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鄒元江著作 《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9-20
書名:《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
作者:鄒元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内容簡介】
本書重點研究美學界習以為常的對象化思維的基礎理論問題。西方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将非對象性的“意象性感知美”當作了對象性的“實體性認知的美”。作者通過對藝術審美非對象化的大跨度“心觀”“聚合性思維”的深入探讨,澄清局限于對象化視域來理解美的本質的誤區,強調指出雖然人們能夠在對象上直觀自身,但這個被直觀的對象并不就是文藝作品的“美”本身,它隻是顯現“美”的媒介,對非對象性美的意象的感知是需要訴諸于整全身心統覺的審美感知。
因此,作者初步建構了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的“心觀”體系,并依據當代西方現象學、審美心理學等成果,重新發掘、闡釋了中國古代建立在非對象性視域基礎上的藝術審美現象學、審美心理學資源的當代意義。
【作者簡介】
鄒元江,祖籍山東泰安,生于湖北武漢。在beat365体育官网師從資深美學家劉綱紀教授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beat365体育官网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長期兼任BEAT365唯一官网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兼湯顯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話劇理論與曆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舞台藝術·戲曲、戲劇》學術編輯委員會編委、江西省撫州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兼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美學、戲劇美學研究。在境内外出版了《戲劇“怎是”講演錄》、《行走在審美與藝術之途》等專著六部,其中《梅蘭芳表演美學體系研究 》一書獲中國文聯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四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獎、第十二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西戲劇審美陌生化思維研究》一書獲教育 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論意象與非對象化》一書獲第十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湯顯祖新論》一書獲第十一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和教育 部社科規劃項目1項。曾應邀到德、日、法、英、美等國十餘所大學講學。還應邀到日、法、加、英、美、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及國内幾十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參加或主持了190餘次學術會議。在法國 《Revue d’ Histoire du théatre》、日本《演劇研究》、台灣《哲學與文化》,國内《哲學研究》《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權威期刊,《學術月刊》《外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民族藝術》《戲劇藝術》《文化遺産》《藝術百家》《戲劇》《孔子研究》《周易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廈門大學學報》《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河北學刊》《學術研究》《中州學刊》等核心期刊發表了210餘篇論文,其中A&HCI和CSSCI期刊140餘篇。曾應邀到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北京大學等國内外幾十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作學術報告130餘場。
【目 錄】
第一章“知”“道”與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4
一、心觀直透“道”之大象之“知”………………………………………………………4
二、“自知”與“超智”的“内視”之“明”……………………………………………5
三、“生知”與天性的“心觀”之“象”…………………………………………………6
四、非陳述判斷的“心象”感“知”………………………………………………………9
第二章“相”非“象”亦非“向”與非對象化………………………………………………11
一、“合相”之“相”………………………………………………………………………11
二、“意象”之“象”………………………………………………………………………11
三、“意向”之“向”………………………………………………………………………12
四、“相”、“象”、“向”和“意”…………………………………………………………13
五、餘 論……………………………………………………………………………………13
【書 評】
構建符合中國傳統智慧的“心觀”審美體系——《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評介
文/劉濤
鄒元江教授的《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一書,是繼《中西戲劇審美陌生化思維研究》《論意象與非對象化》等著作之後推出的又一部深入探讨藝術審美特殊規律的力作。該書通過對中西方對象化思維與非對象化思維所形成的諸門類藝術樣式審美感知方式和創造方式的本質差異問題探讨,重新發掘并闡釋了中國古代建立在非對象性視域基礎之上的藝術審美現象學、審美心理學資源的核心要義及當代意義。該書獨特的理論貢獻在于,在系統吸收中華優秀傳統哲學美學精神的基礎上,直面受到百年來強勢的西方文化的熏染和同化的藝術審美本質問題,通過對學術界習以為常的對象化思維方式的基礎理論問題的質疑與辯難,全面深刻而又系統化地提出了符合中國傳統智慧的審美非對象化思維的“心觀”體系。具體而言,該書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追本溯源地論證了非對象化審美思維所具有的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智慧的内在特質。首先,藝術審美陌生化思維在中國古代基于字本體思維的“知”“道”及“相”“象”“向”幾個字義中得到語言學論證。中國哲學和藝術精神的精髓在于以審美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通過“六藝”而“成人”,因此“知”“道”實則心觀直透“道”之大象之“知”。而佛經“合相”之“相”、現象學“意向”之“向”及中國“意象”之“象”三者也融通于非對象化思維。其次,中國古代的“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及其相關哲學美學命題,為審美非對象化思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在中西審美比較的視域裡确立了非對象化審美以“意象思維”為核心的基本内涵。西方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習慣于将非對象性的意象性感知的美變為對象性的對美作實體性認知的美。而中國古代哲學美學不同于西方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其作為一種非關聯性的意象聚合的審美視域,以“意在言先,亦在言後”為基本特點的非對象化審美感知、創造方式,而這種方式又是以非對象化的“意象”為中介的。對這種非對象美的意象的感知恰恰需要訴諸全身心通覺的審美感知。
三是以具體門類藝術形式為剖析對象,系統闡發了非對象化審美思維對促進當代藝術創作進程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譬如該書指出,中國繪畫沒有西方繪畫再現客體的“寫生”、實體靜物的對象化(肖像畫)觀念,而是凸顯“時間—空間”的意象展開性和“空間—時間”的心象顯現性。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百年來受西方話劇對象化思維影響,亟須回歸對戲曲藝術非對象化“家族相似”的審美譜系與具身性思維的認知。話劇藝術的生命力在于突破西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式觀念,而确立一種借助于“身體本身空間性”的完型“身體圖式”呈現方式,以及非劇作家對象化意義上的台詞觀念,等等。
該書的出版,對于突破對象化視域來對美的本質理解的局限,構建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精神的藝術審美非對象化思維的“心觀”體系,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值得學術界關注。
書評來源:《美育學刊》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