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人民出版社】陳望衡著作:《中國古典美學史》(修訂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2-20
書名:《中國古典美學史》(全二卷)
作者:陳望衡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04-01
内容簡介
本書系統梳理中國美學的獨特發展曆程,将中國古典美學分為奠基期、突破期、鼎盛期、轉型期、總結期五個階段,用五編四十九章内容,對各階段重要美學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作翔實介紹,涉及詩歌、繪畫、書法、音樂等諸種藝術美學,獨創性地概括出一個完整的中國古典美學體系。
從時間上看,自先秦到近代,中國古典美學發展各個階段重要的美學思想及其代表人物,本書都做了翔實介紹,書中還特别分析了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響的先秦儒道陰陽諸家及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對美學的影響。從範圍來看,詩歌、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小說、建築、園林等諸種藝術美學,本書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某一曆史階段代表性藝術,如先秦的《詩經》《楚辭》、漢代的賦、唐代的詩、宋代的詞、明清的小說戲曲,本書有重點評論。
對于中國古典美中“美”“妙”“味”“興”“遊”“神”“氣”“韻”“逸”等重要範疇及“言志說”“緣情說”“興寄說”“美刺說”“妙悟說”“神韻說”“境界說”“詩史說”等重要學說,本書都做了源流上的梳理,并概括其要義。
最為重要的是,本書獨創性地提煉出完整的中國古典美學體系,即:以“意象”為基本範疇的審美本體論系統,以“味”為核心範疇的審美體驗論系統,以“妙”為主要範疇的審美品評論系統,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創作理論系統。本書還獨創性地總結出中國古典美學五大傳統,即:樂天憂世、崇陽戀陰、尚貴羨仙、自然至美、中和為美。本書行文精當至妙,深入淺出,不僅于美學、哲學、文學、藝術專業工作者是一部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考著作,而且于一般的讀者,也是一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著作。
目 錄
緒論中國古典美學體系簡論
第一節以“意象”為基本範疇的審美本體論系統
第二節以“味”為核心範疇的審美體驗論系統
第三節以“妙”為主要範疇的審美品評論系統
第四節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創作理論系統
第一編中國古典美學奠基期
第一章老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美的哲學
第二節審美理想
第三節審美心境
第四節審美範疇
第二章孔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仁學與美學
第二節善與美
第三節文質彬彬
第四節中和之美
第五節遊和樂
第六節興觀群怨
第三章莊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美論(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二節美論(二):厲與西施道通為一
第三節美論(三):“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第四節美感論(一):“逍遙遊”
第五節美感論(二):“心齋”
第六節美感論(三):“坐忘”
第七節美感論(四):“物化”
第八節藝術論(一):“言”與“意”
第九節藝術論(二):“道”與“技”
第十節藝術論(三):功利與非功利
第四章孟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美的本質(一):“牛山之木嘗美矣”
第二節美的本質(二):“充實之謂美”
第三節人格美:“浩然之氣”
第四節共同美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第五節《詩經》論:“以意逆志”
第五章荀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無僞則性不能自美”
第二節“由禮則雅”
第三節“相形不如論心”
第四節“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
第五節“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第六節“虛壹而靜”
第七節“樂合同,禮别異”
第六章先秦其他諸家美學思想
第一節墨子的美學思想
第二節韓非子的美學思想
第三節公孫尼子的《樂記》
第四節《考工記》中的美學思想
第七章《周易》與中國美學
第一節“陰”與“陽”
第二節“剛”與“柔”
第三節“變”與“通”
第四節“神”與“幾”
第五節“中”與“和”
第六節“象”與“意”
第八章屈騷美學
第一節君子人格
第二節悲劇命運
第三節發憤抒情
第四節浪漫詩風
第二編中國古典美學突破期
第九章漢代美學(一):《淮南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一”論
第二節美論
第三節形、氣、神論
第四節《淮南子》的美學意義
第十章漢代美學(二):儒家美學的新發展
第一節董仲舒的美學思想
第二節劉向的美學思想
第三節揚雄的美學思想
第十一章漢代美學(三):《詩經》诠釋學美學
第一節今文經學說詩
第二節古文經學《毛詩序》說詩
第十二章漢代美學(四):屈騷美學的新發展
第一節司馬遷:“發憤著書”說
第二節王逸:“引類譬谕”說
第三節漢賦美學
附錄:劉勰論屈騷
第十三章漢代美學(五):藝術美學
第一節書法藝術的興起
第二節園林美學的興起
第十四章魏晉南北朝美學(一):玄學與美學
第一節以無為本
第二節得意忘象
第三節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四節大美配天而華不作
第五節聲無哀樂
第十五章魏晉南北朝美學(二):人物品藻與山水賞會
第一節人物品藻——人美的重視
第二節山水賞會——自然美的發現
第十六章魏晉南北朝美學(三):畫論、書論
第一節顧恺之:傳神寫照
第二節宗炳:澄懷味象
第三節王微:明神降之
第四節謝赫:氣韻生動
第五節書論概述
第十七章魏晉南北朝美學(四):文論(上)曹丕陸機鐘嵘
第一節曹丕:《典論·論文》
第二節陸機:《文賦》
第三節鐘嵘:《詩品》
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美學(五):文論(下)劉勰
第一節藝術本體:文論
第二節藝術特質:情采
第三節藝術理想:風骨
第四節藝術想象:神思
第五節藝術結構:隐秀
第六節藝術風格:才性
第七節小結
第十九章道教與中國美學
第一節本體的衍變
第一節主體的演繹
第二節環境的建構
第三節生命的浪漫
第三編中國古典美學鼎盛期
第二十章唐代詩歌美學(上)
第一節青春之美:盛唐與唐詩
第二節陳子昂:“興寄”、“風骨”
第三節孔穎達:“情志一也”
第四節李白:“天然去雕飾”
第五節杜甫:“轉益多師”
第六節白居易:美刺興比
第二十一章唐代詩歌美學(下)
第一節意象說
第二節興象說
第三節意境說(一)
第四節意境說(二)
第五節意境說(三)
第二十二章唐代古文美學
第一節韓愈(上):“文所以為理”
第二節韓愈(下):“不平則鳴”
第三節柳宗元:“文以明道”
第四節韓柳之後(上):“文”、“道”之争
第五節韓柳之後(下):“氣”、“意”之論
第二十三章唐代樂舞、繪畫、書法美學
第一節唐代樂舞美學
第二節唐代繪畫美學
第三節唐代書法美學
第二十四章禅宗與中國美學
第一節禅宗如何走向老莊
第二節禅宗如何走向審美
第三節禅宗如何走向藝術
第四節禅悟如何走向藝術思維
第二十五章宋詞的審美理想
第一節“聊佐清歡”
第二節“吟詠情性”
第三節“以詩為詞”
第四節“别是一家”
第五節“清空”、“騷雅”
第二十六章宋代詩歌的審美理想
第一節尚“韻”
第二節尚“平淡”
第三節尚“理趣”
第四節尚“禅味”
第二十七章宋代繪畫、書法、建築美學
第一節宋代繪畫美學
第二節宋代書法美學
第三節《營造法式》的建築美學思想
第二十八章歐陽修美學思想
第一節“富貴者之樂”與“山林者之樂”
第二節“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
第三節“詩窮而後工”
第四節“言不盡意之委曲而盡其理”
第二十九章蘇轼美學思想
第一節審美人生論:“寓意于物”與“留意于物”
第二節審美境界論:“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第三節審美形象論:“文理自然,姿态橫生”
第四節審美創作論:“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第五節審美情趣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第三十章宋代理學與美學
第一節周敦頤
第二節邵雍
第三節張載
第四節程颢、程頤
第五節陸九淵
第六節朱熹
第七節天人合一
第四編中國古典美學轉型期
第三十一章元代戲曲美學
第一節價值觀念
第二節審美創造
第三節社會功能
第三十二章元代詩畫書美學
第一節元代詩歌美學
第二節元代繪畫美學
第三節元代書法美學
第三十三章明代心學與美學
第一節王陽明:心外無物
第二節王畿:頓悟心體
第三節王艮:自然之樂
第四節自然人性
第三十四章明代浪漫主義美學
第一節徐渭:“真我”說
第二節李贽:“童心”說
第三節袁宏道:“性靈”說
第四節湯顯祖:“至情”說
第三十五章明代複古運動美學
第一節情為詩本
第二節意象透瑩
第三節興象風神
第三十六章明代戲曲美學
第一節論“本色”
第二節論“傳奇”
第三節論悲劇
第四節論表演
第三十七章明代繪畫園林音樂美學
第一節明代繪畫美學
第二節《園冶》的園林美學思想
第三節《溪山琴況》的音樂美學思楣
第三十八章明代小說美學
第一節審美特性論
第二節審美價值論
第三節審美創造論
第五編中國古典美學總結期
第三十九章遺民情緒與清初美學
第一節“厄運危時”與“至文生焉”
第二節“詩之與史相為表裡”
第三節“墨點無多淚點多”
第四十章王夫之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美之根源論
第二節審美直覺論
第三節審美意象論
第四節情景妙合論
第四十一章葉燮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文運”與“世運”
第二節理、事、情、氣、道
第三節才、膽、識、力、胸襟
第四節意象與想象
第四十二章樸學與美學(上)
第一節顧炎武的“音韻”學
第二節王士祯的“神韻”說
第三節沈德潛的“格調”說
第四節翁方綱的“肌理”說
第五節“實證”的美學
第四十三章樸學與美學(下)
第一節袁枚的“性靈”說
第二節章學誠的“文理”說
第三節龔自珍的“尊情”說
第四節桐城派的古文美學
第四十四章清代小說、戲曲美學
第一節典型人物的塑造
第二節叙事技巧的探索
第三節李漁的戲曲美學(上)
第四節李漁的戲曲美學(下)
第四十五章清代繪畫、書法、園林美學
第一節清代繪畫美學
第二節清代書法美學
第三節清代園林美學
第四十六章清詞美學
第一節朱彜尊:“醇雅”說
第二節周濟:“寄托”說
第三節陳廷焯:“沉郁”說
第四節況周頤:“詞境”說
第四十七章劉熙載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文之為物,必有對也”
第二節“人飾不如天飾”
第三節“以醜為美”
第四節“學書通于學仙”
第四十八章王國維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美和審美的性質
第二節美的類型及意義
第三節悲劇觀
第四節美育論
第五節意境說
第四十九章總結: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
第一節樂天憂世
第二節崇陽戀陰
第三節尚貴羨仙
第四節自然至美
第五節中和為美
附錄一:中國古典美學對于美的認識
附錄二:中國古典美學對全球美學構建的貢獻
《中國古典美學史》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