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出版社】郭齊勇編:《熊十力文化随筆》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9-01
書名:《熊十力文化随筆》
作者:熊十力
主編:郭齊勇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内容簡介】
本書為新儒學代表人物熊十力先生的論著選粹,共分為神遊玄圃、衡論人文、獨立學思、學以成人四編,對熊十力體大思精之哲思、真誠恻怛之情懷、針石珠玉之文辭、獨立天壤之人格進行了多角度的呈現,内容全面又突出重點,凸顯了中華人文精神,引發讀者借鑒中國傳統智慧、啟迪現實人生。
【編著者簡介】
熊十力,中國近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參究佛學,卒歸儒宗,自創“新唯識論”哲學體系。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語要》《讀經示要》等。
郭齊勇,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現當代新儒學研究領域建樹卓然,緻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中國哲學智慧。著有《熊十力哲學研究》《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中國哲學史》,主編《熊十力集》等。
【前言節選】
本書輯錄熊十力先生有關哲學體系、中國文化、為學之思、為人之道等方面的經典論述,以飨讀者,方便讀者提綱挈領地把握其思想精義并領略其學人風貌。
第一部分是熊先生自己提煉、概括、總結、介紹自己哲學體系的文章。熊先生哲學體系中的本體是本心仁體,不僅是道德心靈本體,而且是絕對的本體,是生命,是萬化之源,是萬有之基。熊十力認為,哲學就是本體論。他所窮究的“玄學的本體論”或“玄學的真理”,與“科學的真理”是根本不同的。在熊先生看來,不懂得人的生命本體和道德主體,僅僅依一種科學,如物理學或生物學中的一種學說去解釋宇宙萬化之源或生命之源,則未免以管窺天。
熊先生《新唯識論》是從建本立極處來談本體的。熊十力強調“一本”,強調“見體”、“究體”,他認為,非如此,宇宙論隻能認識現象,不識萬化之源、萬物之本;人生論無有歸宿,不能參究生命本性,從有限的生活内容體悟無限;道德無内在根源,隻能成為一種外在的法規;知識論沒有源泉,治化論也沒有基礎。熊十力以他的本體論統攝了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治化論等等。他自诩其《新論》将此融成一片,抓住了窮究宇宙實體的一本性這個核心,從而繼承了中國哲學的傳統。這一傳統,張東荪解釋為:“其道德觀念即其宇宙見解,其宇宙見解即其本體主張,三者實為一事,不分先後。”盡己性以盡物性,宇宙從屬人生,從深解人生真相透悟大自然的真情,在人倫日用間提撕人,令人身體力行,以至于知性知天,這便是所謂“聖學血脈”。
第二部分,我們輯錄了熊先生關于中西文化、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的特色等主題的文章和短論。他認為,中西文化各有優長和缺失,合則兩美,離則兩傷,中國人應虛心向西方人學習。中國文化傳統中并非缺乏科學思想,缺乏的是作為現代人的中國人的文化包容的心态,缺乏的是分析與實驗的方法。中西文化的差異恰恰就在這裡:中國人的習慣,或中國人重視的是體認、體驗,西方人(特别是近世西方人)重視的則是分析剖判、實驗實測、考證考據、探赜索隐。熊先生強調,我們不能抛卻自家珍寶,盲從西學,但我們走上現代化的過程中最需要、最迫切的是吸收消化西方的科學精神與分析方法,以彌補自家的不足。熊先生還對中國文化史、哲學史以及文化與哲學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第三部分,我們輯錄了熊先生論思維方式與哲學思想的有關論述,看熊先生如何區分哲學與科學,及他诠解與思悟哲學經典的方法與獨見。熊先生并舉思辨與體認,又肯定思考方式與修身養性密切相關。他的基本要求是先區分後融合,即先搞清楚差異,再去綜合。我們講天人、物我的統一、合一,不是籠統的,而是有區别的統一。所以,熊先生主張先量智後性智,先科學後玄學,先思辨後體驗,先道問學後尊德性。在此基礎上再講思考與修養的交互并進。特别是,他對後學循循善誘,介紹他自己學習中國經典《周易》、《四書》、《老子》、《莊子》的經驗與體悟,以及朱陸之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區别。熊先生講的哲學,不是純知識系統的講法及對哲學知識的分解,他把哲學看成是知識系統、價值系統與信仰系統的統合。我們講這一哲學,就信仰它并實踐它,做到“以身體之”。
第四部分,我們整理了熊先生有關為人與為學的相關論述,以便後學了解前輩哲學家的人格魅力。特别令人感佩的是熊先生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實踐,他如何讀書,如何做學問,他的修身律己、踐形盡性的過程。熊先生等哲學家的哲學是生命的智慧,他們邊講邊學邊實踐邊完善。今天的一些講堂教授們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與此相反,熊先生等哲人是以生命來實踐自己講的哲學的。他講到他的“孤冷”的禀性,掉背孤行,獨往獨來,孤獨地思考,不趕潮,不起哄,是現代中國哲學界的獨行俠。
今天的世界仍然不太平。“子之所慎:齋,戰,疾。”(《論語·述而》)希望從孔子到熊十力的中國哲學對化解今天類的危機,能起一些作用。
【目 錄】
神遊玄圃 / 1
為諸生授《新唯識論》開講詞 / 3
與諸生談《新唯識論》大要 / 15
《新唯識論》要旨 / 19
哲學本體論的重建 / 29
論本心仁體 / 45
論性智與量智 / 55
論體用不二 / 66
論翕辟成變 / 73
論天化攝歸人能 / 81
衡論人文 / 87
略說中西文化 / 89
略論中西學問 / 94
論中國文化史 / 103
論漢學與宋學及宋明理學史 / 114
論哲學之領域 / 133
中國哲學的特色 / 137
文化與哲學 / 143
與梁漱溟(一) / 151
與梁漱溟(二) / 155
獨立學思 / 159
論科學真理與玄學真理 / 161
論體認與思辨 / 177
論玄學方法 / 180
論窮神知化與思修交盡 / 188
重印周易變通解序 / 194
論孔子之“操存舍亡” / 198
論《大學》“明德” / 203
論《老子》之道 / 212
論老莊之源流不二 / 219
論朱陸之尊德性與道問學 / 222
學以成人 / 225
論為人與為學 / 227
論讀書 / 234
說食 / 239
紀念北京大學五十年并為林宰平祝嘏 / 241
複性書院開講示諸生 / 250
仲光記語 / 275
略述平生 / 280
附 錄 / 283
馬一浮:《新唯識論》序 / 285
熊十力年譜簡編 /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