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出版社】秦平著作 | 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道德經》精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2-17
書名: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道德經》精講
作者:秦平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 作者簡介 ——
秦平,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家、道家哲學和《春秋》經學;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春秋穀梁傳〉與中國哲學史研究》《〈春秋穀梁傳〉政治哲學研究》等著作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曾獲評BEAT365唯一官网“我最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和“優秀教學業績獎”。
—— 内容簡介 ——
《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經典,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影響至深。《道德經》博大精深,接引古今,對于如何看待真實世界的運行邏輯和個體在世界中應如何行動,有一套獨特的東方價值觀和整體解決方案,它所呈現的東方智慧,在全世界影響甚巨,因此,《道德經》也被視為東亞哲學的标志性典籍。
本書為《道德經》一書81章的精心疏講,作者持論公允,語言平實,結合20餘年在講授《道德經》通識課過程中的師生問答,向年輕讀者講解《道德經》裡的天地之道、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學,可謂一部既能精準闡釋經典傳統,又能與當下社會深度共情的佳作,為當代讀者推開了理解和運用《道德經》智慧的大門。
—— 前言 ——
今天我們為什要讀《道德經》
今天的我們還需要讀經典嗎?這是每一種與國學相關的普及讀物都要首先回答的問題。
今天是一個求“短”、求“平”、求“快”的時代,“短視頻”“快時尚”每天都攜帶着無數沖擊眼球的信息向我們襲來。我們讨論疾病、讨論戰争、讨論股價、讨論潮流……便攜式電子設備與網絡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極高效率地被動或主動地接收各種各樣的資訊。但是,這樣的時代氛圍也向我們抛出一個問題:我們每天是否留出了足夠的時間來回顧和反思?我們雖然可以在一些文章中思考疾病、戰争、股價、潮流等等,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也應該去思考一些更根本的問題,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東西。
經典給我們的,正是它能夠帶我們去思考人類的根本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給出深刻的、充滿智慧的回答。
孔孟老莊、墨荀申韓思想,這些積澱了幾千年的中國智慧,仍然滲透在我們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生活的當代中國,它的文化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所謂的“民族性格”,到處都有着古聖先賢在經典著作中留存的思想的影子。也許在我們面對熱點事件時,思維的盡頭,那些藏在古老文字裡的智慧正在靜靜地等待着我們。所以,今天的我們,仍然不能不去讀古老的經典。
回到今天要講的《道德經》。曾有人說,不了解《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在古代思想經典中,《道德經》可以說是很獨特的一部,它思考根本的問題,它提供的答案非常深邃,它指向的未來非常美好,它讓我們的靈魂通向自由。
老子回答了世界本原的問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還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他認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這些看上去對立的觀念都是相伴相生的。這是兩千多年前中國人的辯證思維的代表。
老子也提出了治國理政和人生修養中的“清淨”與“無為”。他反對戰争:“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有道”的人,不會熱衷于戰争。他要求抱樸守拙:“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外表單純,内心樸素,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可以說,老子的學說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但似乎又解決了所有問題,《道德經》裡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構成了中國社會性格的一部分。
時光流轉千年,今天的我們需要對《道德經》中的思想進行辯證的取用與解讀,以便能夠求取其中的“大道”。
寫這本國學普及性讀物的緣起,可以追溯到我在BEAT365唯一官网為全校本科生開設通識課的一次觸動。通識課就是為不同專業的同學開設的公選課。在一次課上,講到某個主題時,我順帶着問了一個問題:“有哪些同學讀過《紅樓夢》?請舉手!”當時教室裡大約有六七十位同學,我猜想可能有一半同學會舉手吧。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實際上舉手的同學有多少呢?三個!隻有三個!我不太敢相信,于是又問了一遍,仍然隻有這三位同學舉手。我隻好換了一個問題:“計劃在将來閱讀《紅樓夢》的同學,請舉手。”這次,舉手的人多了一點,有十幾位。也就是說,剩餘的将近五十位同學,過去沒讀過《紅樓夢》,将來也不打算讀。這些人占了總數的70%~80%。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我想起了一句俏皮話:在過去,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悄悄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老師看到了,會生氣,會沒收;而現在,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偷偷讀金庸的書,老師知道了,隻會欣慰地點點頭。
本來,年輕朋友讀不讀《紅樓夢》或者金庸的武俠小說,完全是他們個人的自由。不過,我是學哲學的,哲學嘛,就是喜歡“把簡單的問題想複雜”“把複雜的問題變簡單”。于是,我由現在的年輕朋友不再把閱讀《紅樓夢》,讀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笑傲江湖》當作一個必然的、重要的選項,一步一步地推導,聯想到大家對于舊日的所謂“經典”“名著”不再理所當然地接受和崇尚。或許有人會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這就是“代溝”,沒什麼大驚小怪的。然而,我卻有一點疑慮,我把它稱作當代人的“‘非曆史’的錯覺”。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過去的曆史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有人說,“今天已然超出了曆史,不再處于曆史之中了”。的确,當代社會的發展變化之迅猛,讓“日新月異”這個成語沒有了誇張的色彩。“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然成為共識。
從大處講,新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波瀾壯闊的創新活躍期,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已然起航,很多重大的、颠覆性的技術不斷湧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資本和信息巨頭的影響力空前擴張。
從小處講,每一秒、每一刻,我們的生活形式、生活内容都被推動着不斷更新換代。古代将30年稱作“一世”,大約就是一代人的意思;現代,代際的更疊曾經以十年為單位,如70後、80後、90後概念;然而,到了今天,一代與一代的更疊周期已經被壓縮到五年,甚至三年……
一個很明顯的結果就是,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準确預測三年後、五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身處于巨變的時代洪流之中,不少人産生了一種感覺:當今時代太過特殊了,以至于今天和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不一樣;曆史上的經驗對當今時代的參考價值越來越小;甚至于,可以說“今天已經不再屬于那個我們熟悉的曆史”,而是具有了“非曆史”的特殊地位。既然今天都不再屬于曆史,那麼“曆史”以及與之相伴随的“傳統”和“經典”,對今天的人來說,隻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罷了。
盡管這種“非曆史”的感覺很強烈,但我更願意将它稱作“錯覺”。其實,身處各個曆史時代的人們,對自己時代的特殊性往往感受更強烈。正如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一書的開篇寫到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殊不知,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待自己所處的時代的。當然,當今時代的變化節奏要遠遠快于過去的時代;但是,這種差異也許仍然隻是量上的,而不是質上的。當我們撥開紛繁變幻的表面現象,會發現今天這個時代所面對的最基本問題,與過去的時代依然是相似的,如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我與他人的關系,我的身體(例如欲望)和我的心靈的關系等等。
我們不需要迷信傳統和經典。不過,倘若換一個視角,将曆史上的聖賢與智者——中外曆史上的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柏拉圖、釋迦牟尼等,看作隻不過比我們先行了一步的一個個同行者,我們和他們面對的其實是相似的問題,是在相近的道路上摸索着,那麼,這些傑出的同行者、先行者,他們的感受和思考的結晶,也就是所謂的經典和傳統,或許能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
回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話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我認為答案是辯證的:一方面,急遽變動的時代,需要我們具備寬廣的視野、變化的眼光,不能做守株待兔、抱殘守缺的蠢人;另一方面,世事變幻,或許更需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定力,要能守住初心,不能做手忙腳亂、随波逐流的庸人。
說到底,在紛繁變化的時代,“以簡馭繁”的智慧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也更加意義重大。我們都知道,一些最複雜、最高深的科學原理,往往與人類早期的古老智慧、古老觀念不謀而合。我們能夠從那些看上去簡陋、質樸的思維模型中獲得關鍵性的啟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道德經》正是一部飽含“以簡馭繁”智慧的經典。它啟發人們,如何用一種獨特的眼光看待這個越來越陌生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人心浮動的時代,簡單一點,學會做“減法”,學會慢一些,學會靜下來。一旦人們這樣做了,很多問題的答案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與此相關的,有這麼一個說法:道家是中國文化中的“藥店”。提出這個說法的,是文化學者南懷瑾。他在《論語别裁》這本書裡歸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有儒、釋、道三家。他還把它們比作三家店鋪。
儒家好比是糧食店。糧食是我們天天都要吃的,須臾不能離的。老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儒家思想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食糧。
中國佛教好比百貨店,裡面商品琳琅滿目,樣樣俱全。你要是家裡缺了針頭線腦,有錢有時間,可以去逛逛,買點東西。暫時不缺,不去逛也沒關系。但是社會需要它。
而道家則是藥店,我們不生病的時候當然不去,但萬一生了病,自己無法痊愈,就非得去藥店開藥方、抓藥。對于國家、社會來說,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出了大問題;倘若要想撥亂反正,就非得去道家開一些清靜的方子(過熱)。甚至就個人來說,精神出了問題,也可以去道家這個藥店開方子,因為精神的問題往往是想得太多了,而道家教我們怎麼樣清心寡欲。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生了病,非去道家這個藥店不可。
朋友們都知道,當代人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著。那麼,道家的《道德經》《莊子》這些經典,或許能給我們開出一劑對症的方子吧。
—— 目錄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結束語
附錄:《道德經》閱讀指導
(一)《道德經》是誰寫的?
(二)由一個故事引發的思考
(三)牛頓vs(對決)老子:猜猜創作《道德經》的真實目的?
(四)《道德經》有哪些核心概念?
(五)說道說道:“道”的第一個來源
(六)道路:“道”的第二個來源
(七)不“道”是怎麼來的?
(八)應該選哪一個版本來讀?
(九)采用什麼方式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