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湖北人民出版社】連凡著作 | 思想與文獻:《宋元學案》綜合研究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27

書名:思想與文獻:《宋元學案》綜合研究

作者:連凡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作者簡介】

連凡,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博士,朱子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陸九瀾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比較哲學、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已在《哲學與文化》《日本中國學會報》等海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及譯作近百篇。獲得2020年度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貢獻獎(“南軒獎”)。

出版專著3部:《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建構與诠釋:〈宋元學案〉哲學思想研究》《 思想與文獻:〈宋元學案〉綜合研究》,譯著2部:《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宋明哲學的本質》;主編高中國學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六冊,參編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教材《中國哲學史學科地圖》;參與整理新編《朱舜水集》。

主持各種項目共11項,其中國家級2項(“《宋元學案》綜合研究”及“比較視域中的宋明儒學诠釋路徑研究”)、省級3項(“明末清初以來海内外宋明儒學的研究範式及其轉型研究”“诠釋與建構:《宋元學案》中的學案及其學派研究”“《韻辨附文》整理與研究”),校級5項(“黃百家哲學思想研究”“楠木正繼學術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史文獻學”等),以及民藏工程項目1項(“《五種遺規》民論”)。參與教育部重大基地課題“陽明心學的曆史淵源及其近代轉型”及貴陽孔學堂重大項目“日本陽明學名著譯叢”等。


内容簡介

《宋元學案》是由清代浙東學派學者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王梓材、馮雲濠等人編纂的宋元儒學思想史巨著,由于編纂者前後跨越幾代人且學術專長不同,同時具有哲學史、思想史和文獻資料彙編的多重性質。為此,本書将曆史文獻的分析與哲學思想的诠釋相結合,深入闡發了編纂者對于宋元儒學史的整理、建構與诠釋。首先,以學案、序錄、學案表、小傳、思想資料、附錄、案語為中心,探讨了《宋元學案》的内容要素、編纂體例及其學術價值;其次,結合時代背景和編纂者的思想史觀,探讨了《宋元學案》的思想史建構及其地域特色;最後,以思想資料及編纂者的案語為中心,從哲學體系的建構與诠釋、哲學思想的比較與會通、宗教觀與儒耶思想交涉等方面出發,探讨了黃氏父子等人的哲學思想诠釋及其立場。本書不僅對《宋元學案》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而且對于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哲學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是著者之前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構與诠釋:〈宋元學案〉哲學思想研究》(2023年9月)一書的姊妹篇。《思想與文獻:〈宋元學案〉綜合研究》一書主要從文獻學、思想史、哲學史的視域出發,分成若幹專題探讨了《宋元學案》編纂體例、思想史觀及哲學诠釋(包括儒耶思想交涉等相關專題)等方面,是對《宋元學案》的宏觀總體研究。《建構與诠釋:〈宋元學案〉哲學思想研究》一書則進一步探讨了《宋元學案》中的具體學案及其學派的發展脈絡以及主要學者的哲學思想诠釋,并闡明了編纂者的哲學觀點及思想立場,是對《宋元學案》的微觀個案研究。兩書的内容恰好形成互補的關系,可以相互參照和發明。尤其《思想與文獻》一書附錄中的九個表格也同樣可以輔助說明《建構與诠釋》一書中的相關内容。


緒 論

第一節 先行研究述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路徑


本論一 《宋元學案》的内容構成及其學術意義

第一章 《宋元學案》的層次結構與學案設置

第一節 《宋元學案》的層次結構

第二節 《宋元學案》的學案設置及其學術意義

第二章 學案表與學者的師承關系

第一節 學者的師承關系及其學術意義

第二節 多重關系與參見法

第三節 學者身份、關系的統計及其學術意義

第三章 文獻資料的編纂體例及其學術意義

第一節 小傳的編纂體例及其學術意義

第二節 思想資料的編纂體例及其學術意義

第三節 附錄的編纂體例及其學術意義

第四章 編纂者的案語及其學術價值

第一節 案語的統計與分類

第二節 黃宗羲案語的特色及其學術價值

第三節 黃百家案語的特色及其學術價值

第四節 全祖望案語的特色及其學術價值

第五節 王梓材與馮雲濠對《宋元學案》的整理及其案語

本論一小結


本論二 《宋元學案》的思想史、哲學史專題研究

第五章 道統論的突破與《宋元學案》中的思想史觀

第一節 《宋史·道學傳》的學術意義與《宋元學案》的思想史背景

第二節 《明史》設立“道學傳”的争論與黃氏父子的思想立場

第三節 “宋初三先生”思想史地位的确立與編纂者思想立場的比較

第六章 《宋元學案》中思想史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脈絡

第一節 兩浙路的學者分布及其學術源流

第二節 福建路的學者分布及其發展狀況

第三節 江南西路與江南東路的學者分布及其發展狀況

第四節 成都府路的學者分布及其發展狀況

第五節 京東路與京西路的學者分布及其發展狀況

第六節 其他諸路的學者分布及其發展狀況

第七章 《宋元學案》中黃百家的哲學诠釋及其思想立場

第一節 宇宙本體論诠釋——理氣一元、氣為理本

第二節 人性論诠釋——性氣一元、惡由習染、性善習遠

第三節 道德觀诠釋——性情一元、愛為仁本、孝弟求仁

第四節 修養工夫論诠釋——心學為本、和會朱陸、一本萬殊

第八章 朱陸修養工夫論的淵源及異同 ——兼論《宋元學案》編纂者的思想立場

第一節 朱熹修養工夫論的淵源及其内涵

第二節 陸九淵修養工夫論的淵源及其内涵——“識仁”與“明心”

第三節 朱陸修養工夫論的異同——《宋元學案》編纂者的诠釋及其立場

本論二小結


本論三 《宋元學案》相關儒耶思想交涉專題研究

第九章 儒家仁說及其與耶教思想的比較——以朱熹、黃氏父子及利瑪窦為代表

第一節 朱熹的仁說

第二節 《宋元學案》中黃氏父子的仁說及其對朱熹仁說的批判

第三節 利瑪窦的仁說及其與朱熹、黃氏父子仁說的比較

第十章 黃宗羲的魂魄說及其與耶教思想的比較——以《宋元學案》中收錄的《破邪論·魂魄》為中心

第一節 魂魄說的内涵及其根源

第二節 佛教輪回說及地獄說的批判

第三節 靈魂的歸宿與祭祀的本質

第十一章 “四因說”視域下的儒耶思想交涉——以朱熹、黃氏父子及利瑪窦、艾儒略為代表

第一節 耶教“魂三品說”及“四因說”的分析

第二節 儒家性論的分析——以朱熹理學為中心

第三節 耶教“魂三品說”與儒家性論思想的比較與會通——以“四因說”為中心

本論三小結


結 論

第一節 《宋元學案》中的文獻編纂及其内容構成

第二節 《宋元學案》中的思想史建構及其學術意義

第三節 《宋元學案》中的哲學诠釋及其思想立場

附 錄

附錄一 《宋元學案》中的學案及其主要學者

附錄二 《宋元學案》中各卷的内容構成——以卷二“泰山學案”為例

附錄三 《宋元學案》中收錄學者及其關系一覽表

附錄四 《宋元學案》中收錄思想資料的史源分析

附錄五 《宋元學案》中附錄的史源分析(部分)

附錄六 《宋元學案》中編纂者案語統計表(以學案為統計單位)

附錄七 《宋元學案》中編纂者案語統計

附錄八 《宋元學案》中各地域的學者統計

附錄九 《宋元學案》中各學案的學者地域統計

後 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