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李建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時代化的先行者——許啟賢倫理思想研究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24
作者簡介:李建華,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倫理學基礎理論、道德心理學、政治哲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等。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4日 15版)https://news.gmw.cn/2024-06/24/content_37395095.htm
許啟賢(1934年—2004年)是我國著名倫理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曾擔任中國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倫理學會會長、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專家委員會職業道德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中學政治學科審查委員會委員。他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中國傳統道德、應用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世界文明理論等研究,著述豐碩,出版《當代中國倫理問題》《道德文明新論》《中國倫理大百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史卷》(主編)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許啟賢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時代化、建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理論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體系的時代建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倫理學建設百廢待舉,如何建構适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倫理學,成為重中之重。新中國第一代倫理學人李奇、羅國傑、周源冰等既沒有因襲“西學東漸”以來的倫理學傳統,也沒有機械照搬蘇聯的倫理學,而是自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适應時代需要緻力于中國倫理學研究,許啟賢也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1960年7月,許啟賢在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留校任哲學系教師,在羅國傑的領導下參與創立新中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編寫新中國第一本倫理學教科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和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學大綱》。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複校後,他又從北京市委宣傳部回到倫理學教研室,先後任副主任、主任。自此,許啟賢同羅國傑等人一道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進程。
許啟賢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早在1963年,他就在《江漢論壇》第10期上發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一文,從對道德定義的質疑開始,認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道德現象的客觀規律,而道德不僅僅是社會意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道德定義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态,是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但是,也應該看到,經典作家對道德的這種理解,雖然揭示了道德的本質,可是由于他們解決問題的任務和角度不同,所以在道德的含義中,它們并沒有而且也不必要包括道德生活中的一切方面”。而對于作為倫理學研究對象的道德,必須在内容上給予充分補充,它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而且應該包括道德活動現象。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理論創新,也為後來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定位為“道德關系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活動現象的有機統一”奠定了基礎。他還指出,道德的産生不僅僅是經濟社會曆史條件的産物,也與人類的智慧相關,是人類實踐智慧的結晶,充分表明了他在學術上的寬廣視野和創新精神。與此同時,他認為,當我們确定了倫理學對象的範圍是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活動現象後,就需要去發現道德現象的客觀規律,這就是道德意識的起源、形成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道德同經濟基礎相互作用的規律;道德的階級性和繼承性的規律;道德同上層建築其他意識形态如哲學、政治、法權、藝術、科學、宗教之間相關聯系和作用的規律;道德評價的規律;道德心理活動的規律;以及道德教育和修養的規律等。
關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任務,早在20世紀60年代許啟賢就主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無産階級的道德理論,是無産階級鬥争的理論武器之一,清除道德殘餘、樹立新道德,就成為倫理學一項嚴肅且亟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如果我們瞻望将來,對我國實現共産主義來說,倫理學的研究就富有更大的曆史任務。”第一,要實現共産主義,極大提高全體人民的共産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第二,要批判現代資産階級倫理學和現代修正主義倫理思想;第三,要深入系統地學習經典作家的倫理思想,依據他們的觀點和原則來編著一本全面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原理的教科書;第四,要運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整理和繼承我國過去倫理學說中一切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資料,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關于倫理學的研究方法,許啟賢認為,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方法是研究倫理學的根本方法。這要求我們在研究道德這一現象時,必須把它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聯系起來,必須把它和人們的道德關系與道德活動聯系起來。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倫理學,在方法論上的根本錯誤,就是脫離了人們的經濟關系,采取了曆史唯心主義的方法。再者,在倫理學研究中,階級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許啟賢認為,在研究倫理學時我們必須要堅持階級性和科學性相統一,必須把科學的冷靜态度和堅定的革命精神結合起來。可見,許啟賢并不主張把階級分析方法絕對化,而是要以科學性為前提,這在當時的倫理學研究中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思想解放。
許啟賢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知識體系的構想既沒有完全局限于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一般性解釋,也沒有照抄蘇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教科書,而是立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足當下時代的思想道德話題、立足中國悠久的倫理道德傳統,為後來具有标示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原理著作《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教程》《倫理學》等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2、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研究的開拓深化
伴随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原理研究的深入推進,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的研究也刻不容緩,許啟賢是該領域的拓荒者之一。他于1993年起在《道德與文明》連續4期發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發展論綱》,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這部40餘萬字的書稿寫作,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的曆史脈絡,創造性地提出了“四階段說”。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最早形成于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産生一方面與他們參加革命活動緊密聯系,也與他們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同步。大學畢業後的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以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撰寫了一系列文章,但從總的傾向上來看,馬克思、恩格斯還未擺脫黑格爾唯心史觀的束縛。直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發表,馬克思首次集中論述了大量的倫理道德問題,用生産關系說明了道德現象的實質。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對資産階級道德進行了系統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總結了無産階級道德的産生、發展及其主要原則規範。許啟賢認為,一種思想的産生既與思想者所處的時代相關,也與思想者的實踐相連,這是研究思想史必須堅持的科學立場。
唯物史觀的創立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創立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石,這也是其倫理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主要标志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态》《共産黨宣言》的發表。如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以社會實踐為基礎,揭示了新的曆史觀即唯物史觀對人的本質一系列問題的見解,提出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原理。許啟賢認為,唯物史觀的創立第一次明确地、科學地說明了道德産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使馬克思、恩格斯實現了由舊倫理學向新倫理學的革命性變革,這标志着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最終形成,倫理學也真正成為一門科學。這一觀點一直是中國倫理學界的基本共識。
《共産黨宣言》問世後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逐漸得到了深化與發展,這是第三階段。随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争》等著作問世,唯物史觀得到了進一步豐富,第一次從倫理學層面總結了工人階級的崇高革命精神,分析了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道德特征。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倫理學角度揭露了資産階級在道德上的利己主義本性,列舉了資本家在原始積累過程中的種種不道德行徑。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科學論證了道德産生的經濟根源和階級基礎,批判了杜林超階級、超曆史的永恒道德論。1884年問世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及其本質,闡述了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客觀規律,其中關于愛情、婚姻、家庭道德的論述,對于倫理學有重要意義。1886年,恩格斯為适應當時的德國工人運動的迫切需要,寫下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道德觀,并進一步闡述了道德的階級性原理、善惡辯證關系以及人性問題、幸福問題等。
20世紀是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和發展的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廣泛傳播和發展的時期,這是第四階段。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民主革命時期(1919年—1949年),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也開始傳入中國,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李大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文中用唯物史觀研究了道德的起源、本質和發展規律等問題。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呈現出日益繁榮的景象。
許啟賢除了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研究提出“四階段說”外,還專門對一些經典文本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馬克思《論離婚法草案》中的婚姻家庭倫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資産階級道德及其倫理學說的批判,等等。這種全面貫通的研究,在當時是非常有難度的,這完全得益于許啟賢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期間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原著的系統閱讀,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理論的精确把握,使得原著與原理交融貫通。許啟賢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的研究無疑具有奠基性意義。
3、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的理論探索
從學科範式來講,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屬于規範倫理學,其中國化的最大任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并使之生活化。這種規範體系需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适應、與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相承繼、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一緻;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規範,以公正、義務、良心、榮譽、幸福等為主要範疇,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為重點。許啟賢明确提出“個人品德體系”問題,并對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愛國主義道德規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領導幹部道德、經濟道德、生态倫理、出版道德、道德管理等均有深入研究,為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許啟賢認為,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特别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動搖。集體主義是我國人民正确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利益關系的基本原則,在集體主義精神指導下,我國社會形成了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尊重别人、關心集體的良好氛圍,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主要道德規範。許啟賢認為,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同共産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實際上就是把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壯麗的共産主義理想相結合,使共産主義理想早日變為現實。因為愛國不是空洞的說教,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内容,他認為,主要應該圍繞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争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内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三大任務展開,其核心是搞好現代化建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運用一切手段幫助人們特别是青年和學生了解祖國,正确認識祖國,把愛國情感、意志、信念轉化為愛國主義的行動。
許啟賢是我國第一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起草參與者之一,對此進行了許多深入研究。他認為,“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設”概念,将道德與每個公民自身直接聯系了起來,以促進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具體化,本身就蘊含着許多新意。他認為,《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第一,提出了明确的基本道德規範,即“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第二,對“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作出了新的闡述,應該盡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第三,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适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第四,明确提出了家庭、學校、單位、社會“四結合”的道德教育模式;第五,明确提出了“深入開展群衆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第六,明确提出了把公民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目标管理結合起來。
許啟賢作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專家委員會職業道德委員會主任委員專門著有《職業道德》一書,不僅研究了職業道德建設的一般性理論,而且對公務員道德、企業道德、民政工作者道德、教師道德等均有涉獵。其主要思考維度體現在如何正确認識“金錢同職業道德”“職業責任同道德義務”“職業道德與職工素質”等三個方面。他認為,如何正确認識金錢的本質,對于端正人們的道德思想,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資産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觀是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絕不相容的。道德義務需要同職業責任相結合,這可以幫助人們正确處理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責任的關系。提高人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則是提高人們道德素質的重要一環,因為一個人、一個企業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人們在精神上、道德素質上的境界差别。職業道德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人們的職業道德水平、精神境界、道德素質。職業道德建設好了,社會道德風尚才會真正好起來,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4、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精髓的汲取發掘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中國化時代化自始至終離不開對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關注。許啟賢主要通過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深入研究,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中國化找到了最佳“基點”和“結點”,其觀點集中體現在《怎樣看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道德》《論中國古代的禮儀及其教育》《傳統的貴“和”思想與社會發展》《中國傳統倫理與官吏道德》《儒家倫理與道德管理》《中國古人的生态環境倫理意識》《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毛澤東倫理思想》《從炎帝傳說研究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儒家對孤兒和流浪兒的關懷倫理》《周公是中國第一位倫理思想家》等論文中。
許啟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的觀點看待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認為對待儒家傳統道德一定要有一分為二的态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傳統道德中那些直接維護剝削階級特殊利益、維護封建宗法關系的倫理綱常,必須徹底批判和抛棄;如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倫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禁欲主義、明哲保身的消極人生觀等。而對于中國傳統優秀道德,我們應将其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如,崇尚人倫和諧的道德傳統、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仁以待人的道德風習、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主義美德、舍生取義的道德情操、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養意識等。他特别指出,對待中國傳統道德,汲取精華與剔除糟粕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個簡單過程,而是需要結合現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能采取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态度,也不能是頌古非今、食古不化的文化複古主義。
德治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精髓,也是道德實踐的根本。許啟賢認為,德治必須把加強官德建設和禮儀教育作為重點。中國古代極為重視官吏的道德素養,如“德惟治”“為政以德”等,官吏道德被視為國家興亡的根本。具體來說,中國古代對官吏有非常明确的道德要求:民為邦本,重民愛民;勤政守職,盡心盡力;為政清廉,秉公執政;同僚貴和,舉賢尚能等。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強調為官者道德上的自身修養,并通過“修身”而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目的,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倫理連接。與此同時,古代先賢及當政者非常重視對人民的禮儀教育,将禮儀視為人區别于動物的重要标志,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是連接海内外人際關系的紐帶,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人格高低的重要标志。許啟賢認為,要解決我國社會現存的種種不知禮、不用禮、不守禮的問題,需要借鑒我國傳統禮儀教育的有益經驗,結合現今時代的要求,加強禮儀教育。
許啟賢是我國較早關注儒家道德管理和生态倫理思想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儒家的道德管理思想和生态倫理思想對當代社會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儒家基于性善論,主張通過道德來管理國家事務,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道德管理原則,如仁愛原則、和諧原則、惠民原則和教化原則等。道德管理(德治)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較之法治其“成本”相對要低;二是因為其可以觸及人的内心與靈魂,更具有長效性。許啟賢認為,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用政治、禮治、經濟等手段外,還應該用生态倫理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家在生态倫理方面提出的許多寶貴思想。這些思想主要有:在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上,推崇“天人合一、萬物并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土地問題上,提倡“土地為本”和“地德為首”,要因地制宜并“盡地力之教”;在水和森林問題上,倡導“儆山澤”“養山林”,禁止濫捕亂伐,維護生态平衡;等等。這充分體現了許啟賢作為一個倫理學者較早的生态倫理自覺,也表現出他對人類發展命運的深切關懷。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倡導
許啟賢在倫理學研究中的最大特點就是關注現實問題。自我國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大建設任務以來,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過的許啟賢對此有着獨特的學術敏感性,率先展開較為系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究。
許啟賢非常注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研究。通過研究各國思想家、文明理論家的文明理論,比較他們的基本觀點,他認為,在當今世界的文明論中,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論是最正确、最科學的文明論。第一,文明是個曆史的概念。馬克思、恩格斯用正确的曆史觀研究人類文明發展。在他們看來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發展史。第二,從文明的本質來看,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的成果。實踐活動不僅使人類創造了文明也推動着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這也就決定了文明也是社會的品質,文明是社會的文明。第三,文明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可以說是社會各方面進步的總和。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是物質文明,社會的精神生産和精神生活也得到發展的這方面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第四,人類文明發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主要有兩條:在階級社會文明隻能在階級矛盾和對抗中向前發展;文明是從低級向着高級發展的。
許啟賢還注重文明的比較研究,特别是對湯因比的文明觀有過系統研究。湯因比是英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家、文明史評論家。在湯因比看來,每一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生命史,都各自經曆了起源、生長、衰落與解體四個階段。湯因比在給人們虛構了一個文明史的圖式後,又系統講述了關于文明的起源、文明的生長、文明的衰落和文明的解體。從他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自始至終宗教是一條主線。湯因比在論述文明生長時,提出了一個玄而又玄的“超人”理論。他認為原始社會一直處于“靜止狀态”,而文明社會卻一直處在有力的運動中,是因為有了少數具備創造性能力的“超人”。由此可見,湯因比的文明史觀是比較雜亂、缺乏科學根據的,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英雄觀和曆史神秘主義的色彩。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許啟賢也看到了湯因比文明論中的“合理因素”。如,湯因比不僅批判了“歐洲文明中心”,而且充分肯定了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與價值;又如,湯因比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各國文明,取長補短,客觀上有利于人類文明共同發展。
許啟賢在文明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構想。“所謂精神文明,就是人的意識、思維和心理方面的文明,是社會意識形态和社會心理方面的文明,或者說是和物質文明相對應的精神領域的文明。”精神文明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社會心理、具有各種理論形式的意識形态、精神文明活動的設施和成果。許啟賢鮮明提出了精神文明諸多特征:精神文明内容豐富且結構複雜,精神文明是人類的智慧成果,精神文明和社會每個人都是緊密相關的,精神文明要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等等。
許啟賢特别強調堅持用共産主義思想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為共産主義思想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無産階級和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标和綱領。用共産主義思想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的理想。理想是鼓舞人們前進的重要精神支柱。無産階級革命者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有着崇高的、科學的共産主義遠大理想,有着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目标。二是共産主義道德。共産主義道德是人類曆史上最革命、最進步的無産階級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準則,是建立在科學的共産主義世界觀基礎上的,是在反剝削、反壓迫、為建設社會主義和最終實現共産主義而鬥争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最崇高的道德。三是紀律。紀律也是精神文明一個很重要的内容。無産階級的紀律是建立在高度自覺性基礎上的紀律,是無産階級提高自己戰鬥力并取得革命勝利的保證。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強調共産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紀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