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吳根友:戴震思想研究應該朝何處去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2-24
作者簡介:吳根友,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部教授委員會主任;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貴州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哲學、明清哲學、政治哲學、比較哲學;曾于美國哈佛大學訪學,分别在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德國特裡爾大學、台灣“中研院”文哲所講學并做研究;出版有《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道家思想及其現代诠釋》《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等十餘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教育部、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獎多項。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http://sscp.cssn.cn/xkpd/pl_20172/202402/t20240223_5734520.html
戴震思想研究自20世紀早期章太炎、梁啟超、胡适等人發其端,後成為清代學術思想研究的顯學之一。自清中期江藩、方東樹二人開啟“漢宋之争”的學術範式之後,關于戴震的思想研究亦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漢宋之争”的思想模式,隻是對壘雙方的思想内容與形式改變了而已。晚清之際,章太炎較早從同情的角度發掘戴震思想中的積極内容,對于戴震哲學的人民性内容予以極大的表彰。梁啟超、胡适二人則着重表彰戴震“反理學”的思想内容,梁氏肯定戴震對宋明理學中約束人性一面的批判而開創了“情感哲學轉向”,胡氏則認為戴震哲學擺脫了宋明理學中半宗教半玄學的内容而蘊含了科學精神。王國維對于戴震思想的研究表現出一定的複雜性,早期肯定戴震哲學中的“理”論,并認定清朝三百年的哲學著作中,戴震的《原善》《孟子字義疏證》最有價值。但後來在涉及戴震《水經注》研究的問題上,對于戴震在做人方面所表現出的“氣矜”大不以為然,并由此降低了對其在思想上所取得成就的評價。錢穆以曆史學家慣有的思維,仔細考察了戴震學術思想的來源,對于戴震之于江永并上達朱子學的學術、思想的繼承關系,給予了極其精細的考辨,并以朱子學“在即凡天下之物而格”的廣泛“格物”思想為标準,對于戴震僅僅“格得六經上的名物”的狹隘“格物”精神極為不滿,認為戴震“仍是漢學家精神也”。
20世紀40年代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侯外廬先生對于戴震的思想研究,主要是揚棄胡适和錢穆二人的研究成果,嘗試給出比較中肯的評價。但侯先生本人卻以王夫之的哲學為标準,對于戴震思想的特質并未能給出同情的理解,整體上對于戴震思想的成就評價過低。20世紀50年代以後,戴震思想研究的主流範式是在唯物與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話語形式下展開的,對于其哲學中“氣論”思想的唯物主義性質給予了肯定,對其認識論中所表現出的形而上學思想給予了批評,而對其社會思想中批判程朱理學“以理殺人”命題所蘊含的人民性與早期啟蒙思想性質給予了大力表彰。20世紀90年代以後,少數學者嘗試引進現代西方的語言思想,對于戴震及其所代表的乾嘉學者所開創的中國式的語言思想及其方法,做出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開創了戴震哲學研究的新面向。少數學者亦嘗試引入哲學解釋學的視野,對于戴震以語言學為路徑的哲學解釋學的特征,作出了初步的探索。但這一研究路徑還處在試驗之中,在學術界還未被較為廣泛地接受。
要言之,伴随着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的廣泛接觸,西方學術思想被大量引入中國學術界,對于戴震思想的研究也拓展出了更為廣闊的學術空間,基本上跳出了清代後期形成的“漢宋之争”的學術範式影響。面對20世紀以來形成的豐厚學術遺産,當代戴震思想研究将如何展開自己新的學術方向,并能較為真切地把握戴震思想所取得的成就?因其時代的限制,戴震思想中的誤區究竟是什麼?對于這些都需要做出新的探索。
戴震思想研究中的探索與反思
從哲學解釋學的角度來看,所有思想研究都有自己或明或暗的學術“前見”。研究者所具有的學術“前見”一方面會遮蔽一些視野,另一方面也會表現出某種“前見”觀照下的深刻性與合理性。但如何避免将某種哲學“前見”當作一種評判的标準來裁量戴震思想的高低、得失、成就,則又是我們在當代戴震思想研究中所應當避免的學術方法誤區。一些研究程朱理學且因之對程朱理學有理論之同情與認同的學者,往往會從程朱理學抽象的形上學角度來批評戴震的哲學形上學成就,對于戴震批評程朱理學惡劣的社會效果——“以理殺人”的論述不以為然,進而批評戴震的哲學才真正開創了“以禮殺人”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出于護教的立場,而且還有一種深文周納的意味。
近30年來,國内儒學研究呈現出全面推擴程朱理學、陽明心學研究,且高度深化與細化二者的趨勢,而有關戴震思想的研究處于相對冷清的狀态。概觀近十幾年來發表的少量相關著作與論文,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就可喜的一面來看,對于戴震的語言思想、解釋學思想的研究有所推進,像李暢然的《戴震〈原善〉表微》一書(2014年)比較深入、細緻地揭示了戴震哲學文本中以《原善》為中心而表現出的思想前後之變化,并借用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對于戴震的語言哲學和解釋學思想做出了極富新意的探究,其中勝義疊出,有新人耳目之感。徐道彬的《戴震考據學研究》一書(2007年),則比較全面而詳細地考察了戴震的文字、音韻、訓诂、校勘、輯錄、辨僞之學,雖然不以研究戴震思想見長,但通過對戴震學術思想的全面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理解戴震的思想。
令人擔憂的問題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是問題意識比較陳舊,老調重彈。主要原因是一些研究戴震思想的學人,對于近幾十年來有關戴震研究的新進展缺乏基本了解,所關注的前賢研究成果往往還是梁啟超、錢穆等人的相關論述,甚至對同時期胡适的研究成果也沒有仔細研讀。近幾十年來國内及海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亦不在一些新論文的視野之内。其二是對于戴震的哲學文獻了解比較少,往往僅限于幾本最具名氣的著作(如《孟子字義疏證》《原善》等),而對于其書信中大量有關哲學研究方法的材料基本上不太了解。其三,對戴震的思想文獻往往作“共時性”的理解,對于思想的前後發展、表述差異缺乏基本的了解。其四,少數學者存在“護教”意識,由于自己偏愛程朱理學,出于維護程朱理學的立場而批評戴震的哲學方法。有些人出于對錢穆的偏愛,對于錢穆的戴震思想研究中所表現出的“貶戴”思想傾向幾乎毫無覺察,往往将錢穆有關戴震思想的評價拿過來直接運用,并以之作為自己的研究結論。這就不太合乎現代人文學的學術研究要求了。
當下戴震思想研究的新方向
在戴震誕辰三百周年之際,如何更好地開展戴震研究,應該從如下四個方面來着眼。其一,深入細緻地總結近百年來戴震學術、思想研究的成果,尤其要切實反思各種研究範式(或學術進路)的得失,如“漢宋之争”“早期啟蒙說”“唯物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等論述。隻有對這些論述予以比較中肯的學術評價,吸收其合理的思想内核,揚棄其中的不足,才能真正地夯實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學術根基。其二,在新近出版的《戴震年譜長編》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細緻地梳理出《戴震全書》中主要學術、思想文獻的時間編年,最好能編出“戴震學術思想論著編年”,讓後來者更加準确地把握戴震思想變化、發展的軌迹。其三,深入戴震思想的内在概念體系,并對其主要哲學概念的形成時間、表述變化、學術淵源等進行梳理,進而更為真切地把握其思想的結構。目前,學術界有關戴震哲學的面目刻畫其實并未取得共識。對于其思想究竟是新義理學、新道論還是分理說,并沒有準确的答案。如何準确地刻畫出戴震哲學的整體面貌,是當前戴震思想研究極其重要的問題。其四,應當在更加廣闊的比較哲學視野裡,考察戴震的思想與其同時代歐洲哲學家、東亞哲學家的思想異同,及其所關注的思想問題對于當今人類社會諸問題之讨論可能具有的啟迪意義。
此外,對于戴震思想局限性的認識,以及在近百年戴震學術思想研究中遇到的極富争議的問題,也需要提供新的史料,予以進一步的澄清,或給出更為平實的解釋。學術界有一些人喜歡從道德與人格的角度來批評戴震,但很少注意并揭示他在“西學中源”的大問題上附和康熙以降的“西學中源”說,以及對整個清代自然科學史研究方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個問題上,作為四庫館臣,又被乾隆皇帝賜為同進士出身,為保持政治正确性,戴震接受并認真地論證了“西學中源”的觀點,與他同時代的錢大昕亦如此。在此問題上,戴震所表現出的思想局限性,既是他個人的,也是傳統學術的共性。但戴震在他平生最大的哲學著作《孟子字義疏證》中,卻又表現出極大的思想獨立性和批判意識,并正面批評官方支持的程朱理學在倫理學的理論上包含“以理殺人”的理論傾向,提出了“以情絜情”“而無不得其平”、使天下之人皆能“達情遂欲”而王道備的新政治理想和社會理想。在乾嘉考據學這樣一個缺少思想光芒的時代,戴震體現了傳統儒家士人正直的精神品格與為民請命的高尚情懷。
戴震是雍乾時期的一個儒家讀書人,其人格中包含“狂者”精神和“狷者”态度。他本人也不是聖賢,而隻是一個比較正直的儒家士人,因此對其人生中一些不盡如人意之事也不必以道德上的完人去要求他。作為特殊時代的曆史人物,我們主要看他的思想與前人和同時代人相比提供了什麼樣的新價值與新内容,而不必将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東西一一對應。這樣,我們也許能更為恰當地評價他在學術與思想方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