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李維武:毛澤東關于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的哲學思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3-06

毛澤東從參與中國共産黨創建時起就重視黨的紀律建設,不僅從一般意義上闡明了黨的紀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黨的紀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使黨的紀律具有了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成為有着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的規範和要求。這一哲學基礎的主要内容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唯物史觀出發思考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問題;二是闡明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三是強調中國共産黨紀律的自覺原則。中國共産黨的紀律之所以能成為鐵的紀律,之所以能獲得廣大黨員的普遍認同和共同遵守,是與黨的紀律具有這種哲學基礎分不開的。

關鍵詞毛澤東;中國共産黨;紀律;唯物史觀;辯證法;自覺原則

作者簡介李維武,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唯一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9(01):1-9.


毛澤東自參與中國共産黨創建時起,就十分重視黨的紀律對于黨的建設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使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個重視紀律建設、強調紀律規範、嚴格紀律執行的無産階級革命黨,為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毛澤東對于黨的紀律的重視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内涵,不僅在于從一般意義上闡明了中國共産黨的紀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黨的紀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使黨的紀律不隻體現為具體可行的規矩條文,而且具有了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這就使中國共産黨的紀律成為有着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的規範和要求,獲得了廣大黨員的普遍認同,得到了堅決有效的共同遵守。毛澤東的這些哲學思考,經過了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實踐檢驗,對于我們今天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指南作用。


一、從唯物史觀出發思考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問題

毛澤東在參與中國共産黨創建之時,就力求從他剛剛掌握的唯物史觀出發,來思考和探讨黨的紀律問題。1920年至1921年之間,他與好友蔡和森通過中法兩國間的書信往來,對中國共産黨創建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看待黨的哲學基礎、如何确定黨的組織原則,使黨從思想上與當時盛行的無政府主義劃清界限;正是這一思考和探讨,凸顯了建立鐵的紀律之于中國共産黨的極端重要性。這成為毛澤東對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所作哲學思考的最初内容。

蔡和森在1920年9月16日緻毛澤東的信中,根據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建設經驗,談了創建中國共産黨需要抓住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黨的哲學基礎問題,二是黨的組織原則問題,進而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産黨”[1]75。在第一個問題上,他強調中國共産黨必須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指出:“現在世界顯然為兩個敵對的階級世界,學說亦顯然劃了鴻溝。自柏拉圖統禦以來的哲學思想,(人生哲學,社會哲學)顯然為有産階級的思想。其特點重理想輕生活,重精神輕物質。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顯然為無産階級的思想。以唯物史觀為人生哲學社會哲學的出發點,結果适與有産階級的唯理派(Id’eologic)相反,故我們今日研究學問,宜先把唯理觀與唯物觀分個清楚,才不至堕入迷陣。”[1]67在第二個問題上,他強調中國共産黨應當像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那樣是一個旗幟鮮明、組織嚴密、具有鐵的紀律的無産階級革命黨。他說:“我以為非組織與俄一緻的(原理方法都一緻)共産黨,則民衆運動、勞動運動、改造運動皆不會有力,不會徹底。”[1]73具體到黨的紀律問題上,他強調黨員“須守黨的‘鐵的紀律’”[1]74,認為:“黨的組織為極集權的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份子,适應戰争時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1]74蔡和森由此對無政府主義進行了批判,指出無政府主義固然也以實現共産主義為其目标,與馬克思主義在最終目标上有一緻性,但他們超越曆史條件,在當下就否定政黨、否定權威、否定國家的做法,是根本實現不了這一目标的。他說:“無政府黨最後的理想我以列甯與他無二緻。不過要做到無政府的地步,我以為一定要經俄國現在所用的方法,無産階級專政乃是一個唯一無二的方法,舍此無方法。試問政權不在手,怎樣去改造社會?怎樣去組織共産主義的生産和消費?”[1]76因此,他強調中國共産黨要在中國進行革命,必須與無政府主義劃清界限。

毛澤東對于蔡和森的這封來信甚為重視,在1921年1月21日作了回複。在回複之前,毛澤東曾在該月初舉行的新民學會會員新年大會上,向與會會員介紹蔡和森的主張,并就選擇何種主義來改造中國與世界進行了探讨。他将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歸納為社會政策、社會民主主義、激烈方法的共産主義(列甯的主義)、溫和方法的共産主義(羅素的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五種方法,進而逐一予以評論,得出了總的結論:“社會政策,是補苴罅漏的政策,不成辦法。社會民主主義,借議會為改造工具,但事實上議會的立法總是保護有産階級的。無政府主義否認權力,這種主義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溫和方法的共産主義,如羅素所主張極端的自由,放任資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産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2在這裡,他像蔡和森一樣,堅定地選擇了列甯所主張的“激烈方法的共産主義”,而斷然否定了無政府主義等其他方法。這一主張得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正是這樣,毛澤東在這封回信中表示完全贊同蔡和森來信的主張,稱“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3]4,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贊成蔡和森的“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的主張。對于蔡和森來信談到的黨的哲學基礎問題和組織原則問題,毛澤東在回信中明确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主張以唯物史觀作為中國共産黨的哲學基礎,并以唯物史觀批判無政府主義、指導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工作。他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是事實,不像唯理觀之不能證實而容易被人搖動。”[3]4又指出:“我現在不承認無政府的原理是可以證實的原理,有很強固的理由。一個工廠的政治組織(工廠生産、分配、管理等),與一個國的政治組織,與世界的政治組織,隻有大小不同,沒有性質不同。工團主義以國的政治組織與工廠的政治組織異性,謂為另一回事而舉以屬之另一種人,不是故為曲說以冀苟且偷安,就是愚陋不明事理之正。況乎尚有非得政權則不能發動革命,不能保護革命,不能完成革命,在手段上又有十分必要的理由呢。”[3]4這就從唯物史觀出發,将現代工業組織和現代國家組織相比較,說明了現代社會從物質生産到政治國家都必須要有權威和紀律,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更不能缺少權威和紀律,批判了無政府主義超越曆史條件,在當下就否定政黨、否定權威、否定國家的錯誤主張。從這封回信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和蔡和森一樣,都強調中國共産黨必須要有嚴密的組織和鐵的紀律,而不是一個松散的缺乏集中統一的類似工團主義組織的團體。

在中國共産黨創建史上,蔡和森和毛澤東的這兩封書信,是對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讨的最早文獻,奠定了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建設和發展的第一塊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石,其意義早已超越了兩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也超越了他們創立的新民學會的活動範圍。毛澤東在當時就已高瞻遠矚地揭示了這一意義。就在回複蔡和森來信不久,他完成了《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三集的編印。他在将蔡和森的這封信收入集中時,在信前加了“共産黨之重要讨論”[4]153的醒目提示語。這八個字真可謂畫龍點睛之筆、旗幟鮮明之語,預示了他們之間的這一讨論之于中國共産黨的極端重要性。以後的曆史已經證明,這一讨論确确實實是關于“共産黨之重要讨論”:他們對于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的最初哲學思考,從一個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創建者們的偉大初心,深刻影響了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程,至今都值得中國共産黨人銘記。可以說,從那時候起,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問題就成為黨的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環節。

蔡和森在信中所提出的“黨的組織為極集權的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分子,适應戰争時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1]74,這一思想直接來自列甯所著《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列甯在該書第二章中指出,俄國無産階級專政取得勝利的經驗清楚地表明,“無産階級實現無條件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是戰勝資産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5]135。列甯的這部著作出版于1920年6月,蔡和森是最早認同和吸取列甯這一思想的中國人。據與蔡和森同時赴法的新民學會會員李維漢回憶,在他當時所讀蔡和森翻譯的多部馬列原著中,就有《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6]479。後來毛澤東十分重視列甯的這一著作,多次強調要重視列甯在書中關于共産黨紀律問題的論述。他在延安整風時說:“身為黨員,鐵的紀律就非執行不可。孫行者頭上套的箍是金的,列甯論共産黨的紀律說紀律是鐵的,比孫行者的金箍還厲害,還硬,這是上了書的,《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上就有。”[7]416在黨的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和結論中,他向全黨幹部提出“我們要讀五本馬列主義的書”[8]350,他說:“我向大家推薦這五本書:《共産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在民主革命中社會民主黨的兩個策略》、《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這裡馬、恩、列、斯的都有了。如果有五千人到一萬人讀過了,并且有大體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處。”[9]417又說:“列甯這兩本書寫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寫的那兩本書也寫得很好,這四本書薄薄的,讀完它們不用花很多時間。”[8]350還說:“我們可以把這五本書裝在幹糧袋裡,打完仗後,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9]417-4181948年4月,他在《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封面上寫下批語:“請同志們看此書的第二章,使同志們懂得必須消滅現在我們工作中的某些嚴重的無紀律狀态或無政府狀态。”[10]304毛澤東對《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的重視,對列甯在書中關于共産黨紀律問題論述的強調,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至他曾贊揚備至的蔡和森這封法國來信。

需要說明的是,曾在中國思想世界一度流行的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哲學思潮,是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引入中國,至1915—1924年新文化運動時期達到鼎盛,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逐漸失去活力和影響。中國共産黨創建時期,正是無政府主義在中國思想世界達到鼎盛之時,不少追求進步的新青年弄不清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區别,甚至有的無政府主義者也參與了中國共産黨的創建活動,這正是毛澤東和蔡和森強調要與無政府主義劃清界限的緣由。而毛澤東後來所強調必須消滅的“現在我們工作中的某些嚴重的無紀律狀态或無政府狀态”,是指革命隊伍中存在的缺乏組織觀念、紀律觀念而不能集中統一的狀況,并不是指革命隊伍中還存在信奉巴枯甯或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者和他們的政治哲學主張。


二、闡明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

在強調中國共産黨的紀律是鐵的紀律的時候,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必須面對和重視: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實際上不可能等同起來,客觀上存在着差異和區别。因為黨是由一個個黨員的個體組成的,不可能離開一個個黨員的個體來講作為整體的黨、來講黨的統一紀律。對于這個問題,毛澤東實有一個思考和探讨的過程,并不是在建黨之初或建軍之初強調黨和人民軍隊的紀律時就已經闡明和解決的;隻有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通過在陝北鑽研和講授辯證唯物主義,寫出哲學名篇《實踐論》和《矛盾論》,以此為内核創立“實踐論”哲學體系後,才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法則,對這個問題從哲學上作出了深刻闡明和透徹解決。這成為毛澤東對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所作哲學思考的主體内容。

在《矛盾論》的開篇,毛澤東就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11]299他要求中國共産黨人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法則來看待客觀事物,包括看待中國共産黨内存在的各種矛盾。在他看來,事物之間的差異和區别其實也就是矛盾。1937年,他在讀艾思奇著《哲學與生活》一書的摘記中,不贊成艾著的“差别不是矛盾”的說法,而認為:“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這就是所謂具體的矛盾。”[12]31-32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的差異和區别,按照他對于差别的理解,其實也就是矛盾。因此,如何看待黨和黨員的關系,如何處理好黨和黨員的關系,如何使黨員在紀律上與黨達成一緻,等等,這些歸結起來就是如何處理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之間的矛盾問題。而要正确處理這一矛盾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隻有唯物辯證法。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論新階段》政治報告中,在第七部分論述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時,專門有前後相連的兩節分别論黨的紀律和黨的民主,實際上就已涉及了用唯物辯證法正确處理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之間的矛盾問題。他在論述黨的紀律時指出:“鑒于張國焘嚴重地破壞紀律的行為,必須重申黨的紀律:(一)個人服從組織;(二)少數服從多數;(三)下級服從上級;(四)全黨服從中央。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一。”[13]528他在論述黨的民主時指出:“處在偉大鬥争面前的中國共産黨,要求整個黨的領導機關,全黨的黨員和幹部,高度地發揮其積極性,才能取得勝利。所謂發揮積極性,必須具體地表現在領導機關、幹部和黨員的創造能力,負責精神,工作的活躍,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批評缺點,以及對于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從愛護觀點出發的監督作用。沒有這些,所謂積極性就是空的。而這些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黨内生活的民主化。黨内缺乏民主生活,發揮積極性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大批能幹人材的創造,也隻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13]528-529毛澤東在這裡所論黨的紀律,強調了黨是一個集中的統一的整體,必須以黨的紀律來保持黨的集中和統一;所論黨的民主,則強調通過黨内生活的民主化,來發揮全體幹部和黨員的個體的積極性。在他看來,這裡的關鍵在于把握好這兩方面的關系:“一方面,确實擴大黨内的民主生活;又一方面,不至于走到極端民主化,走到破壞紀律的自由放任主義。”[13]529這些論述,已經運用唯物辯證法,将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之間的關系看作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并對處理這一矛盾問題作出了正确的闡明。

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在論述中國共産黨的建設時,明确地将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之間的關系概括為黨性與個性的關系,進而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運用唯物辯證法作出闡明。他在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和結論中,都對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作了專門闡發。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第三部分,論述關于黨内的幾個問題,而所論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個性與黨性”[8]336。七大的結論第三部分,論述黨内若幹思想政策問題,其中第十一節題為《黨性與個性問題》[9]415。可以說,闡明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是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闡述中國共産黨的建設問題的重要内容。這些論述清楚表明,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讨在這時達到了成熟。

什麼是黨性?毛澤東指出:“黨性是共同的性質、普遍的性質,全黨每一個人都有的性質。比如講政策上的統一,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的綱領以及各部分的綱領、整風、生産等,應在這些原則上,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統一起來,這是共同的。”[8]340這種共同性表明,黨要領導中國革命,要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就必須統一全體黨員的意志和行動,在黨内實行嚴格的紀律,黨的紀律在這裡就要起重要的作用。他進而指出,這正是共産黨員與一般群衆的一個明顯的不同。他說:“廣大群衆沒有清楚的、覺醒的、民主的、獨立的意識,是不會被尊敬的。講到我們黨内,這一點是不是有不同?是有不同的。”[8]336他把黨比喻為一支軍隊,對于這種不同的理由作了說明:“一個軍隊,要有統一紀律,要聽号令:立正,稍息,向左看,向右看,開步走,瞄準放。不然敵人在前面,一個往東放,一個往西放,是要被敵人消滅的。黨這個軍隊也是一樣,沒有統一紀律,沒有民主集中制,沒有民主或者沒有集中都不行。”[8]336-337不僅如此,他還強調黨甚至比軍隊更需要有統一性和紀律性,指出:“黨這個軍隊同人民的其他軍隊比較有許多特點,它是先進的部隊,是有組織的先進部隊,比較别的組織更有組織性,更加嚴密,更加統一,共同為着一個目标奮鬥。”[8]336這一點,是毛澤東一以貫之的思想。早在1937年處理黃克功事件時,他就指出:“共産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14]39

什麼是個性呢?毛澤東認為,如果說黨性是普遍性,那麼“個性就是特殊性”[8]340。中國共産黨是由不同的個體黨員組成的,應當承認和重視黨員的個性。他用舉例的方法,說明了黨員有其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每一個黨員是不是不相同?當然不相同。個性不能強同,人就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各樣的不同,工作也各有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黨務等的不同。在軍事工作方面又有軍官、政治工作人員、後勤工作人員的不同,黨務工作方面也有根據地、淪陷區等各種工作地區的不同。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程度上人們也不相同,同一個人在幼年時期和年紀大時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也不相同。總之,有工作的不同,地位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等等,抹煞這種不同,就是不讓同志們發展長處。這些都不能統一在一條軌道之上。”[8]340-341他又進一步把個性的客觀存在擴大到自然界,以太陽系為例說:“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也是一個。它們各循其自己的軌道,按着一定的次序走,它們都是從太陽星雲分裂形成的,大小樣子不同。至于行星上的東西,也不見得都是一樣。太陽上沒有人,我們地球上就有人,其他八大行星上面是不是也有一個有人,現在不能講,我沒有調查過。從前古時候地球上也沒有人,沒有水,沒有空氣,自從有了空氣有了水,然後才能有生物,有了生物然後才能有人。天上的星星自己也常鬧獨立性,你們晚上擡頭看,有時能看到有的星跑掉啦!它也鬧獨立性。”[8]341毛澤東由此得出結論說:“總而言之,黨員是有各種不同的個性,誰要抹煞各種不同的個性是不行的。”[8]341

個性與黨性相比較,是不是就不重要而可以輕看呢?毛澤東認為,不能把個性視為不重要而加以輕看。他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進行了說明。從理論上看,“抹煞各種差别,結果就會取消統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沒有統一性”[8]341。也就是說,黨性與個性作為對立面是同時存在着的,如整風中有黨性,也有個性;生産中有黨性,也有個性;軍事工作中有黨性,也有個性;政府工作中有黨性,也有個性;總之,“任何一項凡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黨性,也有個性”[9]417。這種個性是與黨性既對立又統一的,不能隻講黨性而不講個性。從現實上看,中國共産黨緻力民族解放,其目的正在于實現中國人民的個性解放。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一些報紙,指責中國共産黨隻要黨性、不要個性。而在整風運動中,也有革命隊伍中的人提出這個問題。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批判了這種說法,強調中國共産黨是重視個性解放的。他指出:“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是摧殘個性的,使中國人民不能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身體也不能發展,精神也不能發展,都受到了摧殘。”[8]336因此,實現中國人民的個性解放,本是中國共産黨緻力民族解放的應有之義。“中國共産黨代表全國人民要求獨立!中國如果沒有獨立就沒有個性,民族解放就是解放個性,政治上要這樣做,經濟上要這樣做,文化上也要這樣做。”[8]336正是這樣,經過中國共産黨人的努力奮鬥,“在我們黨内,在我們解放區,人民有了比較充分的自由,有獨立性和個性”[9]415

毛澤東由此對發揮黨員的個性作用這一問題作了專門闡述。他說:“這個問題,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裡講得很清楚,他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同樣不能設想我們黨有黨性,而每個黨員沒有個性,都是木頭,一百二十萬黨員就是一百二十萬塊木頭。這裡我記起了龔自珍寫的兩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們黨内,我想這樣講:‘我勸馬列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使我們的黨員成了紙糊泥塑的人,什麼都是一樣的,那就不好了。其實人有各種各樣的,隻要他服從黨綱、黨章、黨的決議,在這個大原則下,大家發揮能力就行了。”[9]416他由此提醒全黨:發揮黨員的個性作用,對于黨的建設和發展十分重要;“講清楚這一點,對于黨的進步,對于全體黨員積極性的發揮是會有好處的”[9]416。因此,他在黨的七大上,在論述黨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時,更側重講發揮黨員的個性作用。

在重視發揮黨員的個性作用的同時,毛澤東還進一步思考和探讨了一個問題:中國共産黨既要講紀律、講黨性,又要重視個性、發揮個性,那麼在現實工作中如何才能使個性與黨性一緻起來呢?他認為,這裡的關鍵在于把握好黨員個性作用的發揮,使之能與黨性、與黨的事業諧調一緻起來。他為此對黨員的個性如何發揮作用進行了具體分析,指出黨員實有兩種不相同的個性作用,一種是“創造性的個性”,另一種是“破壞性的個性”。[9]416對于“創造性的個性”,他作出界定說:“比如模範工作者、特等射擊手、發明家、能獨立工作的幹部,不但黨外鬥争有勇氣,黨内鬥争也有勇氣,盲目性少,不随聲附和,搞清楚情況再舉手,這就是創造性的個性”[9]416。這種“創造性的個性”,能對黨的事業起推動和促進作用,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提供了“正能量”,因此“它同黨性是完全一緻的,完全統一的”[9]416。對于“破壞性的個性”,他作出界定說:這“是帶破壞性的、個人主義的,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搞所謂标新立異”[9]416。這種所謂的标新立異,是一種破壞性的标新立異。這種“破壞性的個性”,不能對黨的事業起推動和促進作用,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提供了“負能量”,因而“它越出了無産階級軌道,同黨性不一緻,是小資産階級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是錯誤的”[9]416-417。毛澤東認為,在黨員所發揮的個性中,隻有這種“創造性的個性”,才能使個性與黨性諧調一緻起來,從而造成統一的黨性。因此,黨要贊成“創造性的個性”,反對“破壞性的個性”,這樣才能處理好黨性與個性的關系。

毛澤東認為,這種黨性與個性的關系,如若上升到唯物辯證法看,也就是他在《矛盾論》中闡明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他說:“講到個性與黨性,黨性就是普遍性,個性就是特殊性。沒有一種普遍性不是建築在特殊性的基礎上的。沒有特殊性哪裡有普遍性?沒有黨員的個性,哪裡有黨性?”[8]340對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矛盾關系,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已經作了深刻闡明,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并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絕對性。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假如除去一切個性,還有什麼共性呢?因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個性。一切個性都是有條件地暫時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對的。”[11]319-320對于這一唯物辯證法理論,毛澤東十分看重,強調說:“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棄了辯證法。”[11]320在他為中共中央所寫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決定中,主張把這一唯物辯證法理論轉化為“一般和個别相結合”[15]897的方法,認為這是共産黨人進行何項工作都必須采用的。正是這樣,他在黨的七大上運用唯物辯證法,通過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矛盾關系,對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作出了深入透徹的闡明。


三、強調中國共産黨紀律的自覺原則

同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相聯系,或者說是對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作出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毛澤東又進一步從黨性與個性的關聯中提煉出中國共産黨紀律的自覺原則,指出黨的紀律是建立在中國共産黨人自覺的為革命的基礎之上的,不是片面的命令主義,而首先是一種自覺的紀律,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處理好黨性與個性的關系,使黨的紀律獲得廣大黨員的普遍認同,得到堅決有效的共同遵守。這種對自覺原則的強調,構成了毛澤東對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所作哲學思考的更深層内容。

中國共産黨的紀律,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要求,毫無疑問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規範和約束,要求每一個黨員不論自己的個性如何都必須遵守和執行。毛澤東贊成“創造性的個性”,批評“破壞性的個性”,也就是反對那種破壞黨性、不遵守和執行黨的紀律的個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必須是鐵的紀律。1941年 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這兩者都不可少。”[16]374這裡所說的“霸道”,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用語,對黨的紀律的強制性作了凸顯,形象地強調黨的紀律是鐵的紀律,必須堅決遵守、嚴格執行、不可違背。但是,在毛澤東看來,強調黨的紀律必須是鐵的紀律,并不是意味着黨的紀律就隻是強制性的、命令主義式的。在黨的紀律中,除了強制性的一面,還有自覺性的一面,不能以片面的命令主義來看待和理解黨的紀律。他把黨的紀律的自覺性稱之為“自覺原則”[17]376,把“創造性的個性”稱之為“自覺的個性”[9]417,對這種自覺性、自覺原則加以凸顯。在他看來,黨的紀律的這種自覺性、這種自覺原則,同黨的紀律的強制性相比,對于黨的紀律來說更為重要、更可寶貴,可以說是中國共産黨的紀律的一個根本性的顯著特征。

所謂自覺原則,就其哲學含義而言,是指人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主體作用的自我發現和對主體行為的自覺選擇,即作為個體主體的人自願地追求和踐行一定的價值觀,由此自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在某種價值觀的規範和要求下,被動地去作适應而選擇自己的行為。用《論語·顔淵》中所載孔子的話說,這就是“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所說的“為仁”,是指追求和踐行儒家的價值觀;所說的“由己”,即作為個體主體的士,自覺到儒家價值觀的意義,由此自願地選擇自己的行為來追求和踐行這種價值觀,這是他所贊成的。換言之,他不贊成作為個體主體的士,不能自覺到儒家價值觀的意義,而僅僅被動地去作适應而選擇自己的行為。

毛澤東很重視這種自覺原則,隻是這種重視主要是來自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來自中國共産黨人的解放人民、為人民服務這個偉大革命目标。他認為,中國共産黨人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之所以能長期共同奮鬥,正在于自覺而自願地追求和踐行這個革命目标。他說:“我們的共産黨和共産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來了。”[18]1004-1005在他看來,吸引更多的人民群衆投身到革命事業中來,也必須遵循自覺原則。他告誡黨的幹部們:“凡是需要群衆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衆的自覺和自願,就會流于徒有形式而失敗。”[19]1012在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問題上,他同樣力主自覺原則,強調共産黨員在認同黨的綱領、路線和章程的基礎上,志願遵守黨的紀律,為黨的事業奮鬥,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共産黨紀律的自覺原則,是列甯首先揭示出來并加以闡明的。列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敏銳地發現,布爾什維克黨及黨所領導的人民群衆需要一種新的紀律才能建設社會主義,這種紀律體現了共産黨人和黨領導的人民群衆共同奮鬥的自覺性和自願性,他将這種新的紀律稱為“自由的自覺的紀律”。1919年,列甯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指出,與農奴制的和資本主義的勞動組織所實行的強迫性紀律全然不同,“共産主義的社會勞動組織——其第一步為社會主義——則靠推翻了地主資本家壓迫的勞動群衆本身自由的自覺的紀律來維持,而且愈向前發展就愈要靠這種紀律來維持”[20]10。一年以後,列甯在《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第二章中,在談到黨必須實行極嚴格的鐵的紀律時,提出了一個關于黨的紀律的根本性問題:“無産階級革命政黨的紀律是靠什麼來維持的?是靠什麼來檢驗的?是靠什麼來加強的?”[5]135-136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第一,是靠無産階級先鋒隊的覺悟和它對革命的忠誠,是靠它的堅韌不拔、自我犧牲和英雄氣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廣大的勞動群衆,首先是同無産階級勞動群衆,但同樣也同非無産階級勞動群衆聯系、接近,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同他們打成一片。第三,是靠這個先鋒隊所實行的政治領導正确,靠它的政治戰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廣大的群衆根據切身經驗也确信其正确。一個革命政黨,要真正能夠成為必将推翻資産階級并改造整個社會的先進階級的政黨,沒有上述條件,就不可能建立起紀律。”[5]136這裡所說的“無産階級先鋒隊的覺悟和它對革命的忠誠”,以及“它的堅韌不拔、自我犧牲和英雄氣概”,就講的是共産黨紀律的自覺性。在列甯看來,共産黨之所以能實行鐵的紀律,在于黨的紀律是建立在這種自覺性基礎上的;不能離開這種自覺性,來談黨的紀律。

對于列甯的這些思想,毛澤東高度重視、認真吸取、反複強調。前文已經指出,毛澤東曾多次談到黨的幹部要認真研讀《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特别是看重這部書的第二章,強調要重視列甯在書中關于共産黨紀律問題的論述。同列甯把布爾什維克黨的紀律稱為“自由的自覺的紀律”一樣,毛澤東在談到中國共産黨及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紀律時,明确地提出了紀律的自覺原則。1937年10月,毛澤東在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提出,中國抗日軍隊的紀律應當是“建設在自覺原則上的秋毫無犯的紀律”[17]376,并進而指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正是實行這一紀律的典範,這就是貫徹官兵一緻的原則,“在軍隊中肅清封建主義,廢除打罵制度,建立自覺紀律,實行同甘共苦的生活”[17]379。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黨是人民中優秀分子的結合,大家是自覺地願意受約束,就是承認黨綱、黨章,服從黨的決議案,願意自我犧牲。”[8]337又指出:“一緻的行動,一緻的意見,集體主義,就是黨性。我們要使許多自覺的個性集中起來,對一定的問題、一定的事情采取一緻的行動、一緻的意見,有統一的意志,這是我們的黨性所要求的。”[9]417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産黨黨章》把這種自覺原則載入了黨章,指出:“中國共産黨是按民主的集中制組織起來的,是以自覺的、一切黨員都要履行的紀律聯結起來的統一的戰鬥組織。中國共産黨的力量,在于自己的堅強團結,意志統一,行動一緻。在黨内不容許有離開黨的綱領和黨章的行為,不能容許有破壞黨紀、向黨鬧獨立性、小組織活動及陽奉陰違的兩面行為。”[21]118這就是強調,共産黨員對紀律的服從,遵循的是自覺原則,是建立在自覺和自願的基礎上的。

對于這種自覺的紀律,毛澤東曾舉過一個很有名的例子來予以說明。他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說:“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裡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築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産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22]162這個例子很生動、很具體,實實在在地闡明了什麼是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建設在自覺原則上的秋毫無犯的紀律”,清清楚楚地揭示了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紀律自覺性是由何而來的。

1967年11 月,毛澤東在談黨的九大和整黨問題時,又再次強調了黨的紀律是自覺的紀律。他說:“組織紀律性還要有,但我們講的是自覺的紀律。……組織紀律性要有條件:第一,這個紀律是自覺的;第二,是聯系群衆的;第三,是在正确的政治路線領導之下的。組織紀律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無條件的不行。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最好。打開錦州的時候,那麼多蘋果一個沒動,這種紀律就是建立在自覺的為革命的基礎之上的。”[23]138毛澤東在這裡所說的黨的紀律的三個條件,就是列甯在《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中所說的共産黨建立紀律的三個條件,隻是他把列甯的話作了更通俗易懂的簡明概括,用中國話語再次向中國共産黨人作了強調。這些思想在毛澤東那裡是一以貫之的。他說的“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這兩者都不可少”,強調黨的路線與黨的紀律的内在關聯,其理由也就在這裡。1957年11月,他在蘇聯與印度共産黨領導人會見時,還談到“列甯說,鐵的紀律是建立在正确的政治路線上的”[24]244。而人民軍隊在攻克錦州戰鬥中不拿群衆一個蘋果的例子,則始終是毛澤東不能忘懷的自覺原則的典範,再次在強調黨的紀律建設時所列舉。這就把列甯的思想與中國革命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闡明了中國共産黨紀律的自覺原則。

正是這樣,毛澤東力求按照這種自覺原則來加強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建設,把黨的紀律建立在中國共産黨人自覺地為革命的基礎之上,而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鐵的紀律。他由此在新中國成立後提出了黨的建設的一個大目标:“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25]486這個大目标的根據,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看,正是毛澤東所闡明的黨性與個性的辯證法,所強調的中國共産黨紀律的自覺原則。因此,紀律的自覺原則之于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建設是極為重要的。


四、毛澤東關于中國共産黨紀律問題哲學思考的意義

1949年,當中國革命即将迎來偉大勝利的時候,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對中國共産黨經曆28年浴血奮鬥得以革命成功的曆史經驗進行了總結,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衆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别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這些都是我們區别于前人的。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26]1480在他看來,黨的領導在中國革命勝利三件法寶中是最為重要的,而黨作為無産階級革命政黨所應具備的第一個特征就是“有紀律”。這是毛澤東從黨的建設長期實踐中、從中國革命長期實踐中所總結和概括的曆史經驗。

毛澤東說中國共産黨是一個“有紀律”的黨,不僅在于中國共産黨從創建之初即與無政府主義劃清了界限,在長期革命鬥争中形成了鐵的紀律,是一個重視紀律建設、強調紀律規範、嚴格紀律執行的無産階級革命黨,而且在于他自參與中國共産黨的創建時起,就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黨的紀律問題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使黨的紀律不隻體現為具體可行的規矩條文,而且具有了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成為有着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的規範和要求。中國共産黨的紀律之所以能成為鐵的紀律,之所以能獲得廣大黨員的普遍認同和共同遵守,是與黨的紀律具有這種哲學基礎分不開的。

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建設的關系,毛澤東曾從馬克思主義總體觀入手進行過說明。他說:“馬列主義應包含三部分:一、馬列主義的哲學,這是理論基礎;二、馬列主義的經濟學,這是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考察經濟現象的學說;三、馬列主義的革命學說,比如關于階級鬥争、政黨、無産階級專政等的學說。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應視為馬列主義的三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27]5由此來看,黨的紀律問題作為黨的建設的關鍵一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重要内容,當然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其基礎。因此,毛澤東特别指出:“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這是共産黨的理論基礎。”[27]5正是這樣,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黨的紀律問題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在使黨的紀律具有了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的同時,也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創造性的推進。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進行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習近平在強調黨的紀律建設時,就反複指出要重視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來解決黨的紀律問題,使全體黨員具有遵守紀律、執行紀律、為黨的事業奮鬥的自覺性。正如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說:“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28]53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習近平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與毛澤東對黨的紀律問題所作哲學思考的内在曆史聯系;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澤東的這些哲學思考在今天仍未過時,對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指南作用,是我們需要珍惜和繼承的寶貴思想遺産。


【參考文獻】

[1] 蔡林彬給毛澤東[M]//蔡和森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M]//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給蔡和森的信[M]//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三集[M]//新民學會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節選)[M]//列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維漢.回憶新民學會[M]//新民學會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關于整頓三風[M]//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M]//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M]//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毛澤東年譜: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11] 矛盾論[M]//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關于差别和矛盾問題[M]//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M]//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給雷經天的信[M]//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M]//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M]//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M]//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為人民服務[M]//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M]//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 偉大的創舉[M]//列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 中國共産黨黨章[M]//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2] 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M]//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 毛澤東年譜:第9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24] 毛澤東年譜:第6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25]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M]//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26] 論人民民主專政[M]//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 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至今未變,個别結論可以改變[M]//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8]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M]//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Baidu
sogou