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的嬗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04

作者簡介:周可,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院挂職副處長;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28_5755002.shtml


自從19世紀末傳入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不僅影響了一大批進步知識分子,而且催生了中國共産黨,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中華民族的曆史命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所産生的理論效應和實踐效應是馬克思主義世界化與民族化進程中最為壯麗的風景線,由此而形成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道風景線的思想精華。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内學者從整體上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曆程、成果及特點,在不同研究進路的互動中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在中國”“中國化”到“中國性”的概念嬗變。


“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突破“兩個凡是”的束縛,不斷開拓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史逐漸從中共黨史、中國現代哲學史和毛澤東哲學思想等學科中分離出來,獲得了獨立發展的空間。1983年,國内學者整理出版了兩部具有标志性意義的資料彙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和《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次年又出版了《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這三部著作用翔實的史料再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出版情況,有助于人們全面、準确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初傳入中國的情況,也在客觀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史研究。

以上述史料類著作為基礎,加上《李大钊文集》《李達文集》《瞿秋白文集》《艾思奇文集》以及《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文集》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著作的公開問世,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内學者出版了多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為主題的哲學史著作。這些著作從不同角度考察了從19世紀末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曆史條件、思想背景、曆史階段以及代表性人物和理論成果,推動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史向傳播與發展史的轉變。

從整體上看,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為主要内容,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料整理,推進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研究,并逐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各分支領域和專門問題的研究納入其中。不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史研究既不同于單純的文獻出版和思想傳播研究,也不同于單純的共産黨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和運用研究,而是緻力于全面、客觀地再現19世紀末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複雜全貌,力圖從這一曆史進程中提煉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規律或主線。在這些研究者看來,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曆程的主線是中國共産黨在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和發展,由此而形成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指與中國共産黨人領導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的、中國共産黨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20世紀90年代以來,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内學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升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曆史進程的核心命題,并以之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研究進路,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相比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命題更能準确地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能夠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哲學思想傳統相結合、批判繼承中國的優秀傳統這一重要方面。第二,相比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命題更能揭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意識和理論自覺。如果僅從傳播史的視角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曆史進程,就意味着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源于西方的思想學說。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舶來品,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特别是中國的文化土壤和傳統思想格格不入。這就否認了近代以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苦苦求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主觀努力,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曆史事實、理論創造和重要意義。而這些内容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側重點。

大緻而言,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以毛澤東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概念為口号,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由此形成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被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它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曆史進程的思想産物和理論結晶,又在與其他哲學思潮和馬克思主義流派的比較中彰顯其普遍性特征和個性化風格。由于中國的具體實際不僅包括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等改造中國現實的實踐活動,而且包括古代的中國傳統文化、近現代以來的中國思想運動和學術研究以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路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不僅包括黨的領袖和領導集體,而且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知識分子和學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内容不僅包括不同時期黨的理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而且包括20世紀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思想創造及其成果。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過程中,人們通過考察20世紀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反駁國外學者的錯誤觀點、比較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同和辨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進一步探讨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政治哲學等内容,彰顯出其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中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客觀上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任務。在這一背景下,國内學者從理論與曆史的維度探讨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基本問題,嘗試重建1949年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叙事,探索構建“中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知識體系。

有學者指出,要在“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四個學術命題的相互規定中,形成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總體性的學術思想。還有學者從出場學視域分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的可能性,探讨了全球化大變局語境下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自覺和内在邏輯。從建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的要求出發,有學者回顧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要階段和代表性範式,梳理總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以來形成、發展并确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曆史邏輯。

總的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所取得的曆史性成就迫切需要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來進行理論上的概括和解釋,而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這就提出了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的曆史任務。“中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發展和經驗總結為内容,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表征,旨在從哲學層面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而統攝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建構具有自主性、原創性和世界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

構建“中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路的深化和發展。一方面,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都論證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然性和合法性,闡明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從探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到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特有的理論創新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于近現代中國的思想運動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影響得到了進一步揭示。所有這些都為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中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延續了從“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的曆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未來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既要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進一步夯實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文獻基礎和理論基礎,又要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分支領域和部門哲學的具體問題,強化“中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研究範式的指導意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