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周可:《資本論》“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多維解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2-03

摘要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章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與前面的章節有顯著差異,以至于很多研究者視其為《資本論》第一卷中的“異類”。從曆史角度來看,這一章曾一度被第二國際理論家所忽視,但自20世紀以來,國内外研究者對“所謂原始積累”章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包括發生學解讀、哲學解讀和政治學解讀等,從不同維度挖掘這一章的豐富内涵。這些解讀表明,深入研究“所謂原始積累”章不僅有助于拓展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深化對馬克思曆史哲學理論和方法的理解以及重新思考馬克思的政治思想,而且還揭示了“所謂原始積累”章是《資本論》第一卷這一“藝術的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異類”特質蘊含着深意。

關鍵詞《資本論》;原始積累;馬克思;第二國際


作者簡介:周可,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文章來源:《學術論壇》2024,47(05)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與前面的章節有顯著差異。正如馬克思所述,《資本論》第一卷主要是在一種類似于物理學實驗的純粹形态下研究“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及和它相适應的生産關系和交換關系” 1 ,書中大量出現的英國工廠場景僅作為理論論證的實例。然而,在“所謂原始積累”章中,馬克思卻是以英國作為主要考察對象,論述了用暴力的方式剝奪農民等直接生産者的生存資料和生産資料,從而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曆史過程,進而解答了資本起源的方式和本質等問題 2 。因此,該章可被視為對資本主義起源的曆史探讨。用恩格斯的話來說,這是“關于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的經濟研究和曆史研究” 3 。此部分與《資本論》前面的章節在叙述風格和理論邏輯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别,以至于美國學者詹姆遜認為,“應該把《資本論》最後的這一部分看作一個自身完整的獨立實體,一次比特定話語陳述内部的話題轉換更明顯的斷裂(無論它獨立開來之前在整個作品中顯得多麼異類)” 4 。從曆史角度來看,“所謂原始積累”章曾一度受到第二國際理論家的忽視,但随着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當代資本主義批判的深入,許多研究者逐漸開始重視這一章,并從發生學、哲學和政治學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解讀。在思想史和學術史視角下研究《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不僅有助于揭示馬克思原始積累理論的豐富思想内容,而且有助于全面把握《資本論》第一卷作為“藝術的整體”的價值。


一、第二國際理論家對“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忽視

盡管《資本論》第一卷早在19世紀末就被歐洲大陸的社會主義者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但這并不意味着該卷的所有章節都受到了同等程度的關注和重視。當第二國際理論家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資本論》思想時,《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就受到了明顯的冷落。盡管考茨基、梅林和盧森堡分屬第二國際的不同派别,但均未意識到“所謂原始積累”章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考茨基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中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曙光”為題,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馬克思與自由派曆史學家關于原始積累曆史的不同觀點。然而,他隻是用通俗簡略的語言轉述了“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基本内容,卻沒有展開深入的分析。該書的俄譯本編者因此批評考茨基,認為他把包括“所謂原始積累”章在内的一些段落“講解得極為平淡無味” 5

梅林在《馬克思傳》中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來介紹《資本論》三卷本的寫作過程、主要内容及其曆史境遇。然而,他在概述《資本論》第一卷的内容時,直接從資本主義積累規律跳轉到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向部分 6 ,實際上跳過了“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大部分内容。這一省略主要源于梅林對馬克思所發現的剩餘價值規律的高度重視,他認為這是《資本論》的主要理論貢獻。梅林曾明确指出:“價值規律以及馬克思從這一規律推演出來的工資和剩餘價值的規律,換言之,即對雇傭勞動的産品如何在沒有暴力和欺騙的情況下自然地分為工人的微薄的生活費和資本家的不勞而獲的财富這一事實所做的說明,——這就是《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内容。這一卷的偉大曆史意義就在于,它闡明了隻有消滅勞動力的出賣即雇傭勞動制度,才能消滅剝削。” 7 顯然,在梅林看來,省略“所謂原始積累”章中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曆史叙述,并不會損害剩餘價值規律的科學性,也不會影響《資本論》第一卷的完整性。

盧森堡是第二國際中傑出的經濟學家及《資本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國民經濟學講稿《國民經濟學入門》中,她詳細考察了商品生産的産生及曆史發展,區分了單純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生産的差異,并對此前國民經濟學家及19世紀前半葉社會主義者将兩者混淆的觀點提出了批評。然而,關于如何從商品生産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産(即資本主義起源問題),盧森堡卻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通過比較單純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與資本主義生産中的财産不平等現象,盧森堡提出了一個與資本主義起源相關的問題:“今後的問題應該是:在商品經濟和按照成本來交換商品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又如何可能呢?” 8 遺憾的是,在這部講稿的現存内容中,盧森堡并未深入探究這一問題,而是轉向了對資本主義生産的工資規律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

筆者認為,第二國際理論家對《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忽視,并非受限于他們的理論水平,而是與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陣營所面臨的曆史任務相關。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後,第二國際理論家承擔起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西歐各國工人運動的曆史重任。為了完成這一使命,他們主要開展了兩方面的理論工作。一是在工人階級中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形式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尤其是《資本論》第一卷的基本原理,由此提升工人階級的理論素養,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其中,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和梅林的《馬克思傳》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結合豐富的曆史資料,簡明扼要地概述了《資本論》第一卷各章節的内容,幫助廣大工人階級和革命家迅速掌握《資本論》的主要思想,在當時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梅林的《馬克思傳》則采用曉暢易懂的語言,塑造了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形象。梅林曾明确表示:“這本書應該寫得至少使文化程度較高的工人覺得通俗易懂,但也萬萬不可篇幅過大。” 9 二是以《資本論》為主要思想資源,從理論上闡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系列新變化,探索工人運動策略與社會主義道路。面對這一時期西歐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工人運動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征,第二國際理論家内部産生了明顯的分歧。其中,既有伯恩施坦針對現代信用制度、通訊系統、商業統計與情報系統以及工業家組織的确立與完善等變化所提出的改良主義主張以及由此引發的激烈論戰,又有希法亭、考茨基、布哈林、盧森堡和列甯等圍繞資本集中與壟斷趨勢的加劇、經濟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金融資本統治地位的确立、殖民擴張的加劇、國際競争的激烈與國内矛盾的激化等現象所展開的關于帝國主義的争論。從這些論戰與争論的内容來看,第二國際理論家主要基于《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趨勢來構建理論,而考察資本主義曆史起源的“所謂原始積累”章不可避免地處于他們視野的邊緣。


二、“所謂原始積累”章的發生學解讀

不同于西歐主要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者,第二國際理論家在資本主義已經确立并得到充分發展的曆史條件下運用和發展《資本論》學說,因而對剩餘價值規律頗為重視。以列甯為代表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在考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時,還注意到原始積累問題的重要性。列甯指出:“必須把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資本積累同所謂原始積累區别開來。原始積累是強迫勞動者同生産資料分離,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侵占公有地,實行殖民制度、國債制度、保護關稅制度等等。” 10 在一些評論文章中,列甯還使用“原始積累時代” 11 和“原始積累時期” 12 來描述俄國農奴制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形成時期,強調俄國農村生活的一切基礎所遭遇的強烈破壞,并譴責資産階級的野蠻貪婪行徑。由此,在馬克思主義陣營内部,《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成為從曆史視角出發探讨資本主義本質和當代發展的重要文本依據,并形成了兩條主要的發生學解讀路徑。

一是從資本主義的起源入手考察其本質。從西歐曆史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無疑是從封建主義的母體中孕育而生的。因此,資本主義的起源問題實質上是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問題。一般認為,斯密的《國民财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建構了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商業化模式 13 。根據這一模式,人們從人性中“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傾向” 14 出發,通過分工和貿易活動的不斷發展,逐漸促進了市場的擴大以及經濟生活的商業化,并通過資産階級革命實現了與封建社會形式的決裂。在馬克思主義陣營内部,圍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中建構的資本主義起源模式與斯密模式之間的關系問題,曾引發兩場激烈的争論。第一場争論是多布與斯威齊之間的“轉型之争”。多布等人認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鬥争促使小商品生産擺脫了封建主義的枷鎖,進而推動了封建主義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興起;而斯威齊則主張貿易的擴大為封建主義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的出現提供了條件。第二場争論源自布倫納的《前工業化時期歐洲的農業階級結構與經濟發展》一文。布倫納批評了早期的解釋框架,認為用預先存在的資本主義特征來解釋資本主義起源的做法造成了循環解釋。他強調英國特定社會條件下的階級鬥争對資本主義起源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在馬克思早期曆史唯物主義著作(如《德意志意識形态》《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主張類似于斯密式的過渡理論,即強調生産力的變革推動分工的發展,進而引發階級和财産關系的變革。然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認為财産關系是生産的前提和基礎,而非其産物。“隻有當直接生産者依賴市場、服從競争,并有必要促使生産效率最大化以便在市場中存活下來之時,他們才會嘗試系統地通過專門化、積累和創新來降低成本;也隻有當直接生産者能自由地結合各項因素并以營利為指揮棒,才能有望構建一個具有内在效率和創造力的、由依賴市場和具有競争性的經濟行為人組成的經濟體系。” 15 《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意義就在于,它為馬克思的第二種過渡理論提供了全面的分析和翔實的論據。原始積累導緻直接生産者與自己的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相分離,“這都是資本主義财産關系全部出現的先決條件” 16 。遵循布倫納的研究思路,伍德也認為,馬克思關于原始積累的解釋框架延續了作為财富的“資本”與作為具體社會關系的“資本”之間的區别,強調資本主義的前提條件是社會産權關系的轉型,其實質在于:“不論财富的積累是源自公然的盜竊、帝國主義掠奪,還是商貿收益,甚或商貿收益中對勞動力的剝奪,其本身并不構成資本,也不會産生資本主義。” 17 伍德在深入研究英國資本主義起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研究資本主義起源的意義在于揭示資本主義體系的性質,即資本主義并非人性演進的必然結果,而是某種獨特曆史條件下的本土化産物,它自誕生之日起就蘊含着内在的自我矛盾。總之,“資本主義的起源揭示了資本主義最核心的秘密” 18

二是從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發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特征。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是在論述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之後探讨原始積累問題。在他看來,如果說資本積累是剩餘價值轉變為資本的資本主義生産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是以資本家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的,那麼,資本的積累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 19 ,而原始積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的起點,就是跳出這一循環來認識資本主義的重要抓手。由此而引發的問題是,原始積累所伴随的血腥、暴力和掠奪是否同樣适用于資本積累過程?它們是不是資本主義的普遍特征?佩羅曼認為,從馬克思的分析來看,似乎原始積累從資本主義建立起就結束了,而有時候原始積累又似乎更多的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 20 。以哈維為代表的學者主張,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條件,卻忽視了持續存在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通過剝奪而進行的積累。哈維指出,由于利潤率不斷下降、工人失業率上升、生活惡化,資本主義生産必然出現過度積累危機的趨勢。也就是說,“過度積累”是指由于勞動力、市場、資源、技術或其他限制,資本家可支配的過剩資本無法找到出路的狀态 21 。為了給剩餘資本創造利潤的條件,資本主義采取了時間延遲和地理擴張的特殊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野蠻掠奪行為始終存在。為了與馬克思所說的原始積累相區分,哈維将這一類掠奪行為定義為“剝奪性積累”,強調過剩資本可以不通過生産過程而直接占有剩餘價值。“剝奪性積累所做的是以極低的價格(在某些時候甚至完全免費)釋放一系列資産(其中包括勞動力)。過度積累的資本能夠抓住這些資産,并迅速利用這些資産進行赢利活動。” 22 例如,英國在社會住房、電信、運輸等方面的私有化、降低原材料的價格以及對現有資本财産和勞動力進行貶值等;美國則通過國家幹預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有計劃地推行私有化、制造區域性危機、迫使他國貨币貶值等,從而确保既實現剝奪性積累,又避免普遍的崩潰。這樣,哈維就從資本積累的邏輯出發,運用剝奪性積累的概念,揭示了美國資本主義的新帝國主義性質。他指出:“‘新帝國主義’似乎隻是在重複已經逝去的帝國主義,盡管時間與地點均已完全不同。” 23

與哈維相似,費代裡奇也認為原始積累過程的暴力掠奪貫穿于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的每一個階段。不僅如此,她還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進行考察,認為原始積累對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勞動力生産造成了一系列變化,包括迫使婦女的勞動和生育功能從屬于勞動力的再生産,新的父權制秩序的構建基礎是把婦女排除在雇傭勞動之外,無産階級身體的機械化以及将婦女的身體變成生育新工人的機器 24 。她的《凱列班與女巫:婦女、身體與原始積累》一書通過研究16—17世紀的獵巫現象,揭示了歐洲和新大陸對女巫的迫害與同一時期原始積累和近代無産階級形成的緊密聯系。可見,雖然《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所論述的是15—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但是它從發生學的視角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和特征,啟發了西方左翼學者在當代語境下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等問題的探讨。


三、“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哲學解讀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指導他政治經濟學研究工作的理論基石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資本論》無疑是馬克思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考察資産階級經濟制度,進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重要理論成果。列甯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資本論》是對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論證。“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曆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 25 就此而言,由于“所謂原始積累”章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态的形成過程,構成了曆史唯物主義的組成部分。基于同樣的理由,“所謂原始積累”章成為人們從哲學視角闡釋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方法的重要文本。國内外學者從以下兩方面展開了哲學解讀。

一是挖掘“所謂原始積累”章所蘊含的曆史理論。在《讀〈資本論〉》的附錄《關于“理想的平均形式”和過渡形式》中,阿爾都塞從兩個方面探讨了“所謂原始積累”章的理論地位:一方面,它關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它涉及生産方式過渡的形式問題。阿爾都塞指出,雖然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序言中稱英國是資本主義的例證,但實際上,馬克思所分析的僅包含兩個階級以及完全受資本主義生産支配的世界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因此,“馬克思研究的根本不是典型而又純淨的英國的例證,而是研究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例證。這就是他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理想的平均形式’” 26 。也就是說,《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不是現實存在的英國資本主義,而是“‘内在本質上’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及這一‘内在本質’的規定” 27 。隻有從這一點出發(即把《資本論》的對象視為與現實相符的理論抽象),才能透過“所謂原始積累”章關于英國資本主義形成的曆史研究,把握其背後的曆史理論。這一理論就是“一種生産方式向另一種生産方式過渡的理論,也就是一種生産方式形成的理論” 28 。盡管“所謂原始積累”章及其經驗叙事并未涵蓋這一理論的全部内容,但是,馬克思向我們指明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不在于曆史的“經驗結構”,而在于作為生産方式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的曆史理論以及對不同生産方式的構成要素的闡釋。追随阿爾都塞的思路,巴裡巴爾通過解讀《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原始積累論述,闡發了曆史唯物主義關于曆史多樣性的理論。他指出,馬克思的原始積累論述探讨了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諸要素的獨立的、曆史的形成過程。“在馬克思分析的例子中,自由勞動者主要是通過土地結構的變化而形成的,而财富的形成則是商人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果,其運動發生在這些結構之外,在‘社會邊緣’或‘社會空隙’之中。” 29 這就不同于自由主義意識形态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中的結果(如勞動方式和法權形式)來追溯資本主義的起源。換言之,馬克思是從要素的層面而非結構的層面來思考生産方式的形成和過渡問題,從而揭示出這一事實:“資本主義結構的各個不同要素的形成的相對獨立性以及這種形成的曆史道路的多樣性。” 30

如果說阿爾都塞和巴裡巴爾對“所謂原始積累”章的解讀側重于原始積累過程的要素及其走向曆史發展多樣性的理論,那麼,德國學者寬特則試圖在《資本論》全書(尤其是“所謂原始積累”章)中發掘馬克思一以貫之的曆史哲學。在他看來,這一曆史哲學奠基于經驗基礎之上,其核心是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以及對象性的類本質構想。在《資本論》,尤其是在“所謂原始積累”章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分析假定了一種基于曆史哲學的階段模式 31

二是依據“所謂原始積累”章探讨《資本論》方法論的複雜性。與“所謂原始積累”章直接相關的方法論問題涉及如何理解“所謂原始積累”章與《資本論》中邏輯與曆史相統一以及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之間的關系。

20世紀60年代,中國學者圍繞《資本論》的方法論問題曾展開過一場讨論 32 。盡管大多數學者認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資本論》方法的概括,把邏輯與曆史相統一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視為貫穿于整個《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但持反對意見的學者以“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曆史叙述為例,證明《資本論》中存在不嚴格遵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進程,且邏輯順序和曆史順序不一緻之處。王亞南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并未将原始積累放在由小商品生産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産過渡的背景下來論述 33 。盡管這不符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但是有助于在理論上複制或再生産出現實的生産關系,并表達出資本主義社會總的辯證發展關系。沈佩林則将“所謂原始積累”章視為《資本論》中曆史叙述與邏輯進程完全相反的重要例證,即在邏輯上将資本積累的本質和一般規律放在前面,在曆史上卻把原始積累這個起源問題放在後面,并認為這是馬克思沒有照搬黑格爾的“邏輯與曆史相一緻”原則的表現,是馬克思方法的特點之一。究其原因,“如果不先闡明資本的本質,就不可能讨論它的起源和發生史” 34 。即便上述觀點的反對者也承認,“所謂原始積累”章并未完全遵循曆史的叙述順序,《資本論》的“邏輯與曆史相一緻”是就總體而言的,“包含着差别的一緻” 35

在這一問題上,蘇聯學者伊林柯夫的觀點值得關注。他通過重新闡釋馬克思的抽象與具體概念,試圖将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以及邏輯與曆史相一緻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并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方法是具體的,“每次都是談論具體對象的具體曆史” 36 。在伊林柯夫看來,馬克思把具體規定為多樣性的統一,即把對象理解為某一體系、總體中的現象及其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從生動的直觀進到抽象思維、從表象進到概念的過程。遵循這一方法而形成的邏輯研究方式能夠清晰地揭示對象在成熟發展階段的結構、屬性和形式,這是從曆史過程的結果出發進行的理論分析,也就是“具體的曆史主義原則” 37 。伊林柯夫指出,就原始積累問題而言,資産階級經濟學家的詭計實質在于“把創造資本産生的曆史前提的曆史當成了資本本身這種具體曆史現象的曆史” 38 ,而馬克思則明确區分了集中占有生産資料這一曆史前提與無償占有工人的剩餘勞動這一具體曆史事實,認為後者才是資本的真正開端。因此,“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意義不僅在于它體現了馬克思獨特的邏輯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曆史相一緻的方法)的統一,更在于它表明了馬克思正是運用這一方法成功揭穿了資産階級經濟學家的詭計。


四、“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政治學解讀

衆所周知,馬克思始終關切工人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積極投身工人運動。1848年歐洲革命前後,馬克思不僅參與了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改造工作,還支持英國憲章運動的左翼力量,創立且領導了國際工人協會。在寫作和修訂《資本論》期間,馬克思始終在工人中開展實際工作,并與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錯誤思潮展開鬥争。在國際工人協會内部,馬克思面臨着法國的蒲魯東主義者、德國的拉薩爾主義者、英國的工聯主義者以及以巴枯甯為首的無政府主義者的質疑與挑戰。作為一部旨在為工人階級解放和社會主義運動提供思想武器的巨著,《資本論》不可避免地要駁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錯誤觀點,回應19世紀社會主義争論中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從19世紀的政治運動乃至社會主義思想争論出發,探讨馬克思思想的政治意義,解讀《資本論》中的政治理論,已成為英語世界馬克思研究的一大趨勢。一方面,有學者根據馬克思在19世紀上半葉實際參與的政治活動來解讀《資本論》及其政治意義,“這意味着我們可以把《資本論》第一卷的論述放入述行性(performativity)的框架之中,使政治經濟學的術語——商品、貨币、資本——除了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被重複使用的現實和其他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正是用政治經濟學的術語來進行理解的)在實際活動中被使用的現實之外,沒有其他别的現實” 39 。另一方面,有學者則結合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思想争論,解讀《資本論》相關觀點的政治内涵和理論價值。具體而言,通過從以下兩個方面的政治解讀,深化了對“所謂原始積累”章的認識。

一是“所謂原始積累”章的部分内容受益于馬克思與英國憲章運動左翼領導人瓊斯的交往。馬克思曾經稱贊瓊斯是“一個最有才幹、最徹底、最堅決的憲章派” 40 。1849年移居倫敦後,馬克思與瓊斯在政治和新聞領域有過密切交往和深入合作。德拉波指出,瓊斯強烈反對英國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始終對殖民地的受壓迫人民抱有同情。這一時期,瓊斯在反殖民主義、印度和蘇格蘭問題上的看法影響了馬克思,促使馬克思在1850年代初轉向了多線性的曆史觀 41 。1853年,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文章,叙述并評論了蘇格蘭蓋爾居民破産和被剝奪的曆史。他指出,蘇格蘭“圈地”過程的實質是氏族的财産被強行變成了首領的、現代意義的私有财産,這一過程同樣發生在英國和愛爾蘭 42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論述農民被剝奪公有土地時,直接引用了這部分内容,稱之為英國對農民土地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剝奪,并在腳注中注明了其來源 43 。到了1854年,馬克思引用瓊斯在《人民報》的社論中發表的事實材料來說明愛爾蘭和蘇格蘭清掃領地過程中的殘暴行為 44 。這表明,在1850年代初期,馬克思與瓊斯的交往和合作不僅為《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的寫作提供了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馬克思曆史觀念的轉變。

二是在19世紀的思想背景中解讀“所謂原始積累”章,并重新闡釋馬克思的政治理論。羅伯茨指出,要理解馬克思的原始積累概念,首先要理解與之相關的資本積累或剝削積累概念。包括蒲魯東在内的19世紀大多數社會理論家都贊同聖西門派的觀點,認為資本積累及其伴随的剝削建立在暴力和欺詐的基礎上,因此是與封建剝削相似的、人對人的剝削。然而,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剝削的機制和動力來源于對勞動力市場的非人身支配,而不是地區壟斷者的人身支配。盡管馬克思所描述的原始積累過程中充斥着欺騙、暴力和剝奪,但他與聖西門派的觀點不同。馬克思認為,地主通過圈地和剝奪小農的土地來占有大量土地,從而為現代工人階級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資産階級則在這兩個階級之間興起,通過利用自由勞動力而獲得統治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扮演着資本的非獨立的代理人角色,而不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和資産階級的寄生蟲;國家通過推行稅收、關稅和殖民政策,強制執行資本迫切需要但卻無法獨自完成的剝奪任務。總之,原始積累之所以是資本的前史,并非因為資本或資本主義在曆史上起源于它的暴力和偷竊行為,而是因為借助國家而施行的暴力和偷竊行為為資本或資本主義的形成創造了前提 45 。通過重新解讀包括“所謂原始積累”章在内的整部《資本論》第一卷,羅伯茨進一步建構了馬克思的免于非人身的客觀支配的自由觀和作為資本的仆從式代理人的國家理論 46 。海因裡希在導讀三卷本《資本論》時也強調國家在原始積累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他看來,馬克思以英國為例所論述的原始積累,實際上是自由工人曆史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并非通過市場而形成的,而是國家積極且持續幹預的結果,“國家當時必須持續而且直接地幹預,從而實現和促進資本主義生産方式” 47

在國内學術界,對《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政治闡釋,主要是在政治哲學的研究框架内進行的。在以《資本論》為主要文本深入探讨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正義問題時,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批判意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和原始積累的論述分别批判了資本主義非正義實質的現實表現和曆史前提,但比較而言,基于資本積累過程的資本主義非正義論證具有更強的理論說服力 48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馬克思不是從曆史的角度、以資本主義開端的剝削與暴力來論證其不正義性,而是主張資本主義不正義是因為它具有必然滅亡的曆史趨勢,卻試圖通過将原始積累這一前提曲解為發展環節,企圖使自身成為一種永恒的生産方式 49

可見,無論是考察《資本論》第一卷所蘊含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還是探讨依據這一理論所形成的政治經濟學方法,“所謂原始積累”章都是國内外學者無法回避的重要章節。正是通過對“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深入解讀,人們打破了長期以來對馬克思曆史理論的線性理解模式,從而形成了對《資本論》方法論的創新性闡釋。


五、“所謂原始積累”章的“異類”深意

學者們對“所謂原始積累”章的态度和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時代變遷和學術轉型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所謂原始積累”章在19世紀末受到冷落,而自20世紀以來逐漸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這兩個時期面臨着不同的曆史條件和任務。第二國際理論家立足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19世紀末技術、經濟和政治等領域出現的新趨勢和新特征,緻力于運用和發展《資本論》中的剩餘價值規律來分析業已成熟且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并探讨工人運動的策略。進入20世紀後,随着馬克思主義在包括俄國在内的東方國家乃至全球範圍内的傳播和發展,學者們開始關注資本主義制度在非西歐國家的擴張和确立過程,從而将馬克思的原始積累理論視為深入認識資本主義本質、特征和趨勢的重要理論資源與思想武器。“所謂原始積累”章所揭露和批判的資本關系形成過程中的暴力、欺詐和掠奪等現象,不僅貫穿于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而且滲透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諸多領域。另一方面,“所謂原始積累”章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還因為國内外學者對《資本論》的闡釋與研究日益突破了長期以來的傳統理解模式。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國内外《資本論》研究的一大趨勢是,既不局限于從政治經濟學的單一視角解讀《資本論》,也不滿足于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框架來理解《資本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所謂原始積累”章與《資本論》第一卷的其他章節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它才能成為人們超越成見、深化認識的突破口,從而受到重視。上述對《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章研究的思想史和學術史考察表明,對于全面理解馬克思思想和《資本論》文本結構而言,作為“異類”的“所謂原始積累”章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盡管“所謂原始積累”章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與前面的章節存在顯著差異,但它在拓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深化對馬克思曆史哲學理論與方法的理解以及重新思考馬克思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本主義批判方面,該章從曆史起源的角度切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有助于揭示其真實本質,尤其是與資本主義密不可分的非經濟強制背後所隐蔽的暴力掠奪;在哲學方面,對資本主義曆史起源的要素分析蘊含着曆史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理論,同時拓展了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方法論的闡釋空間;在政治思想方面,對英國原始積累問題的關注和探讨,不僅與馬克思當時的政治活動及他與19世紀社會主義思想家的争論緊密相關,而且為重新思考馬克思的國家理論等政治思想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也正因如此,“所謂原始積累”章絕非《資本論》第一卷這一“藝術的整體”中的缺憾或殘缺,而是從理論和方法上内嵌于這一整體的有機部分。如果真如馬克思所言,“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 50 ,那麼,經過馬克思精心構思、反複打磨的《資本論》第一卷無疑符合他心目中的“藝術的整體”這一标準。因此,“所謂原始積累”章與前面章節的顯著差異絕非出自馬克思的疏忽大意,而是他的刻意安排。在經馬克思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的法譯本中,德文版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與第二十五章“現代殖民理論”一起被歸入全書最後一篇,也就是第八篇“原始積累”。就此而言,“所謂原始積累”章的獨特内容和非傳統風格,并不能如詹姆遜所言,被視為《資本論》第一卷中的“異類”,而屬于阿爾都塞所描述的“具有哲學性質的空缺” 51 。對這些空缺的解讀能夠引導我們抵達馬克思思想的真正入口,進而發掘《資本論》的完整内涵及其批判價值。


腳注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 有日本學者通過對比《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以及《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和法文版中關于原始積累的論述,反對以“暴力分離”來解讀馬克思的原始積累理論,而是主張将《資本論》的視角與《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所揭示的勞動者與生産資料解體之後重新結合的視角相補充,見望月清司.馬克思曆史理論的研究[M].韓立新,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389-392。筆者認為,鑒于“所謂原始積累”章中關于征服、奴役、劫掠和殺戮的大量曆史論述,這一解讀并未從根本上動搖“暴力分離”說對原始積累的理解。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9-140.

4. 詹姆遜.重讀《資本論》[M].胡志國,陳清貴,譯.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74.

5. 考茨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M].區維,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俄譯本出版說明3.

6. 梅林.馬克思傳[M].樊集,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66.

7. 梅林.馬克思傳[M].樊集,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69.

8. 盧森堡.國民經濟學入門[M].彭塵舜,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213.

9. 梅林.馬克思傳[M].樊集,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

10. 列甯.列甯選集:第2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433.

11. 列甯.列甯全集:第20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3.

12. 列甯.列甯全集:第16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0.

13. 伍德.資本主義的起源:學術史視域下的長篇綜述[M].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

14. 斯密.國民财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16.

15. 布倫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新解[M].張秀琴,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56-357.

16. 布倫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新解[M].張秀琴,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57.

17. 伍德.資本主義的起源:學術史視域下的長篇綜述[M].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6:27.

18. 伍德.資本主義的起源:學術史視域下的長篇綜述[M].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6.

1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67.

20. 佩羅曼.資本主義的誕生: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種诠釋[M].裴達鷹,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20.

21. 禚明亮.大衛·哈維談資本的邏輯與全球金融危機[J].國外理論動态,2010(1):10-12,39.

22. 哈維.新帝國主義[M].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0-121.

23. 哈維.新帝國主義[M].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47.

24. 費代裡奇.凱列班與女巫:婦女、身體與原始積累[M].龔瑨,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3:3.

25. 列甯.列甯選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26. 阿爾都塞,巴裡巴爾.讀《資本論》:第二版[M].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32.

27. 阿爾都塞,巴裡巴爾.讀《資本論》:第二版[M].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34.

28. 阿爾都塞,巴裡巴爾.讀《資本論》:第二版[M].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35.

29. 阿爾都塞,巴裡巴爾.讀《資本論》:第二版[M].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331.

30. 阿爾都塞,巴裡巴爾.讀《資本論》:第二版[M].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330.

31. 寬特.卡爾·馬克思的曆史哲學[J].王興賽,李靖新弘,譯.現代哲學,2023(2):17-28.

32. 關于這場讨論的代表性觀點,見周可.王亞南與新中國《資本論》方法研究的開啟[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6):77-83;周可. 20世紀60年代的國内《資本論》方法争論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3(1):81-93。

33. 王亞南.《資本論》的方法[J].經濟研究,1962(12):19-25.

34. 見沈佩林.《資本論》中範疇的邏輯順序和曆史順序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1(2):45-56。無獨有偶,法國學者雅克·比岱在考察《資本論》的方法時,也強調結合具體問題來理解邏輯與曆史相一緻的方法,并認為“所謂原始積累”章關于曆史構成的多種要素的叙述表明,“隻有在闡述結構及其要素的定義後,才可能在最後呈現更早的事實”,見BIDET J. Exploring Marx’s Capital:philosoph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M]. Leiden:Brill Academic Pub,2007:173。

35. 馮子标,李德山.也談《資本論》中範疇的邏輯順序和曆史順序問題——與沈佩林同志商榷[J].晉陽學刊,1982(4):51-57.

36. 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M].孫開煥,鮑世明,王錫君,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186.

37. 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M].孫開煥,鮑世明,王錫君,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185.

38. 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M].孫開煥,鮑世明,王錫君,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185.

39. 卡弗.馬克思[M].劉建江,王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38.

4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93.

41. DRAPEAU T. Look at our colonial struggles:Ernest Jones and the anti-colonialist challenge to Marx's conception of history[J]. Critical sociology,2019(45):1195-1208.

4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69-576.

4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39.

4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9-254.

45. ROBERTS W C. What was primitive accumulation?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 of a critical concept[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2017(4):532-552.

46. ROBERTS W C. Marx's inferno:the political theory of Capital[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7:7,214.

47. 海因裡希.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資本論》導論[M].張義修,房譽,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176.

48. 楊雨濠.為何資本積累先于原始積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正義性的雙重批判[J].天府新論,2018(3):23-30.

49. 劉奕文.馬克思的資本原始積累理論及其正義思想[J].社會科學動态,2019(7):5-9.

5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51. 阿爾都塞,巴裡巴爾.讀《資本論》:第二版[M].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