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出版社】周祝紅著作《美與藝術欣賞》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19
書 名:《美與藝術欣賞》
作 者: 周祝紅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7月
/ 内容簡介 /
本書是一部西方審美思想史,首先揭示“美”的内在結構:美本身、美感、藝術諸層面;其次,展現“美”的結構作為有生命的整體,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時代背景中所呈現的曆史形态;最後,結合藝術作品分析,概括出西方藝術風格和欣賞趣味上的時代特點,西方美學史,是為了提高我們的美學修養。美學修養不同于藝術修養或文學修養,是必須把思想提升到哲學形态,哲學形态強調概念範疇的内在結構和演進邏輯,而思想的邏輯背後蘊含着時代精神和審美傾向和風格的變遷,這使得思想具有強大的穿透力。美學修養的提升我們在被一個個具體藝術作品打動的時候,不僅能沉浸其中,還能夠反思到自己的感動屬于審美的那個層次和類型,可以突破個人感性的限度,與全人類所有可能的審美感受對話共鳴,我們的心靈由此細膩而遼闊。
/ 作者簡介 /
周祝紅,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研究領域:科學思想史、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美學。
/ 前 言 /
給本科生講授核心通識課“美的曆程”已有10年,每次的教材都是采用鄧曉芒先生的著作《西方美學史綱》。正如鄧曉芒先生所說,“美學史是哲學形态的審美意識史”,哲學形态展現為純粹思想的知識體系,具有思想的建築結構以及前後一貫的内在邏輯,因此不同曆史時期的美學思想不是彼此獨立不相關聯,而是具有邏輯演變關系,作為哲學形态的西方美學史就呈現為“關學範疇的演進史”,即邏輯與曆史相一緻,可稱之為“曆史感”。在教學中,同學們感到最難的是建構審美觀念的内在邏輯,把握“曆史感”,95後、00後的青年學生普遍缺乏理性哲學的思維訓練,直接閱讀鄧先生的著作非常困難,常常是每個字都認得,但每個語句都讀不懂。而筆者的工作是盡可能深入淺出,讓鄧曉芒先生已經完成的思想建築術以及審美範疇的邏輯演進更為清晰地呈現。可以說,古希臘、中世紀和近代部分梳理幾乎完全源于鄧先生的工作,那是西方美學思想的根與主幹;隻是在現代與後現代部分,本書無法面面俱到,隻選擇幾位最具代表性的美學家加以拓展。
學習西方關學史,與“曆史感”同樣重要的是“真切感”。審美與情感直接相關,“真切感”是說藝術作品真的打動了你,是一種“自由感”。可是審美鑒賞不能在這裡停下來,而是要進一步反思,我們的心弦為什麼被撥動了,心靈的共鳴是如何産生的,這種共鳴屬于人類精神的哪個維度,屬于人性的哪個層面,進而最大限度地拓展我們的精神世界,與全人類的情感相互溝通交融,這隻有将“曆史感”與“真切感”融彙在一起才有可能實現。好在95後、00後的同學們并不缺乏“真切感”,隻是感動他們的作品大多并不是公認的“古典名著”或者“偉大作品”,而且藝術作品的形式也多是現當代的音樂、舞蹈、影視、動漫甚至是遊戲和數字藝術(如人工智能作品),所以作品鑒賞的大部分是應同學們的要求所做的賞析,也有一部分是同學們的習作,筆者隻是稍加删改與評論,得到同學們的授權,呈現于附錄并署名。
讀到同學們的優秀習作,是老師難得的幸福時光,常常為同學們的豐富、細膩、深邃和真情感動落淚。這裡也隻能選擇很少一部分,更為遺憾的是,原本設想用二維碼分享視聽作品,但因版權所限,沒能在書中呈現。
最後要特别說明,在寫作過程中,筆者再三研讀了彭富春先生的《哲學美學導論》及《論中國智慧》,深受啟發。彭富春雖然深知中國傳統思維的特質不是理性與邏輯,而是經驗和直觀,中國審美的最高境界——儒家禮樂、道家逍遙無為、禅宗心靈頓悟的瞬間,都傾向于消解文字,傾向于不可言說,那是我們生命的底色,但他堅持讓關學說中文,在不可言說的地方言說,給經驗性的思想穿上理性的外衣。他清晰地呈現了中國美學思想的建築結構,讓古今中外美學思想相互傾聽、相互唱和的,在深刻體察當代人類命運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關學思想:美是道、技、欲的遊戲。畢竟我們學習西方美學,不是為了知道那些美學家給關下過何種定義,而是為了建構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關學大師的牽引,與青春華年的同學們相伴,共同經驗“關的曆程”,忍不住贊歎:真美呀,請停一下!
周祝紅
2023年12月24日
/ 圖書目錄 /
導論 美的規定
第一章 古希臘理美學
第一節 文化土壤
第二節 前蘇格拉底:美在和諧
第三節 柏拉圖:美在理念
第四節 亞裡士多德:有機的整一
第二章 中世紀神學美學
第一節 奧古斯丁:美的忏悔
第二節 托馬斯·阿奎那:感的求索
第三節 但丁:從神的美到人的美
第三章 近代人本美學
第一節 文化土壤
第二節 康德:真與善的拱心石
第三節 席勒:人的完滿實現
第四節 謝林:以有限的形式表現出的無限
第五節 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顯現
第四章 現代“存在”美學
第一節 文化土壤
第二節 胡塞爾:在可理解的對象面前的自我發現
第三節 尼采:生命的豐盈
第四節 海德格爾:真理的顯現
第五節 馬克思:勞動創造美
第五章 後現代“解構”美學
第一節 維特根:語言遊戲
第二節 索緒爾:能指與所指
第三節 德裡達:獨步深淵
第四節 視野轉換與交融
附錄 作品鑒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