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李佃來:政治哲學是不是馬克思的第一哲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06
作者簡介:李佃來,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哲學。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6/t20240606_5757300.shtml
雖然馬克思從來沒有像亞裡士多德、笛卡爾、培根、胡塞爾等哲學家那樣,明确提出“第一哲學”的概念并對之予以界定,但我們依然有必要如實地認定屬于馬克思本人的“第一哲學”。衆所周知,根據恩格斯的概括,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曆史發展規律,二是剩餘價值。這兩大發現是馬克思偉大理論成就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們認定為“第一哲學”的重要依據。而深入分析會看到,在這兩大發現中,政治哲學的問題均占據關鍵乃至中心位置,因而将政治哲學認定為馬克思的“第一哲學”,是站得住腳的。
從政治哲學到唯物史觀
在寫于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記述了自己創立唯物史觀的理論曆程。按他的記述,唯物史觀之創立的時間與邏輯起點,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特别是對市民社會的批判。需要看到,黑格爾的法哲學是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市民社會概念是理解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之所以存在後一個情況,原因就在于:為“自然權利”在理論和價值上提供規範性的辯護,是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的一大中心主題,甚至是最根本的主題。這種辯護順應和呼應了作為需要和勞動之體系的市民社會從萌芽到不斷“成熟”的現實曆史,所具有的重要潛在功能就是為市民社會中原子化個人的逐利行為以及自由市場體系的建立鳴鑼開道。或者也可以這樣說,在市民社會的發展和自由市場體系的建立中,本身就包含着以辯護“自然權利”為主線的規範性問題,而這是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得以大發展的最重要曆史前提。
一部市民社會的曆史,反映在理論上,幾乎就是一部關乎“自然權利”的政治哲學不斷發展的曆史。照此來看,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特别是對市民社會的批判,意味着他在正式創立唯物史觀之前,已經實質性地進入政治哲學的問題域。馬克思在此問題域中的工作,自然不可能是重述為“自然權利”提供規範性辯護的主題。從《論猶太人問題》這一早期政治哲學文本來看,馬克思所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将“自然權利”論定為現實市民社會中以财産權為主要形式的人權,進而一方面揭示了在這種人權體系的确立中所包含的矛盾,另一方面揭示了現代政治國家以保護這種人權為原則“自下而上”地予以建構從而服從于市民社會的不争事實。
從政治哲學的維度來看,馬克思的上述工作實現了一個重要轉變,這就是将政治哲學的問題從規範性的理論辯護層面拉到現實曆史層面,建構性的先驗主義進路由此被改造為批判性的現實主義進路。這一轉變,實質上是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在理論上向縱深推進的重要标志,雖然在人們通常的認知框架内,政治哲學乃是一種建構性而非批判性的理論形式。當然,這一轉變和推進在黑格爾那裡已經開始,黑格爾的法哲學已經開啟了一種以揭示和批判現實矛盾為重要底色的政治哲學範式。馬克思比黑格爾更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在現實主義政治哲學進路上所開展的批判并沒有封閉在類似于思辨邏輯這樣的框架中,而是真正指向市民社會及作為表征物的“自然權利”,特别是基于勞動的财産權。馬克思的這種批判不僅體現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同時也滲透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
進而言之,馬克思在政治哲學問題域内所進行的工作,為他創立唯物史觀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這不僅是因為,他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關系的判定——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構成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關系的雛形,同時也是因為,上述工作為他打開了走向曆史縱深的重要缺口。
我們已經看到,近代以來西方政治哲學的“原生”問題,在很大意義上乃是關于市民社會的現實曆史問題。以洛克為代表的西方政治哲學家自然是在遮蔽曆史的先驗界面來論說這類問題,不過在黑格爾的法哲學中,這類問題的“現實性”和“曆史性”一面已經開始得到揭示。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有着深刻洞察。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指出,黑格爾的法哲學是唯一與正式的當代現實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國曆史。事實上,正是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開始深度觸及在英法等國業已展開的“當代現實”以及“當代所謂的問題之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或者更直接地說,在超出黑格爾從而真正置于現實市民社會的界面來考察和批判西方政治哲學家辯護的“自然權利”尤其是财産權之後,馬克思就必定比黑格爾在揭示現實曆史上更進一步,因為他實質性地觸及了現實曆史的中心或本體地帶——社會生産關系。
事實上,市民社會就是物質的生活關系和生産關系的總和,财産權在現代西方社會,則是這種生活關系和生産關系的紐結。由此可以看到,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固然不能被标識為唯物史觀,但他正是在1843年之後對政治哲學問題的曆史性考察和批判中,創立起唯物史觀的。在此意義上,政治哲學是通向唯物史觀的橋梁,構成了唯物史觀的重要發生學源頭。
政治哲學問題的深化與剩餘價值的發現
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而剩餘價值的發現則是這一工作的最重大成果。人們一般不會把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哲學關聯起來,但實質上,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中,就存在一條政治哲學的線索。
作為政治經濟學家的亞當·斯密,同時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學家。至于馬克思,這個情況同樣不容否認。馬克思在英國所系統開展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實質上是他早期所确立的市民社會批判路線的推進、深化和完成。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中,馬克思市民社會批判的關鍵點,是對勞動和所有權的剖析與批判,這也是針對早期财産權所進行的批判的縱深拓展。在洛克、斯密及黑格爾等人的政治哲學中,勞動和所有權問題是頭等重要的問題。同理,當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并進展到系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之後,他不僅沒有離開政治哲學的問題域,相反,關聯于勞動和所有權的政治哲學理論邏輯,構成了《資本論》及其手稿的一條主線。在這條主線上,馬克思将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理論繼續向縱深推進,特别是深刻揭示了“問題背後的問題”,即洛克、斯密等政治哲學家所不可能看到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語來概括,就是“所有權規律向資本主義占有規律的轉變”。馬克思對該問題的揭示與剩餘價值的發現之間有着深層次的關聯。情況何以如此?
按洛克、斯密的理論,遵照“自然權利”來建立的社會,就是充分承認獨立自由的個體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所有權是維系人與人之關系的紐帶,而以此為紐帶的社會關系,是彰顯平等原則的良性契約關系——每個人都合法地擁有所有權,同時也基于所有權原則來實現對等交換。然而,根據馬克思的考察,在現代市民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對工人和資本家來說,這種所謂的良性契約關系隻是一種表面現象。真實的情況在于:每一個工人雖然也都是作為自由人的獨立個體,但所擁有的唯一所有權,就是關于自己勞動力的權利。從工人與資本家的交換環節即前者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給後者從而換取工資來看,相互之間所建立起來的關系,體現了所有權上的對等原則,也會得到實定法的保護。然而,勞動力和勞動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勞動是勞動力使用價值的體現,資本在逐利上的本性決定了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不可能等同于勞動力作為商品的價值,毋甯說前者要遠遠大于後者。如果說這就是剩餘價值之生産的秘密所在,那麼,剩餘價值的生産從根本上“證僞”了洛克、斯密的政治哲學理論。
因為顯而易見,在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無償占有中,并不存在所有權上的對等性以及工人作為自由人的體面性。洛克、斯密念茲在茲的所有權規律,不容否認地轉變為資本主義占有規律。
由上可知,馬克思在政治哲學邏輯主線上對“問題背後的問題”的揭示,與對剩餘價值的揭示,實為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而進一步說,如果排除了關聯于勞動和所有權的政治哲學問題域,我們對于剩餘價值理論的認識,則很容易停留于表層。比如說,當人們從“純粹”政治經濟學甚至是計量經濟學角度來認識剩餘價值時,馬克思的這一偉大發現,就很容易在“量”的層面上被解釋為一種“冰冷”的數字化的東西。這注定會大大疏離馬克思為《資本論》及其手稿所賦予的深刻時代内涵和高遠思想命意,也會把馬克思在經濟學領域所實現的革命掩蔽起來。
相反,從政治哲學的問題域出發則會看到,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極其深刻地闡明了關涉曆史變遷和時代大局的重大問題——被西方政治哲學家賦予自由、平等、公正之形象的資本主義,為何究其實質而言,是一個不平等、不公正、通過占有去奴役和剝削他人的制度形态。如果說我們必須要根據這一重大問題來充分認識剩餘價值之發現的意義,那麼,對于政治哲學邏輯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主線地位,也必須予以承認。
政治哲學的“第一性”與馬克思哲學的“整全性”
在人們相沿成習的認知框架中,政治哲學是一種與事實判斷無關的純規範性理論。但上述表明,馬克思的政治哲學不是純規範性的理論。它承接着近代以來西方政治哲學的基本主題,但又承載着考察、批判、揭示和發現現實曆史的新使命,本質上乃是一種曆史主義理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它與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間的緊密關系。不過,也要看到,在這一獨具特色的政治哲學理論範型中,也有極其豐厚的規範性意蘊。
作為以“改變世界”為根本旨趣的革命家,馬克思對市民社會、勞動、财産權、所有權所展開的持續批判,隻有上升到以“人類解放”為統率點且包含自由、平等、公正之價值的規範性思想界面,才能夠得到最合理、最充分、最完整的理解。如果就此而論,作為一種曆史主義理論,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實則是融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現實性維度與規範性維度為一體的理論。那麼,這一理論并不可能是馬克思哲學中“排他性”的部分,相反它從整體上反映了馬克思哲學所具有“整全性”特質。這一情況不難理解:在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和闡釋史上,長期以來存在物與人、客體與主體、客觀與主觀、受動與能動、規律與規範、事實與價值之間的二元分立。但實質上,馬克思哲學将這些看似對置的要素統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也正是因為如此,它才成為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理論。
由此觀之,将具有“整全性”特質的政治哲學認定為馬克思的“第一哲學”,既能夠在體系上融貫馬克思哲學的不同部分,也有利于克服用實證科學或倫理道德主義來解釋馬克思哲學的錯誤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