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人民出版社】連凡著作《比較視域下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與诠釋路徑研究》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2-10

書名:《比較視域下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與诠釋路徑研究》

作者:連凡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  作者簡介  ——

連凡,湖北孝感人,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博士,兼任朱子學會理事等。研究領域包括宋元明清哲學、耶儒交涉、比較哲學、海外漢學、古典文獻學及日語論著翻譯等。發表學術論文及譯作百餘篇,獲2020年度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貢獻獎。已出版專著4部:《〈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建構與诠釋:〈宋元學案〉哲學思想研究》《思想與文獻:〈宋元學案〉綜合研究》《比較視域下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與诠釋路徑研究》,譯著2部:《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宋明哲學的本質》,主編高中國學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編中哲專業研究生教材《中國哲學史學科地圖》,并參與整理新編《朱舜水集》。


——  内容簡介  ——

宋明儒學作為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一直備受海内外學界關注,但其名稱與诠釋路徑尚待深入研究。本書梳理古今中外文獻,分析“宋學”“道學”“理學”等中國傳統宋明儒學概念與西方“Neo-Confucianism”及其中文翻譯“新儒學”概念的源流演變及關系,探讨明清耶儒交涉、漢宋之争(早期海外漢學)及現當代海外中國學的宋明儒學诠釋研究,指出“新儒學”概念從程朱理學(狹義)到道學(中義)再到宋學(廣義)的意義擴展體現了從宗教觀念、哲學義理到思想文化領域的诠釋路徑轉型。其中,宗教史、觀念史路徑關注信仰重建與觀念的現代意義,哲學史路徑側重哲學發展及其義理诠釋,思想史、文化史路徑則探讨思想交涉及其與政治文化的互動。近年來,經學、古典學、東亞儒學及比較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興起,強調跨學科視角。海内外宋明儒學诠釋路徑融合趨勢明顯,研究範式和立場從西方中心轉向中國中心,從一元轉向多元,推動學術研究不斷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現化轉化與跨文明對話。


——  本書目錄  ——

緒論

上篇 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與诠釋路徑

第一章 宋明儒學傳統名稱概念的演變及其關系

第一節 宋明儒學一般總稱概念的意義演變及其關系

第二節 宋明儒學特殊學派概念的演變及其與一般總稱概念的關系

餘論

第二章 “Confucius”“Confucian(ism/ist)”概念的源流及意義考辨

第一節 “Confucius”概念的源流及意義考辨

第二節 “Confucian(ism/ist)”概念的源流及意義考辨

餘論

第三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淵源與意義——以《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為中心

第一節 《中國哲學家孔夫子》與“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早期原型

第二節 《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的影響與“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思想史意義

餘論

第四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近代使用及其闡發——以新教傳教士與東亞學者為中心

第一節 近代入華新教傳教士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二節 近代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三節 近代西方學術界及東亞學者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餘論

第五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譯、流傳與闡發——以馮友蘭的學術生涯為線索

第一節 馮友蘭早年留學期間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二節 馮友蘭與中文“新儒家(學)”概念的使用及其流行

第三節 馮友蘭著作的翻譯及其用語的轉變

餘論

第六章 “New-Confucian(ism)”概念的源流及其意義——兼論其與“Neo-Confucian(ism)”概念的關系

第一節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淵源及其在近現代的使用

第二節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三種意義及其在當代的使用——兼論其與“Neo Confucian(ism)”概念的關系

第三節 “Modern(Contemporary) Neo Confucian(ism)”和“Modern(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及其關系

餘論

第七章 “新儒家(學)”概念的争議與普及

第一節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學)”概念的合理性争議

第二節 哥倫比亞學派與“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學)”概念的普及

餘論

第八章 “新儒家(學)”概念的意義演變與宋明儒學的诠釋路徑

第一節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學)”概念的意義演變與思想體系

第二節 宋明儒學的诠釋路徑及其思想立場

餘論

上篇小結

下篇 宋明儒學诠釋路徑的個案研究——以海外漢學、中國學為中心

第九章 艾儒略與中西性論思想的會通——以《性學觕述》為中心

第一節 中西性論思想的主旨及其會通

第二節 中西性論諸概念的诠釋及其比較

第三節 中西性論諸概念的本質及其會通的意義

第十章 伊藤仁齋的朱子學批判及其學術意義——以《太極圖說》與《通書》的诠釋為中心

第一節 伊藤仁齋、朱熹的《太極圖說》诠釋之比較

第二節 伊藤仁齋、朱熹的《通書》诠釋之比較

第十一章 島田虔次的近世儒學建構與陽明學诠釋——以《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為中心

第一節 近世儒學的精神特質與發展脈絡

第二節 王陽明及其後學泰州學派的思想精神

第三節 學術論争及其思想立場

餘論

第十二章 狄百瑞論儒家的自由主義傳統及其現代意義——以《儒家的困境》為中心

第一節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及其制度性困境

第二節 清代理學家的思想建構及其對傳統的維護

第三節 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與文明對話

第十三章 楠本正繼的宋明儒學史建構與诠釋——以《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為中心

第一節 宋明儒學的精神特質

第二節 宋明儒學的曆史建構

第三節 比較視野與哲學分析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文獻解讀

餘論

第十四章 岡田武彥的宋明哲學诠釋及其學術價值——以《宋明哲學的本質》為中心

第一節 宋明哲學的精神特質與體系脈絡

第二節 哲學思想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的诠釋路徑

第三節 理論創新與學術價值

第十五章 田浩的宋代思想史建構與诠釋——以《朱熹的思維世界》為中心

第一節 宋代思想史的建構及其問題意識

第二節 道學的理論層次與宋代思想史的诠釋

第三節 客觀的思想立場與多元的诠釋路徑

餘論

下篇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後記  ——

2020年上半年,我開始整理2017年立項的第1個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宋元學案》綜合研究”的書稿。中間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宋元學案》及宋明儒學研究中所涉及的“宋學”“道學”“理學”與“新儒學”(Neo-Confucianism)諸名稱概念的意義及其相互關系。剛開始隻是想引用學界成說,用一條簡短的注釋加以說明,但在查閱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海内外學者在此基本問題上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于是開始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寫作,從最開始數百字的注釋擴展到上萬字,最後竟至十餘萬言,不得不獨立出來成為一部書稿。這就是上篇“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與诠釋路徑”的由來。

下篇“宋明儒學诠釋路徑的個案研究——以海外漢學、中國學為中心”本來是獨立的七篇文章。最早關于艾儒略和伊藤仁齋的兩篇文章完成于2015年,當時提交到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召開的比較哲學會議上交流。後來又參與了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歐陽祯人教授和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鄧紅教授分别主持的“陽明心學的曆史淵源及其近代轉型研究”和“日本陽明學研究名著譯叢”項目,翻譯了楠本正繼的《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完成了關于楠本正繼和島田虔次的兩篇文章。後來又翻譯了岡田武彥的《宋明哲學的本質》,完成了關于岡田武彥的一篇文章。此外還完成了關于狄百瑞和田浩的兩篇文章。這就是本書下篇的由來。

到了2021年上半年,我決定将這兩部分内容整合起來以便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恰好在寫本書上篇的時候,受日本學者吾妻重二觀點的啟發,我意識到“新儒學”與“宋學”“道學”“理學”的交涉關系以及田浩與狄百瑞關于“新儒學”概念合理性的争論背後體現了宋明儒學的不同诠釋路徑。而我之前寫的那些文章正好可以作為宋明儒學诠釋路徑的個案研究,這樣就将上篇與下篇整合起來了。2021年7月以此書稿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并獲批立項,又經過了數年的修訂和打磨,最終得以完成。

本書正如書名所示,大體上屬于比較哲學領域的研究。我從事比較哲學及海外漢學的研究并非一時之舉。2003年初,我參加beat365体育官网國學試驗班(2010年成立武大國學院)專業在校内舉行的二次招生選拔面試(由國學班創辦人郭齊勇老師主持)的時候,當時到場的鄒恒甫老師(武大經濟系本科畢業,是1949年後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系學習并獲得博士學位的首位中國大陸學生,任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及武大等多所高校教授,創辦武大高級研究中心并支持成立國學班)強調國學重在積累,同時要有國際視野。因此,武大國學班除了開設經史子集四部的國學經典及傳統小學(文字、音韻、訓诂)等專業課程外,還專門開設有日語、德語等二外以及外文專著研讀課程。武大國學班畢業後,我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讀研,在文獻學(版本、目錄、校勘)及學術史領域打下了一定基礎。在此過程中,我萌生了去日本進一步深造學習中國哲學的念頭。于是2009年碩士畢業後,我申請到日本中國哲學(尤其宋明理學)研究重鎮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柴田笃教授。

我在博士階段研究的題目是“《宋元學案》綜合研究”。之所以選擇《宋元學案》這樣一個大部頭的專書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我在北大中文系讀研期間主要師從高路明和漆永祥老師,從事古籍目錄學及學術思想史的學習與研究,碩士論文寫的題目就是“《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2018年在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是我的第一部專著)。《文獻通考》的編纂者馬端臨是元代史學家和朱子後學(《宋元學案》中記載其師承關系)。我也由此對宋元思想史有所涉獵,于是想進一步在宋元儒學領域學習深造,當時就想沿着碩士階段文獻學的研究路數選一部經典專書作為研究對象。恰好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我發現黃宗羲、黃百家等人編著的《宋元學案》作為宋元儒學思想史領域的經典著作一直未見有博士論文問世,所以在聯系柴田老師申請攻讀博士時就自拟了“《宋元學案》綜合研究”這個題目并撰寫了研究計劃書。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在北大宿舍區地下物美超市旁的書店裡購買了中華書局版的《兩漢三國學案》《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後來帶到日本去研讀,做了很多筆記,并一直保存到今天。到九大留學之後,我發現日本學界極為重視原典文獻的研讀,除了通論課和專題研究課之外,大部分課程都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的經典研讀課程,而在宋明理學經典中更為重視黃宗羲編著的《明儒學案》,因其哲學性更強且完整體現了黃氏的哲學诠釋與思想立場。而且陽明及其後學是九大自楠本正繼的兩大弟子岡田武彥和荒木見悟以來的主要研究領域,九大中哲多年來一直有每兩個星期集體研讀一次《明儒學案》等經典的讀書會傳統。日本學界使用漢文訓讀法研讀文言文,講究字斟句酌,體現了以考據學的工夫做學問的紮實學風。由于《宋元學案》與《明儒學案》作為宋元明儒學文獻之淵薮在思想史的建構及诠釋上高度相關,因此參與這種讀書會使我受益匪淺。加上柴田老師及南澤良彥老師的悉心教導,以及書城環繞且為每位學生配備書桌的中哲研究室的優越條件,我也由此對宋明理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學習,最終順利完成了《宋元學案》研究的日語博士論文并獲得博士學位。

我的博士導師柴田笃教授繼承了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學科自首任教授楠本正繼先生以來的研究傳統,在中國的朱子學與陽明學(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後學)及東亞近世儒學(如日本崎門朱子學、朝鮮退溪朱子學)領域都有着精深的研究,進而擴展到明清耶儒交涉(包括中國及日本的耶儒交涉)等相關領域的研究,還翻譯出版了利瑪窦《天主實義》的日譯本,在教學中也開設了宋明理學、東亞近世儒學及耶儒交涉的專題課程。受柴田老師的影響,我也開始關注耶儒交涉的研究。正好在研讀《宋元學案》的過程中,我發現其編纂者黃宗羲、黃百家父子作為明末清初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深受耶稣會士傳入的宗教思想及科學技術的影響,是當時西學中傳潮流中學習西學的儒家代表人物。事實上,明清之際耶儒思想交涉主要就是天主教與宋明理學及明清實學之間的互動與影響,黃氏父子作為宋明儒學的總結者和清初實學思潮的奠基者也在此潮流之中。黃百家甚至在《宋元學案》的按語中直接援引了利瑪窦的“魂三品說”,并以之解釋朱熹的性論。于是我在博士論文中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讨。

2013年我回國進入武大哲學院工作後,恰逢吳根友院長倡導比較哲學的研究。吳院長牽頭于2016年成立了湖北省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BEAT365唯一官网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并經常組織以比較哲學的研究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我作為日本留學博士,有相關專業及語言上的積累,義不容辭地要做一些翻譯和比較研究的工作。于是我在博士階段研究的基礎上,從仁說、魂魄說、四因說等方面出發,對耶儒思想交涉進行了一些探讨,又開始涉獵中日儒學(尤其關注日本古學派)的比較研究,此外還關注日本、歐美等海外漢學的研究,主持和參與了相關科研項目,撰寫了相關論文。這些成果就是本書下篇中的七篇文章。至于作為本書核心内容的上篇,雖然如上所述,本來是在研究《宋元學案》的過程中順帶完成的一個“副産品”,但無疑也屬于比較哲學領域的研究,因為“Neo-Confucian(ism)”及其中文翻譯“宋明新儒家(學)”概念本來就是耶儒交涉與中西思想融合的産物,而其意義的演變又與海内外漢學研究的視域立場的轉變高度相關。總之,本書雖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但可以說是我近十年來在比較哲學研究領域的階段性總結。

本書幾乎所有章節都曾以專題論文的形式在海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我在将這些論文整合成書的過程中,又參考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因此如果遇到與已發表論文内容不同的地方,請以最新出版的本書為準。由于個人學識及精力有限,本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錯訛之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敬請海内外方家不吝賜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