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楊雲飛: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03
作者簡介:楊雲飛,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Areas of specialization)為德國古典哲學(以康德、黑格爾為主)、德國現代哲學、西方道德與政治哲學;興趣領域(Areas of Competence)包括西方近代哲學、心靈哲學和中西比較哲學。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29_5767288.shtml
自1781—1790年間“三大批判”問世以來,康德的哲學革命在現代哲學乃至現代學術發展曆程中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梁啟超将康德定位為“近世第一大哲”,雖不合“文無第一”之說,卻自有其道理。這從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可見一二。
按照其本人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著名表述,康德哲學所要解答的疑難問題有三個:我能夠認識什麼?我應當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在書信和講座等其他場合,康德進一步把這些疑問概括為一個總問題:人是什麼?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如果我們用一條線索把這些問題貫穿起來,那就是對因果性的探索。更準确地說,是對自然的因果性和自由的因果性這兩類判然有别的關系及其相應領域的探索。康德的追問和探索有一種深沉的人文關切作為其動力。這種關切在康德為《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增補的開篇題辭中得到了清晰表達:“奠定人類福祉和尊嚴的基礎。”這是康德畢生哲思的根本旨趣。問題在于:為何人類的福祉和尊嚴需要奠基?又當以何種方式奠基?
自1500年前後開始,以文藝複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等重要事件為契機,現代世界逐漸形成。科學與哲學的革命,技術與工業制造能力的突飛猛進,與殖民和貿易相伴随的經濟全球化,現代主權國家的成型與競争,逐步塑造了今人熟悉的世界。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現代世界的成就都無與倫比。就現代人的自我理解而言,最本源的靈感和最重大的挑戰都來自現代科學世界觀。有的科學史家以“世界圖景的機械化”描畫這種世界觀,是極為妥帖的。世界圖景的機械化,是一個改變人類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非同小可的事件。如果說西方傳統基督教教義觀照下的世界内在地秉有救贖的目的,由此可以安頓人類靈魂,那麼現代科學視域下的世界則是可借數學語言進行表現的、由冰冷的物質微粒構成的自然之總體。
現代科學視域下的世界是一個機械自然物的總體。其中,一切都按照鐵一般的自然規律運行,都可被納入自然因果鍊條,并可被量化地解釋和處理。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當然也不能例外。如休谟所言,風吹葉落和所謂人的“自由”行動,并無二緻。但如果一切真的隻是自然因果鍊條上的一環,人在根本上就與一個“旋轉烤肉叉”(康德語)沒什麼分别。這是康德面對的現代人的根本境遇:在掃蕩一切的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潮流中,人被徹底地物化,如同物品可以被精确地計量和估價。就其完全可被量化地計算而言,人沒有高于物的特殊尊嚴。18世紀法國啟蒙哲人關于人是動物乃至植物的宣告,即是明證。
以上隻是康德面對的現代人的精神困境的一面,或精神生活的一個選項。另一個選項,則是回歸或固守傳統信仰。後一選項的好處顯而易見:一個作為信仰對象的超越的存在者,已經規定好了萬物的價值次序,安排好了人的位置和歸宿;靈魂最終得救就是生活的至高意義。以信仰的名義,人類的特殊價值似乎得以保全。在早期現代,借助教會的權威和政治力量的背書,信仰的要求被強化,甚至到了不惜拒斥啟蒙、貶抑科學的地步,以至于最終陷入蒙昧和迷信。但人若隻是服從權威的訓誡,缺乏自主性,同樣會喪失尊嚴。
如果接受“世界圖景的機械化”,擁抱現代科學及其帶來的進步,似乎意味着接受人的物化和超越性信仰的缺失;回歸傳統信仰,卻又意味着蒙昧。康德批評前者為“不信”,而将後者歸為“迷信”或“狂信”。這正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兩難。難道在知識和信仰之間,我們隻能二選一?稍早于康德的理性派哲學,似乎提供了某種出路:同等地接受理性和信仰。理性派認可科學與理性的權威,但拒絕停留于經驗層次,而是要建立理性的心理學、宇宙論和神學;理性派又想保全信仰,這在目标上與教會類似,但方法上不同于教會,即不是以啟示和訓導确立信仰,而是以理性論證信仰。問題在于:理性派将一切對象等量齊觀,将概念辨析和邏輯推論方法同等地運用于其上,包括上帝和靈魂等超越對象,而未考察這種思維方式是否合理。這使理性派哲學流于獨斷,不足以走出困境。這時,康德出場了。康德的答案是:既要知識,也要信仰,兩者不可或缺;要在兩者之間劃界,不可采納同一種考察方式将兩者等量齊觀;在兩者之中,必須把優先性賦予信仰,亦即“懸置知識,以便為信仰留出地盤”。
康德完全認同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之偉力,主張嚴格科學的對象必定可納入量化計算,并可被經驗充實和驗證。不僅如此,康德還闡明了知識的普遍必然性之源,亦即主體的先天認知形式。人們通常以“人為自然立法”或“知性為自然立法”刻畫康德這方面的工作。就此而言,康德可以說是現代科學世界觀熱忱的擁抱者和深刻的建基者。同時,他将知識适用的範圍限制在現象世界。更為重要的是,他通過揭示二律背反等人類理性的超越運用導緻的幻相,論證了存在知識無法通達的領域,如自由之域。自然因果性的規定不适用于後者。康德對于現代科學之限度的揭示,可視為一種防禦機制,為道德和信仰保留了空間,使之免遭量化計算式思維的侵蝕。
在超越自然的自由之域,康德着力論證人作為理性存在者的尊嚴。康德主張,人的自由之實現,在于以純粹實踐理性的法則規定自身。這種自我規定,即是自律。道德的根本就在于自律。人越是自律,其道德與自由的實現就越充分。正是在追尋德性的努力中,人的尊嚴得以彰顯。基于自律能力的道德人格本身構成基本的尊嚴主體。這是康德哲學更為積極建構的部分,或可稱之為“理性為自身立法”。道德建基于理性的能力與法則,本身是自足的。但康德注意到,當我們把幸福納入考慮時,理性又會要求我們接納上帝和靈魂等公設,将其視之為真。畢竟,道德與幸福的協調一緻并非僅靠人力即可達成。
對康德來說,劃界至關重要。讓自然的歸自然:知識或科學的效力就停留在現象處;讓自由的歸自由:道德與信仰實現于超越的本體之域。在現代機械世界圖景中,這可能是為人的自由和尊嚴保留空間最可行的方式了。畢竟,如果往“唯獨科學”的方向走一步,那麼人與物之間的界限就難以保持,人的尊嚴就不再有獨特的存身之所;如果堅持信仰至上,則将重歸蒙昧,同樣無法确立人的尊嚴。一種中間道路,可能是康德哲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其最大特色。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何康德哲學以各種二元論著稱,為何康德特有的思想姿态似乎是“走鋼絲”。
如果說在現代世界中如何安身立命始終是我們不得不回答的問題,那麼康德可能給出了很值得深入探究的一種答案。當代人似乎面對着更為複雜的世界,結合康德時代尚未彰顯、在當前已然席卷一切的消費主義傾向,幾乎成了當代人世界觀内在的預制要素。在這一點上,康德在知識與信仰之間保持恰當張力的努力,依然值得每一個不願随波逐流的人關注。就此而言,康德是我們的同代人,其思想是任何嚴肅的思想者的靈感源泉之一。今年是康德誕辰300周年,世界各地有衆多的學者和公衆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哲人,而最好的紀念可能就是秉承康德的根本關切:“奠定人類福祉和尊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