻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而哲學史文本被一代代的聰明才俊研讀,因此哲學史文本的價值可能比當代文獻大。另外,哲學史文本構成了哲學讨論的原初話題,熟悉這些原初話題,有助于獲得對哲學讨論的全局性掌握。徐敏老師認為哲學史的價值分為兩方面,針對專業人士的理論性價值和針對非專業人士的非理論性價值,對于專業人士,學習和研究哲學史有助于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對于非專業人士,熟悉哲學史有助于獲得對世界的整體性觀點和思維方式。蔣運鵬老師還設想了對分析風格的哲學史研究的兩個質疑,第一個質疑認為這種研究不能從哲學家本人的處境來理解哲學家,第二個質疑認為這種研究可能會曲解哲學家本意。蔣老師對第一個質疑的回應是,如果隻從經典哲學家的處境來理解他們,恰恰會使曆史維度蒼白化,隻有立足于當今處境,才能凸顯出經典哲學家與當下的不同,體現經典哲學家的偉大。蔣老師對第二個質疑的回應是,盡管這種研究有曲解哲學家、對哲學家借題發揮的風險,但這反而是哲學本身具有生命力的體現。
在交流互動中,同學們就講座過程中涉及到的哲學史是否有獨立的内在價值,哲學專業的直覺與正常人的直覺之間的差别是否重要等相關問題,向兩位老師提問,老師們給予了詳盡的回答。
講座最後,主持人馮書怡老師總結了兩位主講人的發言。蘇德超教授代表哲學院對兩位老師的到來表示感謝。蔣運鵬和徐敏兩位老師最後祝願同學們在哲學史和哲學問題兩方面的學習都能取得優異成績。
(攝影:丁雨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