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肖潇: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的四重建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1-04
引 言
應用倫理學是“研究如何運用道德原則去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有争議的道德問題的學問”。不同于元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聚焦于道德話語分析、道德體系建構等理論問題,應用倫理學關注現實中帶有争議性和公共性的具體道德問題,其興起與發展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20世紀60年代,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局部地區戰火不斷,全世界範圍内爆發了革命風暴,人們的生活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思想也經受了沖擊與洗禮,社會倫理問題(戰争、生态、政治、人倫)層出不窮。此時,理論倫理學已難以應對各種具體的道德問題而暴露出其局限性,應用倫理學在西方世界首先興起并蓬勃發展。就中國而言,現代化在給中國帶來巨大财富和成就的同時,還帶來了在西方世界中相繼出現的以及極具中國特色的各類道德問題。這些問題深刻影響着經濟發展、政治治理、文化傳承、生态環境等各個方面,激發了當代中國應用倫理學的研究熱潮,中國應用倫理學便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環境下應運而生。
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根據社會生活的變化和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在學科目錄調整時增設了“應用倫理”專業碩士學位。“應用倫理”專業碩士學位的設立,是一次将經典人文學科應用化的大膽嘗試。就應用倫理學本身而言,其具有普及應用倫理學識、繁榮應用倫理學術、提升應用倫理學科和培養應用倫理學人四重蘊意,前三者都為應用倫理學的專業人才培養這一根本目标打下堅實基礎,學識的普及、學術的繁榮和發展也隻有落實在“人”身上,才能轉化為對學科、社會有益的實踐活動。從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來看,倫理治理的最大難題就是應用倫理專業人才的奇缺,打造一支既懂專門知識又懂倫理的應用倫理專業人才隊伍迫在眉睫。高校具有應用倫理研究和教育的獨特優勢,盡快建立健全高效務實的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尤顯意義重大。從中國實際出發,結合國外尤其是歐美主要國家的經驗,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大緻可以由學位型、專業型、通識型、培訓型四個層面構成。
作者簡介:李建華,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倫理學基礎理論、道德心理學、政治倫理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肖潇,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一、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
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是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構的基礎和核心。學位是學術與學科成熟的标志,也是學科專業合法性的象征,給予“應用倫理”以專門學位是應用倫理教育專業化和高層次化的前提。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學科目錄調整時将“應用倫理”列為專業學位,是實施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的重大舉措。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學生既要懂專業知識,又要懂倫理學知識,并且能夠使雙重知識有機結合甚至疊加,成為具有高瞻遠矚視野和綜合統籌能力的實踐型人才。
雖然應用倫理學聚焦于具體的、帶有争議性的公共道德問題,但這并不意味着其能夠脫離哲學倫理學的理論滋養,而變身為實證科學、沉浸于案例分析。應用倫理學仍然是哲學倫理學的重要分支,需要從哲學和倫理學理論中汲取智慧。因此,應用倫理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應用倫理學知識和理論的研究和傳授。此外,随着倫理問題在各行各業不斷凸顯,倫理學知識的普及與應用幾乎成為所有專業的迫切需要。更甚者,人們在現實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是複雜多變的,不能單用某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應對,經常需要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醫交叉乃至多學科知識背景的人才。應對社會和專業的雙重需求,應用倫理教育必須将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擺在突出位置,重視對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基礎理論研究可圍繞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基本内容、研究方法等問題展開,這些内容涉及應用倫理學學術共識的建構,在此基礎上,應用倫理學學科才能形成系統科學的體系。一門學科能夠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運用,并對生活世界中的具體複雜問題解決産生實際效益,前提是确立自身學科的獨立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也就是說,隻有在保證并突出應用倫理學學科自身獨特性質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應用倫理學的綜合性、交叉性和複合性,即倫理學專業知識與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的有機統一和融通平衡。
應用倫理雖然日益受到重視,但真正的應用倫理人才奇缺,“應用倫理”專業碩士學位的設立也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如何培養學位型人才,目前急需從以下五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獨立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與教育機構。應用倫理學是具有獨立知識體系的實踐哲學,但随着各分支領域縱向深入發展并逐漸形成相互交叉、盤根錯節之勢,各學科内部之間界限模糊、沖突不斷。在現實層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科學發展與人文進步、全球正義與技術應用之間的矛盾引發了應用倫理學各分支領域的倫理沖突,如克隆技術與人性尊嚴、隐私權保護與信息公開、機器人與自然人等層面的倫理原則與經驗實踐的沖突。在理論層面,與複雜的現實情況相對應,應用倫理學各領域的理論建構也出現了相互交叉、重疊乃至矛盾的問題,如程序論與本質論的沖突、多元論與一元論的沖突、懷疑主義與絕對主義的沖突、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沖突、後果論與非後果論的沖突等。鑒于此,建立獨立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與教育機構,可有效推進應用倫理學的自主理論建構,分門别類、深入研究倫理原則與現實境遇的适應問題,繼而應對應用倫理學内部各分支湧現的“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此外,建立獨立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與教育機構對于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和與其他學科對話交流的平台、提升應用倫理學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培養應用倫理專門人才、助力中國自主性應用倫理學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編寫系統的應用倫理學研究生教育教材。專業學位建設及人才培養離不開教材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核心課程教材編寫是當務之急。在充滿變化和挑戰的新時代,應用倫理學教材建設需要保持民族性、時代性和系統性,尤其需要結合社會實際、放眼世界形勢、面對中國問題,為處于複雜道德情境進行實踐活動的個體提供指引和幫助。應用倫理學教材體系可以由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教材(如應用倫理學概論、應用倫理學史、應用倫理方法論等)、應用倫理各領域(如科技倫理、生命倫理、工程倫理、行政倫理等)分論教材、應用倫理案例庫構成,并由教學指導委員會統一組織編寫。
第三,建設以問題為中心的應用倫理學課程體系。應用倫理學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以解決具體問題為目标,因此課程體系可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倫理問題展開,如當下在全球引發熱議的ChatGPT包含的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凸顯的環境倫理問題,以基因編輯技術為主導的生命倫理問題等。以倫理問題為核心,以解決倫理問題為導向,以提供正确的倫理選擇為目标,這樣的課程體系既體現應用倫理學學科的特性,又契合新文科建設的思路。
第四,進一步提升學位層次。随着應用倫理問題的日益複雜及其在各領域的廣泛滲透,需要更多和更高層次的應用倫理人才,甚至需要國際化聯合培養的應用倫理學博士研究生,這就需要在适當的時候增設應用倫理學專業博士學位。這不但有利于加強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促進應用倫理學學術繁榮、提升應用倫理學學科地位,而且有利于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交流。
第五,要建立一批應用倫理教育實習(實踐)基地。應用倫理教育重在培養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多元選擇中作出正确判斷并提出有效措施的綜合能力。不懂專業知識,沒有現場參與,不熟悉工作流程,沒有實情實境的适應力,沒有動手能力,不可能解決倫理難題。走出課堂,走進現場,參與實踐,加深體驗,是應用倫理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應用倫理專業型教育
應用倫理專業型教育是各領域應用倫理專業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徑。應用倫理專業人才需要專精于學科知識和基礎理論,同時,能夠将倫理學知識高效“遷移”,結合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當中,為解決生活中的倫理問題和各行各業的倫理困境指明方向,提供思路,讓倫理學在實踐中“活”起來,真正具有應用性。
“應用倫理學人需要兼具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熟悉和掌握具體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在倫理學的基本原理與現實的倫理問題之間,作出有效性的反思與具有現實性、可靠性、可行性的倫理判斷。”應用倫理專業型教育應通過其他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來完成,主要集中于某一具體學科領域的倫理問題,對這一專業的研究生進行應用倫理教育與培訓,比起學位型教育,更具針對性和跨學科性質。如紐約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開設的生物倫理學文科碩士課程描述如下:“随着科學、技術和醫學的發展,社會将在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選擇之間面臨新的倫理困境。生物倫理學文科碩士課程為以清晰的概念和嚴謹的分析來解決這些緊迫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課程包含臨床倫理、研究倫理、全球和人口倫理、新技術倫理、神經倫理和環境與動物倫理等具體科目。我國在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碩士等領域已經開設了法律倫理、公共倫理、工程倫理等專門的學位課程,但分量還不夠。國外高校注重從各前沿科技領域專業來培養專業型倫理應用人才的教育模式已經相當成熟,可以借鑒。
以科技倫理教育為例。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下稱《意見》),在科技倫理教育上,應“将科技倫理教育作為相關專業學科本專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勵高等學校開設科技倫理教育相關課程,教育青年學生樹立正确的科技倫理意識,遵守科技倫理要求。完善科技倫理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技倫理人才隊伍”。要從根源上強化科技倫理治理,最重要的就是開展不同科技領域成員的科技倫理教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科技倫理專業人才。《意見》強調了在本專科生和研究生階段應開設科技倫理教育相關課程,即屬于應用倫理專業教育範疇。
當今科技的發展涉及文、理、工、農、醫、藝及其分支學科的多重融合、交叉,同時,人文教育本身也深受科技發展的影響,比如數字人文專業采用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全世界開始普及推廣。數字人文專業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衆多倫理問題,如數據隐私和使用、知識産權、文化沖突、算法公正、數據可持續性及審查制度建設等,應對這些問題需要研究者遵循公共倫理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急需建立世界範圍内公認的專業道德标準和倫理原則來規範相關學術研究。歐美國家大都建立了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同時開設了數字人文課程。斯坦福大學的數字人文中心(Digital Humanities at Stanford)将數字人文學科描述為一門連接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的前衛學科,開設了地理空間人文課程、定量文本分析和文本技術課程,同時專門開設了倫理學相關課程,涉及藝術、人類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專業,如在人類學範疇下開設“科技倫理與人種學:人機互動中的人類”(Tech Ethics and Ethnography:The Human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在哲學範疇下開設“人工智能哲學”(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在數字媒體與社會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中,許多模塊都涉及引導學生對社會各類倫理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核心課程“數字媒體與社會”旨在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中數字媒體以及信息的生産、使用和傳播的關鍵概念、問題和争論,包括技術發展與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系,并且就如何應對包容性數字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些緊迫挑戰提出自己的想法。“理解不平等”課程旨在解釋物質和象征性報酬如何以及為何分配不均,探讨财富、特權和權力的不平等分配,并引導學生在此過程中質疑對社會中各種不平等現象的常識性理解。該校設置的碩士課程則包含數字社會視角、數字化方法和數據化社會中的數字媒體等,分别探讨數字社會研究中的關鍵問題以及數字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開展數字研究的新興方法和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所帶來的社會後果。
結合世界知名高校在數字人文專業的應用倫理教育實踐,我國高校在開展應用倫理專業教育時,需要在各學科的研究生教育階段設計具有本學科特色的應用倫理課程。與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不同的是,專業型教育更需要注重圍繞本專業領域經常面臨的倫理困境的代表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展開,強調專業知識和倫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有機結合與交叉運用,引導學生就具體問題進行倫理層面的思考和讨論。
三、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
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是通過大學通識教育培養應用倫理人才的有效途徑。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學界持續熱議、社會關注度居高不下的話題之一,内含“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目的解放性”“教育内容的均衡性”三重意蘊。将其置于我們所讨論的應用倫理教育語境内,即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應針對所有學科、所有階段的學生,主要是本專科生,教育目标旨在幫助學生通過倫理學認識自身,确立人的主體性,邁向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建立健全人格以達到自我解放,教育内容需要結合普遍價值和地方文化,融合理論和實踐,涵蓋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同時提供基礎的核心必修課程和可供自由選擇的選修課程。
在當今時代,面對社會中永不停歇的變化與層出不窮的挑戰,通識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與使命。人工智能和科技的超高速發展幾乎取代了機械重複性的技術工種,隻有培養真正具備判斷、分析、推理等能力和廣博視野、寬廣格局的人才,才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引發的巨大倫理困境之下,人的主體性、生命權利、道德理念和基本價值觀正受到颠覆性的影響,而人工智能無法擁有的“道德能力”恰恰是人之為人的靈魂,是人類所獨有的核心能力,是我們需要倫理學的根本所在。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生命以及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關聯,将個體融入整體當中,考慮一些“人類大問題”和“全球大事務”,引導學生發展一種“大愛”,正是通識教育以及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的目标所指。許多世界知名高校都開設了通識型的倫理課程。如哈佛大學開設了一系列網絡倫理課程,涉及生物倫理學(Bioethics:The Law,Medicine,and Ethics of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nd Genetics)、讨論如何獲得幸福的中國古代倫理學(The Path to Happiness:What Chinese Philosophy Teaches Us about the Good Life)、正義(Justice)等。耶魯大學開設的“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Ethics,Politics and Economics)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将社會科學的嚴謹分析與哲學的經典規範問題相結合,促進對塑造當代世界的制度、實踐和政策的綜合和批判性理解,比如,在對基本的道德和政治選擇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同時了解經濟和統計分析的技術複雜性,在建設性地應對諸如自然和社會危害、分配有限的社會資源(如醫療保健)或道德敏感的政治問題(如平權行動和戰争罪行)時,深入了解其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因素。斯坦福大學的“倫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研究特定倫理理論課程(例如,道德哲學導論、倫理理論、正義、全球正義導論、當代道德問題),或者通過學習在特定背景下考慮倫理問題的課程(例如,倫理與公共政策、商業倫理、計算機倫理、倫理與公共政策、環境倫理)來獲得倫理推理方面的知識。哥倫比亞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開設了“領導力與道德”(Leadership and Ethics)、“倫理學專題”(Topics in Ethics)等本科通識課程,涵蓋了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公共事務的交叉領域。牛津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将“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課程作為大學第一年的必修課程,通過學習密爾的功利主義和當代版本的功利主義,引導學生讨論幸福與快樂、正确行動的标準、道德原則的作用和基礎以及正義等主題。
此外,人工智能對于教育的全方位滲透、在線教育的全面普及急切呼籲倫理對科技和教育的介入和引導。目前,全世界的知名高校大多專門開設了具有通識課程性質的人工智能應用倫理課程,此類課程涉及社會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哲學、法學等多種專業及其交叉領域,旨在為人工智能領域具體的倫理困境提供理論支持和解決思路。比如,麻省理工學院開設了“技術倫理”(Ethics of Technology)課程,課程描述寫道,“本課程通過對當代科技問題的剖析,介紹作為工具的哲學倫理學。課程從用戶、從業者和監管/管理機構的角度出發,探讨當前有關隐私與監控、算法偏見、人工智能的前景與危險、自動化與工作的未來以及數字時代對民主的威脅等話題的争論”。哈佛大學法學院開辦了“人工智能的倫理與治理”(The Ethics and Govern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讀書會,圍繞用于公共和私人領域的不透明的複雜自适應系統的倫理和治理問題研究重要著作和項目,探讨算法決策、自主系統、機器學習和解釋的擴散、監管和創新之間的平衡、人工智能對信息傳播的影響,以及與個人權利、歧視和控制架構相關的問題。牛津大學在哲學系下專門設立了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Ethics in AI),旨在從哲學和人文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的倫理意義,從某種意義上對抗在人工智能中牟取暴利的科技公司在全球人工智能倫理讨論中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以上人工智能應用倫理所有課程都直接指向或者涵蓋了人工智能技術包含的倫理問題及其在社會和倫理方面的影響,比如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大量數據涉及的隐私洩露和數據濫用問題,人工智能受到的訓練、調校包含的偏見和不公正問題,人工智能可能導緻的社會某些工作領域出現大規模失業的問題,以及規範、指導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的道德準則制定等。
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當屬大學通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通過借鑒通識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依托大學通識教育的整體平台和課程體系進行良性發展。一是要開好應用倫理課程。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付諸實踐的關鍵在于應用倫理通識課程的開發與落地,應用倫理通識課程可以圍繞全球與國内熱點的倫理問題展開,如上述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帶來的全球倫理困境。同時,結合普遍的倫理學知識、地方性倫理知識和學校特色,比如加入地方性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使應用倫理課程更加貼近師生生活,更“接地氣”,還能起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将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功效。二是要推出應用倫理名師。應用倫理名師本身即可激發學生對倫理知識和問題的興趣,通過師生交往和師生共同體的建立來促進應用倫理人才的培育。在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有不同學科老師進行協同教學的先例,如哲學概論分别由研究形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的三位老師共同教授。鑒于應用倫理通識教育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應用倫理名師資源相對缺乏,可以采用多名老師協同教學的方式,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和視野。三是要編好應用倫理精品教材。在國家層面做好統編教材的同時,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特點編寫個性化教材,以增強應用倫理教育的針對性。與聚焦于學術性和專業性的應用倫理學位型教育教材不同的是,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教材的設計應強調知識的廣度而非深度,重視曆史上經典倫理著作的閱讀,讓學生能在博古通今、上下求索的過程中接觸、體驗人類共有的倫理智慧結晶。同樣地,高校特色、學科特點、地方文化等也是應用倫理通識型教育教材應考慮的個性化要素。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通識教育中的應用倫理教育與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教育有所不同。前者是在學科專業學習過程中,教育學生面對諸多倫理問題或難題,應如何進行倫理分析、遵守何種倫理原則、如何進行倫理判斷和倫理選擇等知識和素養的教育,以利于學生在将來的工作中能夠較為有效地解決倫理問題。後者則是側重對大學生日常行為品德的教育,往往通過思想品德教育課來進行,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因此,在通識教育中不能用思想品德教育替代應用倫理教育。與此同時,也不能以課程思政代替應用倫理教育。課程思政強調的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課程育人,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而應用倫理教育偏重在專業領域進行倫理精神、倫理原則、倫理認知、倫理選擇等方面的教育。當然,應用倫理教育也具有巨大的思政功能,特别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律與責任感方面非常有意義。
四、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
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是高校面向社會各類組織或個人開展的臨時性、短期性教育。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對象是職場中的成人,教育内容圍繞職業倫理展開,其最大特點是針對性強、時間短、見效快,是前三種類型的重要補充,與前三者共同構成高校應用倫理教育的有機體系。
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不僅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客觀需求,還越來越為人們所主觀渴求。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由于其特殊性質,屬于成人教育範疇,主要教育對象是有職業生活或者某項職業需求的成年人。職業生活是成人世界最為核心的社會生活,随着當代職業群體越來越趨向專業化,彼此界限分明又經常産生交叉重疊,這意味着每個職業群體内部的倫理問題和職業群體間的倫理問題都不容小觑,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集體利益之間沖突不斷,呈現多元、複雜态勢,急需确立職業倫理。塗爾幹在探讨職業倫理時提到,職業倫理有兩大特性:一是與人們的共同意識無關,即與個人道德規範無關,不需要被所有人共同遵守;二是職業群體内部個體的聯系越緊密,群體結構就越牢固,适用于此職業群體的道德規範也就越多,職業倫理就越具有權威和統攝力。職業倫理的确立隻能依循道德和倫理原則,不能任由經濟社會規則來主導,否則隻會引發人與人、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等之間無休止的鬥争。“人類的秩序狀态與和平狀态,不可能依靠純粹的物質根源或盲目的機械作用而自發形成,不論這種機械作用有多麼科學。總之,這就是道德的任務”,這樣說的理由在于,經濟生活發展的根源在于個體無限膨脹的欲望,“沒有道德紀律,就不可能有社會功能。否則,便隻剩下個體的欲求,既然這種欲求本來就是無限的、無法滿足的,倘若它們得不到控制,也肯定不能控制自身”。經濟和科技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無數好處,但它們隻能是手段而不能成為目的,隻有人才能成為目的。當每個人投身于經濟社會的浪潮之中,如何在自己的職業中遵守倫理規範并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這有賴于職業倫理的确立與實行。職業倫理能夠約束個人欲望,确保個人利益不傷害他人和集體利益,并申明個體和職業團體的他人應當發展何種同伴關系,何謂不正當的行為以及應在職業共同體中負有何種責任。同時,職業倫理也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紐帶和情感,即一種“将個體維系于自己作為一部分的群體的紐帶,将個體維系于所有與群體有關的事物的紐帶”,這種社會性的情感将人與他人、集體甚至社會真正聯系成為一個整體,是所有規範的生命力源泉,也是個體能發自内心認同并依照規範行事的靈魂。職業倫理需要每個正在過職業生活和即将開始職業生活的人深入學習,而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是實行社會層面職業倫理教育的最佳途徑。
在高校開展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首先,可以将應用倫理教育嵌入成人教育課程體系,如在符合條件的專業設置應用倫理必修或選修課程,以成人職業生活的真實困惑和需求而非學科知識框架為出發點。其次,根據社會的不同層次需要開設針對不同職業的應用倫理短期培訓,運用問題讨論和案例教學法,内容以職業價值理念和具體行為規範為主,目标在于使教育對象快速了解、掌握并運用職業倫理知識。我國成人教育存在專職教師結構失衡和教學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因此,在應用倫理培訓師資方面,可采取校外企業導師與倫理學導師合作教學的方式,一方面應對短期内師資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可推進倫理學知識在應對實際職業倫理問題方面的有效運用。
結 語
應用倫理教育體系的建構是一項具有複雜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工程。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的建構需要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細緻考量,在重視學術研究、理論建構的基礎上強調知識的價值轉化,建立應用倫理學與各個具體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現實倫理問題的結合機制。基于此,從學位型、專業型、通識型、培訓型四個層面進行應用倫理教育體系的建構是較為合理且有效的。其中,學位型教育是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大廈的“地基”和“結構框架”,任何成熟的學科體系都以學位型人才的培養為核心。“應用倫理”專業碩士學位的設立既為高校開啟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落腳點和着力點,同時印證了發展學位型教育是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此外,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是應用倫理教育的首要意義,是培養應用倫理學人的前提,也是聯結現實倫理難題與倫理思想資源的橋梁。沒有應用倫理學識的普及,應用倫理教育便成了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培養出具有應對複雜現實倫理問題能力的人才。
在新文科教育的大背景下,人才不僅應具有紮實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應對實踐中多變、複雜情境的倫理素養和綜合能力,尤其是應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各類觸及人類倫理和道德底線的問題時所體現的判斷力、抉擇力和行動力。因此,在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設中,專業型教育和通識型教育必不可少:前者主要通過各專業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實施,針對以往學術研究生培養重專業知識輕實踐經驗與倫理學知識的痛點,要求跨學科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後者依托大學通識教育完成,旨在通過豐富各專業本科生的倫理學知識和素養,引導學生将倫理學知識與自身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建立健全人格、培養完善倫理意識和人文精神,進而應對各行各業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學位型、專業型和通識型教育的主要對象為高校在讀學生,然而,行業倫理問題帶來的困擾對于廣大在職工作人員更為緊迫,他們沒有時間、精力回到學校重新學習系統的職業倫理知識,而具有臨時性、短期性和靈活性的應用倫理培訓型教育恰好可以解決職場人士的難題,因此構成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構中,學位型、專業型、通識型、培訓型四個層面表現為相互交叉、互為支撐、有機聯系之勢。首先,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構應以學位型教育為核心,推進應用倫理學識的普及、應用倫理理論體系的建設和學術研究的繁榮,為專業型、通識型、培訓型教育打好基礎;其次,以專業型、通識型教育為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構的兩大重要支柱,兩者是對非倫理學學科出身的學生進行應用倫理教育的重要途徑,目标是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基于自身專業領域的倫理學視角,使其在面臨現實工作、生活中的倫理困境時具有相應的判斷力、抉擇力與行動力;最後,以培訓型教育為高校應用倫理教育體系建構的重要補充,作為面向有職業倫理素養提升興趣和需求的社會各類組織或個人的有效途徑,促進社會層面職業倫理規範共識的形成。
中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着基于時代之問的倫理之問,迫切需要倫理學新思想、新理論的回應。應用倫理學是倫理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點,給當代倫理學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高校作為應用倫理人才培育的核心力量,可着手從學位型、專業型、通識型、培訓型四個層面全面構建應用倫理教育體系,積極回應時代的倫理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