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郭齊勇:互聯網發展的人文思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4-07

中西人文精神與人文主義

關于人文精神、人文主義,可以從中西兩方面來講。西方的人文主義、人文精神,它的淵源還是希臘羅馬,今天的人文還是來自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那個時代,文藝複興的時代。從文藝複興時代開始,世界的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才得到确立。文藝複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主要是針對中世紀宗教的。人文主義确實把人的肉體與精神從宗教權威下解放出來,人們謂之為人性的複蘇與人的自覺。歐洲早期的人文主義擺脫了神性的宰制,肯定世俗功利的追求,肯定人的情欲、情感,肯定物質的自然界。經過十八世紀德國的新人文主義、二十世紀的科學的人文主義、宗教的人文主義、存在主義的人文主義諸思潮的發展。目前西方人文學界的主潮不再是針對“神性”,而是針對“物性”,即針對着科技和商業高度發展所導緻的“物”的泛濫和“人”的異化。近代西方思想的發展,從講神而講人,講人而隻講純粹理性,講意識、經驗,再以下就講生物本能、生命沖動。人認識到“物”的重要,思想也外化到了極至,物質講到極至,思想和精神要不再堕落,就必須回過頭去找宗教、找神。例如宗教人文主義認為,近代以來的文明社會,帶來了人的精神的世俗化與物化,使人的高級的精神生活、靈性生活的品質日益下降。馬利坦(Maritain)批判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的人類中心主義,使人逐漸離開了神與神聖性,這是人自身的堕落的開始。存在主義反對人類科學(包括社會科學)把人自身客觀化、外在化,反對人們在與物、商品、理性機器等的關系中,在生産物質财富的活動中,喪失了真正的内在的主體性。現代社會視人如物,以駕馭機械的态度對待人。手段變成了目的,而作為目的的人變成了工具,變成了符号、号碼。人被他人和自己抽象化為一個非真實的存在。因此,當代西方的人文學者所講的人性,已不是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時所講的異于神性的人性,而是異于物性的人性。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主張回到人與神的合作,以拯救人的堕落。這就包含了西方宗教精神的再生。這當然不是回到中世紀的宗教的負面,這些負面已經過近代文化的洗禮,這是要借助宗教精神來避免人的再度淪落(即功利化、工具化、異己化、物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思潮所批評的,正是科技至上導緻的“工具理性”的過渡膨脹或“理性的暴虐”對人的奴役。中國是不一樣的。中國遠古時期有天神崇拜。到孔子時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就已經崛起,有了人的自覺。中國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不和宗教相對立,不和自然相對立,也不和科學相對立,是一個大融合。綜合傳統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它是肯定的。我們看孔子,他有“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主張,強調對天命的敬畏,對至上神靈昊天的敬畏。中國人有對天道的崇拜。中國的人文精神、人文主義在積極有為地創造世界的活動、人文的活動的同時,沒有消解背後的一個至上神靈。在天、地、人、物、我之間,尊重上天,同時也對自然神靈很尊重。因此,我們看中國這樣一個人文精神、人文主義,我們講人道,講仁義禮智信,講人和人的關系。我們也講人的社會存在,其實這裡也包含着一種天道自然、宗教的終極性的東西。另一方面,這種人文主義又不和自然相脫離,承認自然神靈的神聖性。最後,中國人文精神又不和科學相脫離,與科學也是相互成長。

互聯網發展存在雙刃劍問題

現在高科技我們講新的高大上,高是高科技,大是大數據,上就是上網上線上雲端。高科技對于人文、對于人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講人文、人文,人要文、文要化,人在其中要有什麼地位呢?科技和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正面的就不講了,我們大家都知道。負面的,它的确會使人異化。現在的科技發展,比如說核能、核工業的發展,日本3.11大家都記憶猶新。美國也發生過這樣的核洩露,還有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的鑲嵌所帶來的美國的有關實驗室的洩露等等。我們讨論互聯網,互聯網的确是好東西,我們是深受其賜,給了我們很多好處,很方便。但是互聯網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比如未成年人網絡使用問題,數據隐私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等。此外,在互聯網帶來扁平化的同時,人的個性特質也受到挑戰,現在的人都是千人一面,因為到了這樣一個數字時代,有三化:文化民主化、知識碎片化、品位低俗化。所以我覺得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我們的人文或者宗教學者、哲學學者,包括互聯網專家,都在做這樣的工作,我們怎麼樣克服它的弊病,把它的負面的東西轉化為正面的東西。如果人性的貪婪、人性的負面的東西和高科技聯手,那就像很多專家們所說到的,我們在地球當中不能生存了,人類已經把地球污染殆盡,我們還要跑到月球上去,再去污染别的星球。這樣一些問題,對高科技本身我們的确要警惕,我們是非常尊重高科技、互聯網本身,但我們也要警惕它給我們帶來的人的本身負面的東西。高科技當然要發展,科技的發展有科技自身的規律,這個是抵擋不住的。高科技發展怎麼加以限制呢?發展有沒有限制呢?這是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很多技術發展的弊病,還要靠發展技術自身來加以克服和調節,我很同意這個觀點。還有一點我要補充,比方說AlphaGo,AlphaGo的第二代智能機器人已經非常聰明、非常可怕。如果運用于戰争的話,智能機器人它産生的自主意識脫離人的控制,最後與人類為敵,這是不堪設想的。這個是你單方面發展技術控制不了的,這才是真正的異化。所以我們常常講人是目的,人是目的長期以來都把它作為一個正面的命題來讨論,因為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哲學命題。可是,如果人是目的隻是以人為目的的話,就會走向人類中心主義的窠臼,人應該珍視的是天地萬物與人類一體。科技發展為什麼有限度?應該受到限制、應該受到制約。科技發展應該受到兩個主要理念的制約,一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一個是“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後一個很重要,這是一個制約的總綱。人類與科技的關系非常地繁複、非常地複雜,我們怎麼樣調動人文理性、調動道德價值來批評、監督高科技的發展?科技發展還是要靠科學家、科技人的努力。科技人自己要有道德修養,所以要調動道德價值來批評、監督高科技的沖動與發展,科技界有科技界的職業道德,有科技倫理,它應該受到人類基本倫理的制約。除了道德審查,國際國内還有各種法律,除了法律、除了道德還有很多規矩規範。除了規矩規範之外,還有科技人自身的理性,還有我們的科技倫理,這些東西我覺得要有一個全面性、全方位的讨論。

互聯網世界與華嚴哲學

互聯網時代它的确有它的特點,它的通融互聯,它的網狀的價值結構,它的大數據和高流動,它的開放的有機生态圈的時代,都是非常非常地了不起。前面我過于講到了它的負面、弊病,其實我是高度贊揚互聯網時代的優長的,特别是互聯網思維,它是一個立體的思維,不再是我們過去平面的線性的思維,打破了過去我們線性的思維,是一個網狀結構,這個結構好有一比。我們過去講佛教、講華嚴宗,大家知道華嚴宗是講法界緣起,四個法界相互包容、圓融無礙。它怎麼比喻呢?比如說法藏大師給武則天講佛理、講法界緣起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展示。他在一個大廳裡面擺上十面鏡子,十面鏡子的前面放一根點着的蠟燭,交相輝映,重重無盡。這就是因陀羅網,帝珠之網,網網相扣,珠珠相連,圓融自在、無窮無盡。所以法界緣起,四法界,華嚴宗的一多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互為因果,相互緣起,而且各自自在,不相妨害,各有主體性,又互為主體性,相互含攝,重重無盡。和互聯網的特點最接近的中國古代哲學是華嚴宗哲學,我建議大家讀一點華嚴。

文章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epajxo1Id0P72QOnTEPFIA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