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汪信硯:論堅持自信自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1-22

【摘 要】 自信自立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概括和強調的“六個必須堅持”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自信自立,就是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堅定理論自信,堅信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堅定制度自信,堅信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關鍵詞】 自信自立 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汪信硯,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第12期


自信是中國共産黨的精神氣質,它源于有着五千多年曆史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黨的百餘年奮鬥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P348)自信才能自強,自信才能自立。正因為自信,中國共産黨向來高度自立,這在黨的百餘年光輝奮鬥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自信自立是中國共産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鮮明特點,是中國共産黨創造曆史偉業的重要法寶,也是其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自信自立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概括和強調的“六個必須堅持”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自信自立,就是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一、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

2022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指出:“我們開放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同時一定要定下心來,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這樣的一種自信,就是我們一定會把自己的事業辦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走自己的路,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P27)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就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堅持自信自立,首先必須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共産黨的道路自信,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确性的深刻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人民經過艱辛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切合時代發展要求和中國國情。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創造性運用,深刻體現了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同時也深刻總結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包括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會主義。”[4](P75)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它寄寓着中國人民對國富民強的幸福生活的期盼,符合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和人類文明進步趨勢,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堅持改革開放,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概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自主選擇的适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習近平強調:“要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确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唯一正确的道路。”[5]

中國共産黨的道路自信,也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成功。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迹,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曆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說:“隻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别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6](P70)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甚至還不如印度。1978年,中國人均國内生産總值不足印度的五分之四。2023年,中國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到1.27萬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并在科技、交通、教育、醫療衛生、人居環境等各個方面都大幅領先印度。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隻有這條道路行穩緻遠,才能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強國建設目标。因此,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P9)

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更加自覺地堅定道路自信,始終保持頭腦清醒,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幹擾所惑,毫不動搖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實現民族複興偉業之路奮勇前進。

一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矢志不渝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而是黨帶領人民曆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開辟出來的,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适合中國國情、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正确道路。“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曆史結論。”[8](P483)我們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明理,明理才能增信;要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曆程、曆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深刻領悟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曆史必然性,堅定對黨的領導的自信。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黨領導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确性,從而更加堅定道路自信。

二是必須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所作出的自覺選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複雜。我們隻有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在前進道路上保持強大定力,堅定不移地走屬于自己的路。

三是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經由這種道路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大中國特色,即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闆,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即立足于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植根于中華文明的現代化和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自主探索的現代化,它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隻要我們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定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自信。


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不斷拓展,始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它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系列理論成果,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力量,是指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理論。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3](P16)堅信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就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定理論自信。

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自信,建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習近平指出,盡管馬克思主義産生于一個半世紀之前,但它至今“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9]說馬克思主義占據着真理的制高點,是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聯系,闡明了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說馬克思主義占據着道義的制高點,則是因為它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為根本價值訴求,深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因此,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認識事物、觀察世界和分析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引領共産黨人前進的根本理論指南。隻有認真學習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堅定理想的“主心骨”、築牢信念的“壓艙石”,才能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不斷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掌握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

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自信,也建基于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創造和豐富發展。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既強調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又強調“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及中國的特點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和黨的建設問題的認識。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就黨和國家建設的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過程,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過程,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産黨有了越來越堅定的理論自信。

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自信,更建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成功引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證、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領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曆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黨領導人民戰勝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特别是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10](P36)

隻有理論上清醒才能政治上清醒,隻有理論上堅定才能政治上堅定;隻要理論上成熟堅定,什麼力量也不能動搖我們。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推向前進,我們必須更加堅定理論自信。

一是必須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隻能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廣大黨員幹部必須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必修課,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在真學真懂真信中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真學,就是要把學習當作一種自覺行動、一種興趣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追求,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看家本領和思想武器來學,密切聯系自己的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積極地學,帶着問題并為了解決問題而認真踏實、持之以恒地學。真懂,就是學深悟透,把握精神實質、領會精髓要義。學習和思考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如果隻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而不加思考,是不可能吸收、消化任何理論和知識并将其轉化為能力的。隻有邊學邊做深入思考,才能把零散的、孤立的東西變為系統的東西,把粗淺的感性認識變為精深的理性認識,從而對所學的東西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所學内容。真信,就是入腦入心,就是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就是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揭示的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總之,隻有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才能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二是必須深刻領會和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尤其是要學懂弄通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别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内涵、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及其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牢固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同時,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指導實踐做好各項工作。必須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曆史性變革,緊密聯系新時代新征程的奮鬥目标和各項任務,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研究和解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中的重大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大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衆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緊迫問題,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把科學理論切實轉化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而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取得的新的實踐成就,必将反過來使我們更加堅定理論自信。

三是必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不僅在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更在于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懈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時代在不斷前進,實踐在不斷發展,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特别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新質生産力正在孕育和形成過程中。當代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正進行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我們隻有準确把握時代大勢,努力回應現實需要,及時回答實踐中的問題,繼續推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我們的理論自信才能曆久而彌堅。


三、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有機整體,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精神力量,它們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寬廣,不僅是因為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确指引,也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強保障。習近平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争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争。”[8](P277) “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10](P36)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最大優勢,就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定制度自信。

中國共産黨的制度自信,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内在秉性賦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顯著優勢,重要原因之一是黨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開拓正确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設有效制度有機統一起來,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并不斷總結制度建設的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刻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産黨執政規律,是我們黨把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成功實踐經驗轉化成制度的重大成果。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内在地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是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制度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着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标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與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内在契合,因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寶貴思想資源。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中國共産黨的制度自信,也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成就賦予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點、建設規律、優勢效能、演進方向等問題的認識,為新時代制度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一,制度體系日趨系統完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制度體系構建,着力鞏固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在各個領域都搭建起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為四梁八柱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形成了系統集成、協同完備的制度體系。其二,制度體系科學規範。在新時代制度建設中,我們黨注重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強調制度建設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既着力推進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又充分考慮各種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科學處理各種制度之間的關系,使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層次清楚、定位明确,使各個領域的制度功能清晰、環環相扣,形成了科學規範的制度體系。其三,制度體系運行有效。新時代制度建設的重點特點之一是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既注意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分層對接的關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又重視處理好建章立制與落地見效的關系,強化制度執行力,同時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切實保證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中國共産黨的制度自信,更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治理效能賦予的。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接連迎來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生動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治理效能。特别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使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我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探索建立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曆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我們建立和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戰勝了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我們探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使我國生态環境在較短時間内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好轉。習近平指出:“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外,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在這樣短的曆史時期内創造出我國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樣的奇迹。”[8](P283)上述強大的治理效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體系,是我們堅定制度自信的最大底氣。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的自信。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繼續保持并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一是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産黨是我國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具有統領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我國才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組織和推進各項事業,成功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始終沿着正确方向穩步前進;也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我國國家機關才成為一個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有效避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相互掣肘的弊端,從而能夠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因此,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首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包括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為人民執政和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切實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二是必須推進制度改革和創新。習近平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4](P265)雖然我國制度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并由此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堅定制度自信,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相較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衆的要求、我國參與國際競争的需要、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标,我國制度體系還存在許多不足,還沒有成熟定型。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推進我國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改革和創新是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們要深刻把握我國制度體系的發展規律以及當今世界各國治理體系的發展趨向,既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又借鑒人類優秀制度成果,固根基、揚優勢、補短闆、強弱項,特别是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期待必備的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進一步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三是必須強化制度執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必須大力強化制度執行力。制度執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幹部。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切實增強制度意識,嚴格按制度辦事,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強化制度執行力,不僅要健全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而且要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構建全覆蓋的制度執行監督機制,把制度執行和監督貫穿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的全過程,堅決杜絕在制度執行上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的現象,推動領導幹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職盡責、善于運用制度謀事幹事,從而切實保證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四、文化自信方能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堅持自信自立,不僅必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還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現為對自身文化的自覺認同、高度珍重和積極弘揚。進入新時代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個自信”,即強調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時還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并對堅定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突出地位作了深刻論述。一方面,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思想文化本身就是道路、理論、制度的重要構成因素,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然以文化自信為重要内容,因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是較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為深層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思想文化不是道路、理論、制度的一般構成因素,而是道路、理論、制度的精髓和靈魂,因此,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P536)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東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4](P479)

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的強調,基于對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文化積澱着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因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4](P279)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思想文化就是滿足這種精神需求的精神食糧,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就是不斷地從其思想文化中獲得精神養分和精神力量的。正因如此,文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也是各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要繁榮昌盛、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11](P113)

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的強調,也基于對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客觀要求的深刻把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總是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和不斷成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數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中國曆史發展過程中,每當重大曆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變化、立時代潮頭、發時代先聲,引領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和前進。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倍加珍重和繁榮中華文化。“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12](P40-41)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和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以洋為尊”“唯洋是從”“以洋為美”,總是在别人後面亦步亦趨,甚至偏執于“去中國化”“去主流化”“去意識形态化”,注定是沒有前途的。

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曆史的認知和運用。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形成和積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始終綿延不斷并持續放射出璀璨光芒的古老而偉大的文明;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為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生生不息、頑強發展提供了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使中華民族曆經磨難而能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不僅使中華文明開創了炎黃祥瑞、殷周禮樂、秦漢雄風、魏晉風度、大唐氣象、兩宋錦繡、大元一統、大明風華、盛清輝煌等壯麗的曆史篇章,而且涵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氣質、形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和推進方式,滋養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它的許多思想理念都具有超越時空、超越民族和國家界限的普遍意義,不僅能夠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而且可以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重要啟示。因此,博大精深、曆久彌新的中華文化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據和源泉。習近平強調,“了解我們五千年延續不絕的曆史,就能自然形成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13](P222)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建構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指出:“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14]“堅持走自己的路”,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就是要建構文化主體性。中華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也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構文化主體性的豐厚資源。隻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決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大力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建構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14]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秉持開放包容。堅定文化自信,絕不是主張唯我獨尊、自我封閉和盲目排外,相反,堅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秉持開放包容,封閉和排外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開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标志,也是文明發展的活水來源。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和精彩紛呈,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而始終保持頑強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突出的開放包容特點。中華民族素有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中華文明就是在與其他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和不斷發展的。從曆史上看,中華文明本身就發源于新石器時代各地出現的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它一開始就被注入了開放包容的基因。此後數千年間,中華文化形成了“獨陰不成,獨陽不生”“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天下大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思想和理念,它們鑄就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襟。從西漢張骞出使西域開辟陸上絲綢之路、唐代玄奘西行求法和佛教東傳、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絲路,明清時期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的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都在不斷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曆久彌新”。[15]

堅定文化自信,還必須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一方面,必須努力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對于人類既已創造和發展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老的中華文明還是其他古今外域文明,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養分,既堅持古為今用,特别是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堅持洋為中用,積極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以此助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另一方面,也必須以自信開放的姿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進文明交流互鑒、融貫中外古今,既要注意“引進來”,又要重視“走出去”,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介紹給世界,把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體現時代精神、既具有民族特點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讓世界上的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文明,讓中華文明同世界上其他多種文明一起為當代人類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使中華文明在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隻要我們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博采衆長的态度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就一定能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也一定能使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五、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歸結到一點,就是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這是堅持自信自立這一思想方法的根本點和落腳點。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近代以後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從來就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黨的百年奮鬥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産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3](P19)可以說,堅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要求。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一貫強調他們創立的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強調自己理論的運用“随時随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16](P376)在談到《共産黨宣言》中所論述的無産階級革命策略在各國的應用時,恩格斯明确指出,“必須因地制宜地作出決定,而且必須由處于事變中的人來作出決定”。[17](P326)列甯則指出:“它(指馬克思的理論——筆者注)所提供的隻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18](P274-275)他還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19](P213)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概括為“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他指出:“我們要從國内外、省内外、縣内外、區内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内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20](P801)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就是強調解答中國的問題要“由處于事變中的人來作出決定”,就是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強調要按實事求是的要求辦事,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

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也是中國共産黨百餘年奮鬥的成功經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時代中心問題是“中國向何去處”的問題,即中國走什麼道路的問題,這是近現代中國的全部問題的焦點和核心。在以往的百餘年發展曆程中,圍繞着這一時代大問題,中國共産黨人一直在與主觀主義特别是教條主義作激烈的思想鬥争。教條主義者習慣于從馬列主義本本上尋找答案,或者主張照搬國外經驗、西方模式,結果在實踐中碰得頭破血流。在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并在黨的十八大以後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系列重大理論成果指引下,中國共産黨人帶領人民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成功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成功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而且在改革開放以來成功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由此可見,正是由于始終堅持了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所以中國共産黨人成功開創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為解答中國的問題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成績優異的答卷。

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和準确把握中國基本國情。之所以強調“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除了表明中國人必須獨立自主地解答中國的問題外,也是因為一般來說中國人最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當然,即使是中國人也并不就天然地了解中國基本國情,中國人解答中國的問題時也必須首先對中國基本國情作深入研究。中國的問題是内蘊于中國基本國情中的,其本身就是中國基本國情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中國基本國情又規定着中國的問題的表現形式、性質、特點和應然解答方式。随着中國基本國情的變化,中國的問題的樣貌及其解答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例如,近現代中國面臨的時代的中心問題是“中國向何去處”,而受不同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規定,這一時代大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分别表現為中國走什麼樣的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問題;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雖然中國基本國情總體上沒有發生變化,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由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向何去處”的時代大問題又有了新的規定性。除了時代大問題外,不同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它們也都是不同時期中國具體國情的重要内容并受中國具體國情的規定。要解答所有這些中國的問題,都必須認識、把握和立足于中國基本國情。習近平形象地說:“要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開什麼處方治什麼病,首先要把是什麼病搞清楚。”[6](P324)

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要求我們将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解答中國的問題,因為“從來就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所以隻能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即在實踐中大膽探索,逐漸積累經驗,先行試點、投石問路取得成功後再加以推廣。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就是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内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黨在一個有着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裡領導改革開放,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颠覆性錯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而摸着石頭過河式的漸進性改革,恰好能夠有效避免改革出現重大失誤。習近平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4](P161)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必須敢于涉險灘、啃硬骨頭,充分發揮改革的先導作用,堅持把解決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不斷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同時,摸着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必須使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改革有機銜接、相互促進、協同配合、良性互動,并注重在整體推進中重點突破。因此,必須加強對改革的頂層設計,即總體性設計和全局性謀劃。習近平指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改革綜合效能。”[21]

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還要求我們正确對待外域文明成果。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并不是要閉門造車、對國外的東西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積極成果,包括西方的一些有益的思想理論、知識體系、治理方法和實踐經驗,我們都應加以借鑒和吸收。但是,在學習和采用這些東西時,我們決不能喪失科學的判斷力,更不能把它們奉為圭臬、一切以此為準繩。中國的發展最終要靠自己。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曆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曆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4](P213-214)總之,對待各種外域文明成果,我們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必須堅持分析批判和消化吸收,使其轉化為我們自主解答中國的問題的有益養分和參照。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8.

[2] “探索試驗蹚出來一條路子”——記習近平總書記赴海南考察調研[N].人民日報,2022-04-15(1).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報,2021-03-26(1).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 馬克思主義依然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N].人民日報,2018-04-27(7).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1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4]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15] 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曆久彌新(國際社會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N].人民日報,2023-07-22(3).

[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列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列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 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20-10-15(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