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李建華著作《人倫至理:協調的倫理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2-21


書名:《人倫至理:協調的倫理學》

作者:李建華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  自 序  ——

在以人類文明内容或形式出現的各種學科顯示中,倫理學應該是一門相對成熟的學科,因為它是古希臘三大哲學領域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學和物理學),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智慧和處世智性,人類曾在其指導下受益無窮。已經有無數的思想者或學問家均以倫理學家的身份,在人倫領域為人類的幸福生活與社會的和諧秩序而謀劃,并提出普遍而具權威性的規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認為,我們對倫理與道德的認知已經接近真理,或者說,我們對倫理與道德的理解已經非常真實。也許,恰恰相反,我們的認知與思考還處于一個坐标系的某一區間,看到的隻是虛假的那個真實,那個一直被我們習慣于“常識”的真實,而未必就是真實本身。因為我們都隻是曆史進程中的“插隊者”或“中間的起步者”,或許還基本上是遊離于“隊伍”之外。我們隻有依靠對過去的那些書本記載和對未來的無限想象,去了解、覺解、理解過去與以後的真實,但是,那種真實也許根本不屬于我們,就連對當下世界的知覺也是似是而非。

但我們也不必對切入真實世界過分擔憂,“一切皆有可能”是這個時代最可以接受的簡單判斷。這個判斷的背景意義是風險社會的來臨,其行動策略是為選擇而選擇,其基點就是近于本能似的“過好一點”。人如果能真正撕下所有的僞裝,還原為純粹的動物,并且相互稱道、認可甚至贊賞還好,可問題在于,人越本能、越自私、越醜惡,就越需要“講”倫理與道德。這似乎讓人頓生疑問:倫理與道德難道真的成了醜惡的遮掩物?不是!是我們沒有認清倫理與道德的真實本質,倫理隻是在人類行動模式意義上的行為規範,這種規範以協調人們的利益關系為目的,無法必然保證人的心性純正,但同其他社會規範一道,可以保證社會秩序的相對正義與和諧。道德是與“自我”相關的存在,是與人性相通的,人們如果修煉功夫到家,雖然不一定确保成“君子”,但起碼可以保證不會淪為“小人”。而倫理是與“他者”相關的存在,其目的不是培養“君子”,而隻是不讓“小人得勢”“好人吃虧”,實現“好人有好報”的基本正義。在我們身處的精神世界中,倫理與道德原本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存在,與其“同步走”而遇“獨木橋”,還不如“分開走”而找各自的“陽光道”。

我曾在《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一書中承諾要寫一本“自己所理解”的倫理學,以形成“道理”與“倫理”的互襯與互補。特别是當《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出版之後,聽到一些肯定(此書僥幸獲得教育部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第二屆唐凱麟倫理學獎優秀著作獎),也聽到了不少批評意見。批評主要集中在:倫理與道德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是否可以真正分離?如果不能分離,那這種理論(或知識體系)的分離又有何意義?如果可以分離,如何使二者的研究内容不發生交叉或重疊?其實,我深知,這種分離是有一定學術風險的,因為它打破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甚至連我自己也許都沒有真正從習慣中跳出來。唯有寫完這本倫理學著作,來看是否可以大緻消除上述擔憂了,這是我這幾年加速完成此書寫作的根本原因。當然,也許就是這種“速成”,導緻了本書的不成熟,甚至出現無法原諒的片面性,這也隻能請求大家原諒了,因為我的本意是想謀求一種“片面的深刻”,而不是“膚淺的全面”,盡管事實上依然是“膚淺的片面”。

關于倫理學研究,從來就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或立場:一部分人(大部分人)将道德作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唯一對象),這是一條将倫理學特殊化、狹隘化、“專業化”、單一化的道路。在這條路上,當強調道德的内涵、本質、結構、功用時,在不經意間就誇大了其特殊性、獨立性和功能性。這種立場與思路在導緻道德本質主義、道德絕對主義、道德終極主義、道德萬能主義的同時,使倫理學成了一座無背景照映的、孤立無援的“死島”,難以在知識領域和實踐層面進一步拓展。另一部分人(小部分人)願意将倫理學研究對象作更加寬泛的理解(不限于道德現象),認為倫理是一種比道德更加普遍的社會現象,與政治、法律、宗教、經濟、教育、藝術等現象是一體化存在,而不是被解釋的結果,或者人為劃界的結果。中外思想史上許多著作,如《理想國》《道德情操論》《互助論》《法哲學原理》《正義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是公認的倫理學經典,但又不止于倫理學,具有強大的知識輻射功能和吸納功能。我嘗試着追随第二種立場,并努力為之。

本書讨論的主題是如何建構一種“無道德”的、從規範到協調的倫理學,呈現一種有别于傳統倫理學的新類型或範式。所謂“無道德”就是不再僅僅以道德作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是以倫理現象作為研究對象。這并不意味着倫理不需要道德精神支撐,相反,我在研究倫理學時一直堅持的是“以道德入倫理”的進路,即倫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的特殊文化形态。所謂“從規範到協調”就是強化一直被忽視的倫理的協調功能,通過協調實現社會利益的大體均衡。這也不意味着倫理學就不講規範,相反,任何協調都需以某種特定的價值規範為前提,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共存與多元利益共享的當代社會背景下,亟須倡導一種利益均衡的倫理學緻思路徑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讨論倫理的合法性、倫理的實體與虛體、倫理的共相與功能、倫理法則的生成與适應、倫理的協調機制與領域、倫理的時代嬗變等倫理哲學問題。與此同時,在全球化和智能化背景下,必須讨論全球倫理(人類倫理)、網絡倫理和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并且要立足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與實踐,對諸如“風險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态”“人工智能時代”等重大理論命題進行倫理學回應與審視。

應該承認,我深受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論自然法》《倫理體系》等著作的影響,産生了“倫理也是一種法”或者“法學就是狹義的倫理學”的感覺(也許是錯覺)。盡管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跟宋希仁教授交流過,隻可惜我當時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細究,沒有很好地向宋先生讨教。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也許并不是什麼全新的思路,隻不過是偏重于對社會共同體生活秩序的倫理考究,充其量是對純倫理内容的重新“組裝”,以謀求對倫理的大至視見與粗淺識見。這些讨論雖不成獨立的完整理論體系,但至少是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和不一樣的角度,以我有限的學術見識和學術能力,也隻能如此。

這本書為何以主标題“人倫至理”命名,也是需要說明的,主要是區分對“至”的兩種理解。當“至”作為動詞理解的時候,在本書中帶有探讨、切入、挖掘人倫道理之意,強調拙作的過程性。探索與追求是“至”的主題,也是本書的題意。如裴頠在《崇有論》中有言:“‘以為文不足'。若斯,則是所寄之塗,一方之言也。若謂至理信以無為冠,則偏而害當矣。”當“至”作為形容詞理解時,在本書中就是對人倫之理的掌握程度,雖然不成“至理名言”,但至少追求提綱挈領。如葛洪《抱樸子·喻蔽》言:“言少則至理不備,辭寡即庶事不暢。是以必須篇累卷積,而綱領舉也。”應當承認,本書無力達到這種境界。無論是作為一種主觀努力,還是一種客觀的境界,本書所“至”都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本無所至”,祈望大家将“至”僅作動詞理解。人倫世界異常複雜,人倫道理千頭萬緒,學無止境,“至”不停步,吾當恒樂之、至之、守之。

今年是我的博士生導師許啟賢先生逝世20周年。許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要建設者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時代化的先行者,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先生生前對我多有關愛與提點,有求必應、有難必幫,弟子唯專注學術并不斷提升自己來報答師恩。馬博宣教授是我的碩士導師,後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一直鼓勵并要求我學術創新,先生對現有倫理學知識狀況比較憂慮,我的這本書算是向先生再一次提交了一份“作業”,期望至少能獲得“及格”的評價。“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鶴眠。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抄錄李白的這首《尋雍尊師隐居》于此,師恩永記,并将此書獻給兩位先生!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應該感謝BEAT365唯一官网提供的人才引進基金。還要特别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周瓊編輯,她的敬業精神無數次感動了我,不但對我提交的作品認真編輯,而且一直關注我的學術研究動态與進程。這種學術人與出版人的高度信任與合作,大大提高了學術生産力。樂哉!幸哉!慚愧與感恩之餘,唯有不斷精進。

                                                   李建華

2024年2月13日于“三思書屋”


——  内容簡介  ——

本書是作者在《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出版之後的又一部原創性倫理學新著。本書堅持人本主義倫理立場,以人倫世界的本體及主要倫理關系調節為研究對象,提出一種有别于傳統倫理學的“協調的倫理學”,強調“倫理學就是利益均衡之學”。全書按照中國哲學“體”“相”“用”“理”“養”的内生邏輯,分為“存在論”、“法則論”、“主相論”、“機理論”、“攝養論”五個部分,共二十五章,另加“導論”與“結語”,對倫理合法性、倫理載體的虛與實、倫理普遍主義、倫理的關聯方式、倫理學知識的依賴性、主要倫理法則、倫理效度、倫理應用、當代中國所面臨的重大倫理關系、倫理實現的機制等重要問題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觀點。與此同時,本書還對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态、人類命運共同體、風險社會治理、後疫情時代等重大時代命題和前沿問題從倫理學視角給予了高度關切與介入,并進行了全新的闡釋、拓展與構塑。本書在知識借鑒、概念厘定、體系構架和理論闡發上均有創新,是一種建構具有理論開拓性、知識自主性和時代回應性的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大膽探索。

/__local/5/87/B3/931C156EB65FA85C88915D88D48_23A7F0FB_837E6.png

作者簡介:李建華,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倫理學基礎理論、道德心理學、政治哲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等。


——  目 錄  ——

導論 作為協調的倫理學

一 倫理學研究的經典範式

二 從規範到協調的倫理學

三 倫理學是利益均衡之學

第一部分 存在論

第一章 倫理合法性

一 天倫、人倫與倫理

二 天道、人道與倫理

三 自然法則:一種隐性倫理

四 倫理合法性的“四重奏”

第二章 倫理的載體

一 倫理的載體、實體與主體

二 倫理實體的傳統類型

三 倫理載體的現代虛拟、延伸與替代

四 倫理載體的虛實結合及其限度

第三章 倫理的共相

一 倫理的共相與殊相

二 精神、法則與秩序

三 倫理普遍主義的現代遭遇

四 我們該如何接納境遇倫理學

第四章 倫理的關聯

一 同理律:倫理關聯之基

二 倫理關聯的方式

三 倫理關聯中的複雜性

四 倫理的隐力:湧現、連接與再生

第五章 倫理學的知識

一 倫理學的知識依賴性

二 倫理學知識的曆史演進

三 讓倫理學知識走向更開放的依賴

四 倫理學知識的合法化

第二部分 法則論

第六章 倫理法則的特質

一 規範、規制與法則

二 倫理法則的特性

三 倫理法則的生成

四 個體性與倫理法則

第七章 倫理法則的綱領

一 “愛”的法則

二 “公”的法則

三 “中”的法則

四 “和”的法則

第八章 倫理法則的效度

一 倫理法則的效力維度

二 社會暗示與倫理強化

三 多元主義時代的倫理選擇

四 階層的認同與示範

五 “人類倫理”之光

第九章 倫理法則的應用

一 體與用:“用”的本體奠基

二 該與用:“用”的價值引導

三 運與用:“用”的技術方法

四 效與用:“用”的效果評估

五 教與用:“用”的教育意蘊

第三部分 主相論

第十章 效率與公平

一 公平與效率:究竟何種倫理關系

二 公平是倫理均衡之重

三 相對公平:共同富裕的行動邏輯

四 共同富裕的倫理協同

五 類節制:後富足時代的倫理

第十一章 權力與權利

一 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政治倫理的核心

二 政治倫理研究的問題域

三 政治倫理研究的問題轉向

四 政治有限性:倫理的性質與期待

第十二章 發展與穩定

一 人類發展觀的演變

二 五大發展理念:中國式倫理均衡

三 穩定:發展中的重複秩序

四 非常态社會的倫理

五 曆史的倫理:如何看待衰落

第十三章 生存與生态

一 人與自然的協調:生态倫理

二 生态倫理建設的制度化

三 生态倫理建設的日常生活化

第十四章 自然人與智能人

一 人倫世界是否可能被颠覆

二 機器人能否成為倫理主體

三 機器人能否承擔倫理責任

四 我們是否需要機器人倫理

第十五章 虛拟與現實

一 網絡社會:倫理的另類栖身地

二 網絡世界的倫理問題

三 網絡社會的倫理規制

四 網絡治理的自我倫理建構

第四部分 機理論

第十六章 承認

一 承認為何進入倫理

二 承認的倫理協調機制

三 倫理如何承認“承認”

四 重構倫理的規範性基礎

五 承認的倫理邏輯

第十七章 契約

一 從身份到契約:另一種倫理平衡

二 人情主義倫理的契約邊緣

三 不以權利為目的契約是否可能

四 走向中國式契約主義

第十八章 合作

一 社會分工:倫理秩序的始點

二 基于分工的合作

三 人己皆利:社會合作機理

四 社會團結倫理

第十九章 賞罰

一 社會賞罰的性質及其倫理效用

二 倫理賞罰何以可能

三 倫理上的“破窗效應”

四 賞罰中的“道德綁架”

五 是否存在倫理“第三空間”

第二十章 适應

一 适應性:一種新的分析框架

二 倫理共同體的斷裂

三 從“自我”到“他者”

四 新型倫理共同體生成的關系構成

五 背景轉換:陌生人社會的倫理

第五部分 攝養論

第二十一章 風險社會的倫理秩序

一 風險社會:無法回避的境遇

二 市場經濟的倫理風險及其規避

三 風險社會中構建倫理秩序是否可能

四 交換秩序:倫理秩序建立的前提

第二十二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

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特質

二 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訴求

三 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精神

第二十三章 人類文明形态形成中的倫理變更

一 人類文明形态變化中的倫理

二 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倫理整合

三 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倫理精神

四 人類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倫理複雜性

第二十四章 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世界主義倫理

一 世界主義倫理觀的回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二 世界主義倫理觀的核心命題

三 世界主義倫理觀的國際政治困境

第二十五章 後疫情時期的共生倫理

一 共生的倫理意涵

二 共生的倫理界面

三 以命運共同體思維建構共生倫理

結語 努力構建當代自主性中國倫理學


主要參考文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