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汪信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貢獻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4-15


作者簡介:汪信硯,汪信硯,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深刻洞察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需要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内在要求,深刻總結百年黨史特别是新時代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就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方略作出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共産黨人繼續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成果,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它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重大理論貢獻。


一、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把握

中國共産黨曆來重視文化建設。特别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标以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都對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作了戰略部署。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①]這一論斷,正式提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概念,并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涵作了深刻闡釋,指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标和方向。

習近平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把握,是建立在其對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基礎上的。他認為,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集中地表現為文化積澱着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因而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他說:“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②]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而思想文化則是滿足這種精神需求的精神食糧,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就是不斷地從其思想文化中獲得精神養分和精神力量的。正因如此,文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也是各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總是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和不斷成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數世代的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正是基于對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習近平把新時代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以強調,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一,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③]這一論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不斷發展并取得偉大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共産黨在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始終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平衡發展。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極為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強調堅持兩個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因此,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一開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内容。自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以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構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呈現出不斷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有其文化維度。一方面,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地包含着文化方面的内容,即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另一方面,新時代我國文化發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尚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要破解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我們就必須自覺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繼續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因此,在新時代條件下,習近平重申鄧小平提出的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原則,并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他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力解決思想文化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創新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注入精神動力。

第二,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任務。而要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大小、是否強國,不僅取決于其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硬實力,而且也取決于其軟實力。“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願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④]文化軟實力是最為重要的軟實力之一。當今世界上的一些強國,都莫不同時具有很強的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在他們的内政外交中,在一些硬實力難以投射的地方,文化軟實力往往能夠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代世界的許多國家特别是一些發達國家都極為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甚至把它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⑤]

習近平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他強調說,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影響着我國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到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還關系到我們在新時代的奮鬥目标能否實現。他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産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⑥]基于對文化軟實力的這一深刻理解,習近平強調要從兩個方面大力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一是要強化文化的對内凝聚力和引領力,特别是要通過文化建設,築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增強人們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動全社會形成廣泛的共識,激發和引導全體人民形成崇德向善、奮力作為的精神狀态,凝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二是要提升文化的對外吸引力和影響力,特别是要通過文化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觀念、中國理論和中國主張走出去,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上樹立和閃亮起來。

第三,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本質要求。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⑦]對此,他從多方面作了深刻闡釋。

首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需要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極大發展。“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⑧]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曾強調,不僅要把中國變為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⑨]。今天,實現中國夢,必須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地發展、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時極大地豐富,特别是要使全體人民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崇高的道德境界、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⑩]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事關國運興衰和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以洋為尊”“唯洋是從”“以洋為美”,總是跟在别人後面亦步亦趨,甚至偏執于“去中國化”“去主流化”“去意識形态化”,注定是沒有前途的。而要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促進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充分認同,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還需要大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11]從曆史上看,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不是靠窮兵黩武和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華文化就是我們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隻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在黨和人民偉大實踐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二、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原則的科學定制

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深刻把握和闡述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而且科學定制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為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強調,“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12]也正因如此,進入新時代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以往提出“三個自信”的基礎上強調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并對堅定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突出重要地位作了深刻論述。一方面,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是較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為深層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思想文化是道路、理論、制度的精髓和靈魂,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東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13]

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曆史的認知和運用。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形成和積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生生不息、頑強發展提供了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而且涵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氣質、形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和推進方式,滋養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它的許多思想理念都具有超越時空、超越民族和國家界限的普遍意義,不僅能夠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還可以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重要啟示。博大精深、曆久彌新的中華文化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據和源泉。“了解我們5000年延續不絕的曆史,就能自然形成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14]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建構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指出,“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15]堅持走自己的路,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就是要建構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主性、主體性的建構以文化自覺為基本前提。“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16]對我們來說,要建構文化主體性,首先必須實現對中華文化的自覺。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也是我們建構文化主體性的豐厚資源。隻有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決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大力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建構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17]

第二,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标志,也是文明發展的活水來源。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和精彩紛呈,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始終保持頑強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突出的開放包容特點。從曆史上看,中華文明本身就發源于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各種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它一開始就被注入了開放包容的基因。此後數千年間,中華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協和萬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思想和理念,它們鑄就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襟。從西漢張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求法和佛教東傳、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明清時期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的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斷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曆久彌新”[18]

秉持開放包容,必須大力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是人類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體現着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都值得尊重和珍視。“一切叫做文明的各種人類社會的曆史,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平行的和同時代的。”[19]因此,人們必須摒棄傲慢和偏見,以博大的胸懷和氣度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文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首先,文明交流互鑒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和諧共生。文明交流互鑒能夠促進人們對不同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各國人民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從而能夠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對立和沖突。當然,要發揮這種作用,文明交流互鑒必須是平等、多向的,而不能是強制、單向的,尤其是不應該認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企圖改造或取代其他文明或将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強加于人。其次,文明交流互鑒也利于促進文明的發展。正如一切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一樣,任何文明的發展也需要通過交流互鑒不斷地從其他文明汲取營養。“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20]再次,文明交流互鑒還有利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它們凝聚着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開展文明交流互鑒,能夠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更好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正如杜維明所說:“通過對話,全球化能夠逐漸發展出生命共同體的意願;通過對話,大家都具有和平共處的根源意識。”[21]

秉持開放包容、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必須融通中外、貫通古今。一方面,必須努力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對于人類既已創造和發展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老的中華文明還是其他古今外域文明,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養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另一方面,也必須以自信開放的姿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介紹給世界,把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讓世界上的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文明,讓中華文明同世界上其他多種文明一起為當代人類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使中華文明在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

第三,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22]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而創新則是守正的根本保障。隻有堅持守正基礎上的創新,新時代文化建設才能取得熔鑄古今、彙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從而發揮文化引領時代的重要作用。

堅持守正創新,首先必須守正。一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們在文化建設中堅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我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23]隻有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我們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文化建設的内在規律,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二是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隻有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我們才能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始終站穩腳跟。三是要堅守中國共産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中國共産黨曆來都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思想旗幟上,也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堅定弘揚者。因此,隻有堅守黨的文化領導權,才能真正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也隻有堅守黨的文化領導權,才能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本身就是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創造性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建立起來的。離開黨的領導,根本就無從談論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堅持守正創新,關鍵在于創新。在文化建設中,“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24]。思路創新,就是要擺脫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在把握創新特點和創新規律的基礎上,“既奇思妙想、‘無中生有’,又兼收并蓄、博采衆長”[25]。話語創新,即融通古今中外各種思想資源,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易于為受衆理解和接受的新的概念、範疇和表述,使借此講述的中國故事深入人心。機制創新,就是要根據文化發展的規律,綜合運用政策、法律、市場等多種手段改革和完善文化生産、交流、傳播、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形式創新,則是指要适應時代變化推動文化生産、交流、傳播等文化活動及其組織、管理形式的多樣化發展。推進上述各方面的創新,都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26]


三、對新時代文化建設路徑的戰略謀劃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既深刻把握了文化的本質、特點、地位、作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又對我國新時代文化建設作了精心部署。後者不僅表現為它科學定制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也表現為其對新時代文化建設路徑作了戰略謀劃,明确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

第一,堅持和推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兩個結合”,是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決不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教條和僵死不變的東西,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地探索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并由此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性發展。為此,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包括中國的現實實際和曆史實際,其中,中國的曆史實際是指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特别是其中積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然要求和内在包含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也表明,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與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要求是完全一緻的。

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也是内在相通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27]正是這種内在相通性和高度契合性,使“第二個結合”得以可能。“第二個結合”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改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現代發展的豐富養分。因此,這一結合必然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成就。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曆久彌新、具有跨越時空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的思想和理念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并由此使中華文脈得以赓續,使中華文化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和跨越,發展出了中華文化的現代形态,包括中國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與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并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思想和理念源源不斷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發展并實現一次又一次新的飛躍,由此使馬克思主義凸顯出越來越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總之,“‘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28]這裡所說的“新文化”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是由“第二個結合”造就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今天,在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過程中,堅持和推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要繼續壯大這一文化生命體,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第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具有鮮明階級屬性和價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決定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立場,具有凝心鑄魂的重要作用。要完成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29]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對意識形态工作的全面領導。黨對意識形态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堅守黨的文化領導權的具體表現,也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有力組織保障。黨在集中精力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須臾不能放松和弱化意識形态工作。特别是在今天,我國意識形态工作面臨的内外環境極其複雜,黨必須把意識形态工作的領導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努力增強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确保全體人民始終在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确保國家意識形态安全。

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根本内容,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有力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意識形态工作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不僅确立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而且建立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體制機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就要把這些體制機制落到實處。

三是着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最基本内核,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價值表達,而且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的合理因素,同時也内在地融合着人類共同價值訴求,是聯結社會成員、能夠有效整合全社會意志和力量的共同精神紐帶。因此,着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根本途徑。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靠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而且還要用體制機制來保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内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四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也是社會意識形态的重要形式,是意識形态鬥争的重要陣地。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無論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都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尤其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30]隻有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具有主體性,才能适應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需要。

五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傳播。新聞輿論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傳播的主渠道,必須自覺服務于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僅要堅持正确輿論導向,而且要着力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今天,互聯網已成為各種意識形态角逐的主戰場和最前沿陣地,網絡意識形态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态安全風險問題,加強互聯網建設管理,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态主導權,堅決打赢網絡意識形态鬥争。

第三,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如前所述,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大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包括文化的對内凝聚力和引領力與文化的對外吸引力和影響力兩個方面。因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既要堅持和推進“兩個結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切實把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搞好,也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關鍵是要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31]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還相當不足,也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貢獻很不相稱。要争奪國際話語權,必須加強我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設。一是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要針對國外不同受衆的特點,打造和運用融通中外、便于傳播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要講好中國故事,把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愛聽、聽有所得。二是要明确和清晰表達對外話語主張。話語的背後是“道”,是思想和主張。我們的對外話語不能隻是為話語而話語,而必須鮮明地展現中國立場、中國思想和中國主張。三是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對外話語闡釋技巧和方法。在闡釋話語背後的“道”時,要從哲理、曆史、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展開;要以德服人,以禮服人,以文服人;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使外國民衆在不知不覺的情感認同中更好地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四是要拓展對外話語平台、渠道和載體。必須發揮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作用,用好重大國際活動及重要國際節展和賽事平台、高端智庫交流渠道、中國傳統節日載體、海外文化陣地和其他多種文化形式,并綜合運用大衆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特别是要發揮好新興媒體的作用,強化對外話語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特别是京劇、國畫、書法、民樂等中華藝術瑰寶,都是極好的對外話語載體,它們能讓國外民衆在審美體驗中深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要整合各類對外話語資源,推動内宣外宣一體發展,奏響對外話語的大合唱和交響樂,把中國故事講得越來越精彩,讓中國聲音越來越洪亮。


【注釋】


[①]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5頁。

[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3頁。

[④] 【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2頁。

[⑤] 參見沈壯海:《文化圖強的世界圖景》,《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198頁。

[⑦]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3-4頁。

[⑧]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13頁。

[⑨]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頁。

[⑩]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頁。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198頁。

[1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13]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228頁。

[14] 《習近平視察澳門政府綜合服務中心和英才學校》,《人民日報》2019年12月20日第1版。

[15]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16] 費孝通:《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文藝研究》1999年第1期。

[17]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18]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頁。

[19] 【英】湯因比等:《曆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曆史哲學譯文集》,張文傑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04頁。

[20] 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7日第2版。

[21] 杜維明:《文明對話的發展及其世界意義》,《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2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23]【美】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 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01頁。

[24]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25] 《習近平在同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時強調 緊跟時代肩負使命銳意進取 為共同理想和目标團結奮鬥》,《人民日報》2016年4月30日第1版。

[26]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27]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28]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29] 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頁。

[30]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紮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第1版。

[3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203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